隨著斷捨離的觀念越來越普及,極簡主義漸漸成為大家嚮往的生活方式之一。談極簡生活的書很多,而這本《擁有越少,越幸福:擺脫物質束縛,讓人生換然一新的極簡之道》,算是我個人滿喜歡的一本。原文書名(The More of Less: Finding the Life You Want Under Everything You Own)其實在說:從你擁有的一切之中,找到你企求的生活。關鍵在於「你擁有的一切之中」——已經有了滿衣櫃的衣服,卻老是覺得少一件?為了讓生活更便利,更美觀、性能更厲害的家電用品總是買不完?我們花錢購買的物品,能帶來的滿足效期卻很短暫,很快地,我們就會看到生活的不足,而這需要被新的物品填滿。為什麼已經擁有一切,我們卻總是感覺匱乏?
這本書循循善誘,作者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先告訴我們「為什麼極簡生活有益身心?」破解一般人對極簡生活的迷思,進一步分析世代差異如何形塑我們看待物質的態度;消費主義如何誘惑我們,讓保持理智難上加難;世俗對於「成功」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選擇——種種社會氛圍,讓我們永遠覺得自己距離「理想生活」還差那麼一步。而極簡生活,在作者看來,並不只是「把東西都丟掉,過著家徒四壁的生活」,而是檢視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什麼阻礙了你成為理想的自己?
「極簡主義是有意識地提升我們珍視的事物,去除任何從中阻礙及蒙蔽我們找到這些珍寶的東西。極簡主義的美妙之處不在於把東西拿走,而是當中隱含的收穫。」
在開始極簡生活之前,作者建議我們從了解自己開始。
- 有哪些好的或不好的經驗,形塑了你的人生?
- 你一生最重大的幾項成就,它們有什麼相似處?
- 在這世上,哪個問題是你最有熱情去解決的?
- 如果不用擔心錢的話,你會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 在你的一生中,你最後悔當初沒有極力追求的是什麼事?
- 你此生最想給後世留下什麼?
- 你一生最崇拜的人是誰?這個人有什麼特質讓你想要仿效?
持續去定義自己的熱情所在,這樣才能和我們最重視的事物校準,建立屬於自己的極簡生活方式。
「你必須嘗試不同的事物,挑戰既有的認知,擁有更少、嘗試更多,然後慢慢精煉出真正的『充足』。」
確立了我們的生活哲學之後,作者才進入到實作方法,包括該如何整理書籍、紙張、科技用品和紀念品這四大類最難以取捨的物品,並列舉了一些實驗方式:
- 三三三計畫:以三個月為限,要求自己只能用三十三件單品打扮,包括鞋子與珠寶首飾,但不包含睡衣、內衣和上班需要的衣物。
- 眼不見為淨:把難以取捨的物品都裝箱或放進儲藏室,寫上日期,遠離視線範圍,幾個月後再打開它。你會發現丟掉裡面的物品變得很容易,自己對這些東西的需求,並不如原先的想像。
- 打包派對:把所有(真的是所有!)物品都打包,只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去把東西拿出來。這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
- 魔術數字二十九:從衣櫥裡拿出二十九件衣服,在未來二十九天內,都不穿它們。(可應用於玩具、雜物等等。)
明白「充足」的定義是可以不斷調整的,令人鬆了口氣:「我們要找到合適的工具與策略,使我們明白當下的充足是什麼,並且能夠隨著環境而做出彈性調整。」作者也特別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討論如何維持極簡生活方式,以及有小孩的家庭在極簡時會遇到的困難。
最後,不同於一般整理書,作者拋出「成功極簡了,然後呢?」的提問,這也是我最欣賞的部分。我們精簡了物品,多出許多時間和金錢,接下來該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日常行事曆、身體、人際關係是作者進一步的極簡領域。作者認為,極簡讓我們更知足、更快樂,而最終目標是讓我們有餘裕去把時間、能量、資源投入在正確的地方,讓世界更好。我們會發現自己擁有的遠超出所需要的,透過「給予」而讓自己達成更深刻的心靈滿足,如作者所說的:「慷慨不是極簡主義的成果,而是極簡主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