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厚德方能載物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則真實故事:

     

    有位現代心理學醫生,分享他祖先以前在戰亂時期,是位名醫,醫術高明,一生懸壺濟世,很有醫德。

     

    聽著家人分享,當時祖先正逢戰亂時期,百姓窮苦潦倒。他在診所大門外面放一個錢櫃子,有錢來看醫生的人,照常付費看病、有困難的人沒可以付一半的藥費、付不起藥費的人隨緣給錢、真的非常窮困潦倒的人不必付費還倒貼藥錢帶回家、家裡連飯都沒的吃的家庭,不但不用付診金,藥還送病人,甚至還給他們錢,讓他們回家買米,獲得暫時的溫飽。

     

    因為祖先們積的厚德,他的大伯、二伯、姑姑,全部都是醫生,而且一樣是懸壺濟世,熱心公益之人,而他的父親也是熱心公益回饋社會的人。

     

    這是爺爺們的故事,時空背景拉回現代,心理師的孩子上國小時,有次學校園遊會義賣,孩子有樣學樣,拿著爸爸出的書去義賣,爸爸出的是教養書,也是幫助別人的書,孩子在攤位叫賣:「買書、買書,買怎麼教育孩子的書!」結果他一本書賣別人一塊錢,回家時心理師問孩子:「為何你要一本書賣一塊錢?」孩子回答:「因為一塊錢誰都買的起,爸爸常說要幫助別人啊!」後來,他賣出幾百本,賣了幾百元,妻子把孩子賣書的錢,也幫他捐出去了!(引用完畢)

     

    看了心理師家族的故事,讓我打從內心的讚嘆這樣厚德的家庭能夠延續到現在,許多人不明白為何造了那麼多善業,人生還是坎坷?

     

    其實,一切還是回歸自己,累世的業力、福報不足,再加上我們自己本身並非是心口合一,是有所求去行善,嘴巴說善,內心不善,當然會發生許多問題考驗大家。但是,當我們誠心悔過,回歸正道,自然許多事情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有時累世業障未消除、福報不足時,種種的磨難皆是來幫我們消除業障、增長智慧的一種方式。

     

    所謂的善與惡皆在一念之間,真正懂得修行的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去轉念,有時歷經的磨難是要我們去學會一些東西、去看清某些事情,並且從事件中獲取經驗。所謂的善與惡不是去分別這些事件的好與壞,而是,當我們從任何人事物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習更從容、慈悲、釋懷,知道了什麼事情,要學會找適當時機去說、看機緣而說、了解對方的個性再說。

     

    每個人的因緣不相同,我們更應當用更大的包容心、慈悲心去跟身邊周遭的人相處,而不是用我們狹隘且錯誤的認知去分別他人的善惡。每個人的善惡因緣都有其根源,我們可以選擇去理解他人的立場,會比對立和衝突更好。

     

    世上的人,沒有接觸佛法修行的人,如果我們一直講佛法道理,反而容易讓他們起煩惱心和排斥心,如果用講故事的方式,或是舉例子的方式他們會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誠如淨空法師所言:「把別人過失記在心裡,那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了,就是自己的過失。如果過沒有改,修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

     

    修持佛法,最終的目標就是:「無我」。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不是別人,厚德方能載物,像心理師家庭這樣深厚的祖德,真心令人讚嘆,心口合一,從上到下都是這樣的好心態,這是我們佛化家庭,非常嚮往的最終目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與大家共勉。

     

    (分享完畢)

     

    古有云:「君子進德修業,與時偕行,雖危而無咎。」進德,就是增進自身道德品格;修業,就是提升自身專長,在安居立業之餘還能利益眾生、行善布施。一個有智慧、有遠見的人,能用細緻、微觀的心去觀察環境、分析時勢、統籌全局,能預見環境與事物的發展趨勢,且順應時勢去做準備,這樣就可以未雨綢繆,把握先機,在事情來臨時從容的應對。如此,勤懇誠勉、警惕戒懼、與時偕行,就算有一天身處危險境地也能化險為夷,平安度劫。

     

    上述有緣人分享心理師家族的德行善舉,從祖先到子孫,時時刻刻都在替他人著想、盡己所能地去行善利他,不但利益眾生,也為自己累積豐厚的福德資糧,以及有良好的身教言教傳承,淳厚的德行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淨空法師:

     

    中國古老諺語講:「福至心靈。」福報現前,智慧也就來了,好像心開竅,就靈了,才知道福多麼重要。福從布施修來,從持戒修來,於是積集福德,我們就明了內容。

     

    因果講三世,人不是只有這一世,我們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這一世辛苦一點,來世好;這一世要是把福享盡,來世就得吃苦頭,因果家講風水輪流轉。所以我們對富貴人沒有羨慕,為什麼?過去他修的善因,今天他應該得富貴;我們過去世沒修善因,這一世就應該要生活苦一點。明白這個道理,我生活雖然清苦,我多修善因,修善因修得很勤,我這一生命運就轉過來了。年輕吃苦一點,老年享福,來生就更好。人明白這個道理,在社會上不會跟人競爭。競爭是煩惱,是造業。所以古人懂得「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爭不到!如果真能夠爭得到,孔子也參加競爭了。為什麼孔子不爭?孔子知道爭不到,「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求不到。

     

    修因,佛給我們講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佛家用什麼方法修因?用布施,我們希望發財,修財布施;希望得聰明智慧,修法布施;希望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是教你方法,教給你道理,你自己依照這個道理、依照方法去修學,果報就會現前。發財、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不是的,佛菩薩給你理論、給你方法,你自求多福,這個不能不知道。(引用完畢)

     

    「福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布施善舉,是永不失敗的投資;廣結善緣,是永不匱乏的資產。凡事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要成為福澤深厚、平安祥和之家必先積善,積福聚德才能遠離災禍。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厚德方能載物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厚德方能載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