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掌管中文系課程內容的是一群已經獲得穩定教席、生活無憂的教授們,他們沒有就業困難,可是偏偏這個時代,大學兼有職業訓練所的責任,使本來以培育學術人才為主的人文科系,不得不對就業能力的質疑作出回應。
中文系主要學習閱讀與分析古代中國各種文獻,其次是學習文學創作理論,畢業生很理所當然地投入教育界,更優秀的應該晉身學術圈。不過,正因為從學術圈訓練出來的人才只懂得做研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已經不懂得靈活變通,所以這些學究們難以回應社會對就業能力的質疑,加上唸文科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堅持,導致現在大學中文系裡的課程改革極度緩慢。公立大學學生來源穩定,招生不成問題下教授們自然不認為有改革的必要,頂多就是在全校學院會議上被酸一下文組沒貢獻、爭取不到什麼經費。私立大學比較有競爭力考量,少子化問題使文組招生雪上加霜,四五年來,私立大學中文系開始出現局部課程改革,課程更偏向實用性。
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正好是對剛起步的課程改革來一記當頭棒喝!由中文系學術界組成的臺灣中文學會,在其官方網站首頁上仍然強作鎮定,強調「並無任何一個中文系大學部停招」,但是中文系的危機已逼在眉睫,中文學會仍然無法提出任何應對措施,只能「相信各大學中文系一本與時俱進的精神,定能迎向時代的挑戰」,豈非自說自話?
臺灣中文學會於10月30日發表聲明回應世新大學預計在114年停招中文系,中文學會先呼籲「任何科系的調整變動,皆應在充分溝通並尊重師生意願下進行」,並「應該保障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工作權益」。中文學會的呼籲對大專院校沒有任何約束力,私立大學又怎會理會呢?
其後,中文學會的聲明再次強調語言文字作用,真箇老生常談,味如嚼蠟。第三,中文學會老王賣瓜,聲稱「臺灣大一國文或相關課程的調整與創新⋯⋯令華人地區驚艷⋯⋯足以令世界刮目」,並認為「內在即具自我反思與精進動力,正是中文系的本質所在」。問題是,中文學會可以強調中文系所擁有的特質,卻無法突顯出其無可取替的價值——究竟哪一個科系是不具備自我反思與精進動力呢?究竟中文學界有什麼「讓經典常新」的成果?「心學、理學、氣論」的研究於這個時代有什麼不可或缺的理由?全國中文系每年吸引數千名高中畢業生浪浪漫漫地入學,畢業了才知道自己一無是處。請問這些中文系教授怎麼還有顏面當教授?於「傳道授業解惑」又履行了多少?誤人子弟又有多少?還是心裡面得過且過,想着反正亡國之君不會是我?
總而言之,中文學界已經失去了「舍我其誰」的自信與氣魄,正在垂死掙扎,若再不作出課程改革,恐怕接下來面對就業困難的,就是這群在象牙塔裡睡得茫茫然的中文系教授們了。把堂堂「國學」敗在你們這些庸才中文系教授的手中,恰好就是這篇聲明的最好打臉!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