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乏者思維
在文章中提到的想法,讓我想到我的家人認為賺錢是非常重要的,花錢是不好的罪惡的,但同時他們也被騙過,所以非常討厭投資的一切事情,雖然工作上的收入確實讓我們家算是比一般家庭好些,但他們對賺錢的執著和對花錢的罪惡,好的投資就是存錢在銀行,深深刻入我的心靈深處,我媽煮飯的口頭禪他會把所有菜的價格報給我聽,今天的魚300,蛋一盒漲到110...
我在為錢煩惱的時候,我確實無法跟家人溝通(我想聽下一步的建議)長輩和家人們卻只有滿滿的批評,短時間或長時間的失落或憂鬱也讓我忽略照顧自己的健康,運動、飲食與作息。因為腦海裡的困乏者思維讓我覺得,「沒錢」毀了我的生活,工作完就躺平擺爛,其他事情都不想管了,反正人生已經完了...。
確實就算我有賺到一些錢時,我也時刻保持恐慌因為---「沒錢會毀了我的生活」,錢在我的生活裡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否這是因為東西方教育不同的關係?
東方和西方教育差異
東方和西方教育系統在培養孩子方面存在著根本性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和價值觀上,還體現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角色定位上。
東方文化的教育,著重於紀律和學術成就。家長和教師通常對孩子的學習表現有較高的期望,並鼓勵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功課上。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競爭激烈,學習成績成為了評斷一個孩子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孩子們被鼓勵遵循傳統的學習模式,尊重長輩,並將教育視為通往成功的關鍵。
與此不同,西方的教育更加強調孩子個體發展的多樣性和自主性。孩子被鼓勵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情,並且更加重視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在西方文化中,教育被視為一個促進個人成長和實現潛能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或是爭取一個穩定的工作。
我們東方的教育被儒家思想思想和傳統所影響,其實我非常討厭長輩永遠是對的想法,只因為我們提出的想法或做法跟他們有衝突
東方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父母與子女關係被認為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情感連結和倫理責任。父母被視為孩子的天然導師,他們的角色不僅是提供物質支持,更重要的是教導子女對於工作態度和對應人際關係的方式。 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身教,父母既是子女的保護者,也是他們的教育者。
在儒家思想中,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被視為至高無上的美德。孝順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體現在對父母的尊敬,孝順父母被認為是子女的義務也體現了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成熟度。基本上感覺大部份的人都會被「孝順」這個品質道德綁架,演變成只要不聽父母的建議或不用他們的作事方式就是不孝
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也是類似的情況。長輩被賦予了尊嚴和權威,他們的話語和行為被晚輩所尊重和遵循。長輩不僅僅是家庭或工作的領導者。晚輩應該尊重長輩的意見,服從他們的教導,並在需要時提供幫助和支持。
孝順和尊敬長輩這樣的道德品質和生活態度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在儒家思想中,長輩被視為智慧和經驗的象徵,他們的話語和行為應該受到晚輩的尊重和遵循。同時,長輩也應該理解和包容晚輩的觀點和想法,給予他們自主發展的空間和支持。我認為上述的這種孝順、尊敬和包容理解,只會出現在非常理想,接近童話的生活環境或工作環境中。
如果我們的長輩或父母生活的態度,對應工作的方式或對於金錢的觀念,跟我們相衝突,無法帶給我們啟發或進一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那我們仍然要孝順或尊敬的聽他們的建議、跟隨他們的做法?
生活起點
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重大進步,往往都源於敢於放棄即時的安全感與舒適,勇於迎接長期的不確定性與挑戰。同樣的情況,我漸漸把工作賺錢中心從賺錢放到工作事業上,也是會陪家人,心裡已經接受他們在事業方面無法給我比較有效的建議,話題雖然只侷限在聊影集、劇(開始陪他們看一點),但跟他們講話的氣氛多有好轉,期望自己能把重心,慢慢平均到生活其他方面,慢慢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對成功有新的理解和定義,試著找出更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個人在消化整理這些失敗或不順利時,下一步的行動都充滿不確定,嘗試寫作這件事來整理自己的思緒,或許這也是為甚麼事業上比較成功的人都會有個mentor或顧問團隊(能夠有人能給出合理有效的建議是多麼令人放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