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我在之前寫了一篇有關頂客族年老規劃的文章。受到媒體轉載之後,看到有人留言,對於住養生村付不出錢之後的處理方式提出質疑。

raw-image




首先這個論點,前提是頂客族老了之後沒有親人,也沒有兒女。頂客族住進養生村,然後住到沒資金的時候,這條件年齡的預設之下,應該雙親都已經離世。自己身為頂客族,又沒有兒女。或許會有兄弟姊妹,可是兄弟姊妹對於自己,並沒有扶養的義務。而唯一的親人可能是配偶,但是配偶也是一起住在養生村。所以如果資金用盡,身上完全沒有錢的時候,配偶和自己都同時住在養身村,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


A.養生村把住戶趕走。住戶沒錢是你的事情,依照合約,沒錢你就給我走人。踢出養生村,就像吃霸王餐該受到的待遇一樣,彪形大漢把住戶架出大門,"請"你走人。

B.政府介入。


有人的留言是回答A,這讓我覺得真的不可思議。這件事情也沒什麼好爭議的,上網GOOGLE找資料就好了。



機構當然可以依照合約內容終止契約,可是終止契約之前必須向政府通報,由政府安排安置。政府安置之前,機構還是要繼續照顧。


我腦中對於"老有所養"的那個圖像,是老了之後趕緊住進安養機構,沒錢之後政府會想辦法安置你。有人的圖像是你住進養生村之後要是沒錢,就會有人把你踢出去當遊民。


當然我的情境不是60歲住進養生村,脫產,然後61歲就說沒錢沒親人,開始耍無賴,要政府安排安置。我的文章是說,我們做好財務規劃,有能力自主生活的時候住進養生村。當我們年老殘疾之後,養生村會轉介我住進長照機構(安養中心/護理之家)。如果最後資金匱乏,又無自主生活能力,這時候也不用擔心,政府會照顧我們。

政府照顧是最後的方案,也是生活品質最差的方案。這方案不是讓我們鑽漏洞的巧門,而是我們的最後一道防線。



avatar-img
413會員
428內容數
我喜歡從生活中學習、體驗各種事物並記錄下來我的心得和感想,有點像是寫日記。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驗各種人生的歷練之後,我會回去追蹤並更新我當年寫的文章。看著過去的自己,我覺得這樣很有趣。 "喬飛的生活日誌"最早於2007年在網路建立,歷經過多次blog的搬家,最後2019年落腳於VOCU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傻多棒喬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出生於1975年,和另一半從年輕時候就沒有計畫生育,一直到現在快到50歲這個年齡。年輕時候聽老一輩的說,你沒生小孩以後老了你就知道。 我想我現在快50歲,應該有資格當個老人來說說自己了,來看看到底自己有沒有"知道"些什麼。 我到現在還是認為我年輕時候做的這個決定沒有問題。我年輕時候就認
我想以這篇文章來分享我生涯規劃的方式。我自己覺得不錯用,因為我現在還是持續的貫徹這個理念和方法。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不知道未來該如何規劃我的人生。後來年過30開始覺得自己老了,該替中年危機規劃一下備案,替未來做準備,然後就常常思考這個未來如何規劃的問題。 想想未來,對未來沒什麼想法,就開始回顧過去。有
在我接觸哲學之前,我不知道原來基督教或是佛教,也算是一種哲學。 或許應該說,我不知道哲學是什麼,所以當一個東西展示在我面前,我無法將它歸類到哲學這個領域。當我眼中只有所謂的科學,我看到這些宗教,理所當然的就視為無稽之談。因為在科學的眼中,宗教、信仰、神佛這些都是荒謬的無法證實的東西。那些所謂的
身處行人地獄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過馬路的方法。 當你走到一個路口,這個路口有的方向沒有斑馬線,有的方向有人行道也有斑馬線,這時候,你會怎樣過馬路? 最穩健的方式就是走行人專用天橋或是地下道了。當你走到十字路口,你可以不用管這個路口的紅綠燈號誌,不擇時的直接走向人行天橋或是地下道
【三分鐘熱度】 從小到大,我就對很多事情很感興趣。小時候對於壞掉的電器就有拆解的好奇心,後來出社會之後,這種愛玩的性格更是變本加厲。從一開始的玩遙控車,到後來的飼養觀賞魚、木工、園藝、投資理財,這都是我一路探索到處遊玩的過程。 我以前會認為我是梧鼠五技而窮(能飛不能上屋,能爬樹而不能上樹頂,能游
這次研究所哲學諮商的課程的主題,其實我已經在腦中研究很久,我也出過兩本書在研究投資理財的問題。照理說應該駕輕就熟,可是我還是遭遇到新的問題。那就是我究竟是在販售知識,還是在幫助客戶? 以前寫書,寫文章,或是開訂閱,都像是站在闡述理念,或像是販售知識的角色。我嘗試用理性,用理論或是數據,去講
我出生於1975年,和另一半從年輕時候就沒有計畫生育,一直到現在快到50歲這個年齡。年輕時候聽老一輩的說,你沒生小孩以後老了你就知道。 我想我現在快50歲,應該有資格當個老人來說說自己了,來看看到底自己有沒有"知道"些什麼。 我到現在還是認為我年輕時候做的這個決定沒有問題。我年輕時候就認
我想以這篇文章來分享我生涯規劃的方式。我自己覺得不錯用,因為我現在還是持續的貫徹這個理念和方法。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不知道未來該如何規劃我的人生。後來年過30開始覺得自己老了,該替中年危機規劃一下備案,替未來做準備,然後就常常思考這個未來如何規劃的問題。 想想未來,對未來沒什麼想法,就開始回顧過去。有
在我接觸哲學之前,我不知道原來基督教或是佛教,也算是一種哲學。 或許應該說,我不知道哲學是什麼,所以當一個東西展示在我面前,我無法將它歸類到哲學這個領域。當我眼中只有所謂的科學,我看到這些宗教,理所當然的就視為無稽之談。因為在科學的眼中,宗教、信仰、神佛這些都是荒謬的無法證實的東西。那些所謂的
身處行人地獄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過馬路的方法。 當你走到一個路口,這個路口有的方向沒有斑馬線,有的方向有人行道也有斑馬線,這時候,你會怎樣過馬路? 最穩健的方式就是走行人專用天橋或是地下道了。當你走到十字路口,你可以不用管這個路口的紅綠燈號誌,不擇時的直接走向人行天橋或是地下道
【三分鐘熱度】 從小到大,我就對很多事情很感興趣。小時候對於壞掉的電器就有拆解的好奇心,後來出社會之後,這種愛玩的性格更是變本加厲。從一開始的玩遙控車,到後來的飼養觀賞魚、木工、園藝、投資理財,這都是我一路探索到處遊玩的過程。 我以前會認為我是梧鼠五技而窮(能飛不能上屋,能爬樹而不能上樹頂,能游
這次研究所哲學諮商的課程的主題,其實我已經在腦中研究很久,我也出過兩本書在研究投資理財的問題。照理說應該駕輕就熟,可是我還是遭遇到新的問題。那就是我究竟是在販售知識,還是在幫助客戶? 以前寫書,寫文章,或是開訂閱,都像是站在闡述理念,或像是販售知識的角色。我嘗試用理性,用理論或是數據,去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中國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多重挑戰,包括經濟困境、醫療資源匱乏及精神孤獨。張大爺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深思。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成形,政府和社會組織正在探索解決方案,期待建立更良好的養老服務體系,讓每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前言 前幾篇文章提到的是高齡社會的狀況及即將面臨的超高齡所可能帶來的問題,想想看2045年的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老人—沒有勞動力,甚至生活都無法自理,需人照護的長者—,不管長照措施再齊全,照護工作再完善,都無法因應這樣的狀況,事實上,在台灣也已出現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同歸於盡,其餘媒體沒報導的照護
Thumbnail
我們有兩個人一起退休,健保要從原單位轉出,我去公所辦理,承辦人說我要加在成年子女身上,我說家老大也是在公所加保,問我還有小孩嗎?有呀!還在唸書無收入,他也是要在公所加保。於是乎我們兩個人依附在老大名下的眷屬,老二可以自己獨立出來加保。 基於好奇,我問了承辦人,如果老大兩年未入境,沒了戶籍,要怎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廟下的長照中心成為了村民們聚集的地方,除了享用政府補助的食物外,也分享自家的食材。在這裡,人和人之間沒有界線,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活動。雖然有些人會談論護理長是否追求利益,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感激她的付出。在這樣的山村環境中,村民們的心胸都很開闊,一起完成更多事,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終身俸在老年生活及社會負擔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案例。從臺灣的醫療保險制度,到中國大陸的身分詐騙案,最後到日本老年經濟支柱現象,都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活死人權益。作者也呼籲讀者反思家庭觀念以及教育、法制,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中國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多重挑戰,包括經濟困境、醫療資源匱乏及精神孤獨。張大爺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深思。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成形,政府和社會組織正在探索解決方案,期待建立更良好的養老服務體系,讓每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前言 前幾篇文章提到的是高齡社會的狀況及即將面臨的超高齡所可能帶來的問題,想想看2045年的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老人—沒有勞動力,甚至生活都無法自理,需人照護的長者—,不管長照措施再齊全,照護工作再完善,都無法因應這樣的狀況,事實上,在台灣也已出現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同歸於盡,其餘媒體沒報導的照護
Thumbnail
我們有兩個人一起退休,健保要從原單位轉出,我去公所辦理,承辦人說我要加在成年子女身上,我說家老大也是在公所加保,問我還有小孩嗎?有呀!還在唸書無收入,他也是要在公所加保。於是乎我們兩個人依附在老大名下的眷屬,老二可以自己獨立出來加保。 基於好奇,我問了承辦人,如果老大兩年未入境,沒了戶籍,要怎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廟下的長照中心成為了村民們聚集的地方,除了享用政府補助的食物外,也分享自家的食材。在這裡,人和人之間沒有界線,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活動。雖然有些人會談論護理長是否追求利益,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感激她的付出。在這樣的山村環境中,村民們的心胸都很開闊,一起完成更多事,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終身俸在老年生活及社會負擔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案例。從臺灣的醫療保險制度,到中國大陸的身分詐騙案,最後到日本老年經濟支柱現象,都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活死人權益。作者也呼籲讀者反思家庭觀念以及教育、法制,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