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一些讓人「說不出來哪裡不舒服」的對象。
他們有兩種典型樣貌:- 一種是曾經不如我們的魯蛇同學,當年成績吊車尾、存在感低,如今卻開著超跑參加同學會;
- 另一種是與我們同時期進公司的同事,資歷相仿、能力看似普通,幾年後卻已升上主管、跳槽加薪、走出一條光鮮亮麗的職涯路線。
看到這些人成功了,我們不是只有羨慕,更多時候是:嫉妒、懷疑,甚至貶低他們的成就。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成功的方式,觸碰到了我們心中最不願面對的現實:
「如果他們做得到,那我呢?」
一、認知失調:為什麼是他?為什麼不是我?
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是這樣一種狀態:當我們原本堅信的觀念,被現實狠狠打臉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強烈不適感。
像是:
- 我一直以為自己比那位同學聰明;
- 我一直覺得我比那個同事努力;
- 結果他們卻過得比我好得多。
這種時候,我們的大腦會開始找理由來解釋,來「自我安慰」:
- 他只是運氣好;
- 他會拍馬屁;
- 他搞不好是走旁門左道。
因為如果我們承認他們的成功是「實至名歸」,那麼無法成功的原因就只能回到自己——這樣的結論太傷人,我們寧願不相信。
二、自我防衛:與其檢討自己,不如貶低對方
當自尊受到威脅時,人往往傾向採取「自我防衛機制」,而最常見的一招就是:否定對方的價值。
對那位曾經被看扁的同學,我們可能會說:「他搞不好是炒房賺錢的啦」「開跑車怎樣,沒內涵也沒意思」。
對那位升官的同事,我們可能會講:「他就只會跟主管套關係」「早知道我也去跳槽了」。
這些話表面上是在評論對方,實際上卻是我們在對自己喊話:「我沒輸,只是不想那樣活。」
三、真正令人難堪的,是他們真的努力過
比起「走捷徑的人」,我們更討厭的,其實是那些默默努力,後來真的成功了的人。
因為一旦我們看清楚——他確實花了時間學習、確實肯承擔責任、確實主動把握機會,那就沒有任何藉口可以用來否定他的成果了。
這時候,最刺痛的不是他做得多好,而是:我們也曾有同樣的起點,卻沒有同樣的結果。
四、我們該問的不是「他怎麼那麼好命」,而是「我真的有方向嗎?」
無論是同學還是同事,他們的成功都不該被拿來當作貶低的對象。
因為他們的人生,不是為了打臉我們而存在的,他們只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比較快、或者選擇了不同方向。
如果我們把「成功」定義為別人的樣子,那我們永遠都會焦慮、嫉妒、懷疑自己。
但如果我們能真正釐清:「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那麼當別人開超跑、升主管、出國旅遊時,我們也能平靜看待,而不是用批評換取心理平衡。
結語:能祝福他人,是一種內在強大
嫉妒不代表我們壞,它只是提醒我們:心中還有遺憾,還有沒完成的期待。
當你有一天能看到曾經的「魯蛇同學」、或那位「升得比你快的同事」,真心說一句「他做得不錯」,而內心沒有波瀾——那代表你已經不再需要透過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因為你正在,走你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