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喝咖啡不聊是非

關於喝咖啡

大約從高中時期開始喝咖啡。

以前對咖啡懵懂無知只想喝杯提神飲品,隨著時間及台灣咖啡知識與資訊越來越充分,喝咖啡對我而言早已不再只是單純提神醒腦之用,依不同目的、不同心情、甚至一起喝咖啡的對象,所選擇的咖啡館就不同。但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咖啡館,自己喜歡與否還是回歸到一項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 - 咖啡本身是否香醇美味,合乎個人偏好的風味,才會讓我只要一有機會有時間就要再去喝上一杯解解癮,解解思念。

過去因為工作忙碌,咖啡就是辦公桌上的日常:早上進了辦公室,除了倒杯水外,必定要泡上一杯咖啡;從最早一點都不講究的即溶咖啡或三合一、偶爾出現的濾掛式咖啡,到後來最常採用濾壓壺沖出一杯濃黑咖啡,喝下第一口咖啡彷彿是展開每日緊繃神經工作步調的早禱儀式,苦中回甘的滋味安撫自己打起精神迎向多變無常的工作挑戰。

至於上咖啡館坐著喝杯咖啡,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時候了。

因為沒耐性排隊等位,因為不喜歡人多嘈雜,因為不喜歡被限時,因為想盡情盡興享受一杯咖啡以及咖啡館空間,只要時間或精神許可,總利用週間休假時,挑家咖啡館坐上整個下午;即使在休假的日子通常還是需要處理公事或編寫文件,少了辦公室令人煩躁的人聲與三不五時響起的電話,置身在咖啡館裡工作,給自己一個喘息放鬆的時間。

至於怎麼挑選當天想去哪家咖啡館?不外乎先上 Google 搜尋自己偏好的區域、或當天打算行經的路線周邊、或挑個從未去過想探索的地方有哪些咖啡館,瀏覽網友、媒體的描述評價,看看店家對自己的介紹;有時則直接安排去某天在網路上看到報導、有興趣的店家一探究竟,來場咖啡風格小挑戰。幾年下來,雖說並未嘗遍台北所有想去的咖啡館,隨著時間及經驗(是的,累積出判斷哪類網路報導與實際常有頗大差異的經驗),逐漸歸納出自己偏好的咖啡館風格,也越來越常去自己喜愛的幾間咖啡館消磨悠閒時光,然後帶著滿足的心情離開,期待下一次有機會再來喝杯咖啡。

想起一次挺有趣的經驗:有回休假出門尋覓咖啡館,挑了一間門面不是很起眼且當時店裡也沒什麼客人的咖啡館,考慮後怕踩雷,所以決定點杯拿鐵捨棄單品咖啡,就一邊工作一邊喝咖啡待了將近一下午;印象中那天整個下午也沒有太多客人,直到準備離開前,店主請我試喝一小杯他們用自家烘焙豆剛煮好的曼特寧,小聊幾句後,店主突然說:「你應該是因為沒來過我們店裡喝咖啡,所以不敢點單品才喝拿鐵的吧!」當下真是挺不好意思的,居然被店主看破心思啊!

看著近十多年街邊巷裡越開越多的各式咖啡店,連鎖的、獨立經營的、大型連鎖超商甚至超市都紛紛賣起現磨咖啡,價位從一杯50元到破百通通都有;然而在歷經疫情接二連三的衝擊,一些老咖啡館畫下休止符、一些深具特色的獨立咖啡館搬離原址,轉移到店租相對便宜,但略偏離市中心的地方繼續努力經營,當然也還有一些咖啡館堅守在原處,持續供應著風味香醇的咖啡飲品,和熟客新客們繼續譜寫出一頁頁新記憶。

接下來,會有哪些新風貌咖啡館出現在街頭,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咖啡市場裡,能不能在創意之外,仍保有對咖啡品質及本質的堅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取捨平衡?或許是在踏入咖啡館經營前,該做好的心理建設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