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書摘:約翰伯格投資常識。(ETF與基金的選擇)

2023年末,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

一、華倫巴菲特的寓言

股東整體而言能賺取的收益,不可能超過企業的累計盈餘。

沒錯,投資人A若買賣精明或運氣夠好,的確可以賺得較大份的收益,但這多賺的部分是由投資人B埋單的。

沒錯,股市上漲時,所有投資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財富增加了。但某位股東若獲利了結,必然得有另一位投資人頂替其位置。

某位投資人高價出售持股,另一位投資人就得高價接手。整體而言,股東能得到的財富,不可能超過他們的企業所創造的;這當中是沒有魔法的,金錢不會從天而降。


寓言開始

若美國全部企業皆由單一家族擁有,未來也將永遠如此。讓我們稱此家族為「得寶家族」(Gotrocks)。在支付股息稅之後,得寶家族的財富跟隨其擁有的企業之總盈餘逐年增加。

假設此時出現了一群口才便給的「服務者」,他們熱心遊說得寶家族的成員:只要在適當時機跟親戚做一些股票交易,閣下所得就能顯著超過其他家族成員。這些服務者義不容辭地負責完成這些交易──當然會收取服務費。得寶家族仍擁有全體美國企業,股票交易不過是改變了股權的分佈。該家族的財富原本是跟隨企業盈餘成長,但在服務者協助下,家族必須支付股票交易佣金,因此每年的財富增幅就會被這些佣金吃掉了一部分。

得寶人之間的交易越頻繁,服務者得到的佣金越多,家族所得就越少。這群服務者其實就是經紀商,他們深明此中道理:交易是他們的好朋友,他們想盡辦法鼓勵人們交易。

一段時間之後,得寶家族多數成員意識到,這種「打敗兄弟」的遊戲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多少好處。此時另一群服務者出現了,他們向每一位得寶人解釋:單憑閣下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打敗其他家族成員的。他們建議的辦法是:「請一位經理人吧。沒錯,就是我們,讓我們為您提供專業的投資服務。」這群經理人也是透過經紀商執行交易,他們甚至可能更積極地買賣,好讓經紀商多賺一些。整體而言,更大份的財富流向了這兩群服務者。......


這種服務方案(賺錢時經理人分走一大部分,虧錢時投資人全數認賠,同時支付昂貴的服務費)如果大流行,得寶家族或許就應該改稱「失寶家族」了。

事實上,今天得寶家族承擔的各種摩擦成本大有可能高達美國企業盈餘的20%。換句話說,因為必須向一層層的「服務者」付費,美國股市投資人的整體投資報酬,僅為他們安坐搖椅、不理任何人時的80%。


牛頓告訴我們,運動有三大定律。這真是天才之作。但牛頓的天才不包括投資:他在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中損失慘重,事後解釋說:「我能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無法預料人類的瘋狂。」


二、股東獲利必定對應企業獲利


股票市場總報酬 = 投資報酬 ( 股利收益率 + 盈餘成長率 ) + 投機報酬 ( 本益比 ; 投資人情緒 )

美國自1900~2016 , 每10年平均之平均報酬

9.5% = 9% + 0.5%

我們無法精確預知投資人情緒的短期波動,然而預測長期投資的經濟因素,勝算相當高。


三、單純取勝

2001~2016,大型股主動基金,多輸給S&P500指數

成長型,95%輸

核心型,97%輸

價值型,79%輸


1976 ~ 2016,投資先鋒500指數基金,會由15000美元成長為913340美元。

但1976年美國有340支主動型股票基金,現僅存74支。(你在1976年能從340支裡選到現存的74支嗎?)

又,今後股票將很難重演之前的高報酬率。


四、簡單算數鐵則 ( 多數投資人何以轉勝為敗 )

整體投資人報酬 = 市場報酬 - 成本

扣成本之前,擊敗市場為零和賽局

扣成本之後,擊敗市場為輸家賽局


大多數投資人就是無法理解此一必然現象,甚至更普遍的狀況是,人們拒絕接受現實,因為現實公然違背他們根深蒂固的信念、過度自信,以及不帶絲毫懷疑地接受金融市場長久以來的運作方式。

而金融體系幾乎會強迫人們忽略這些無情的法則。


整體投資人報酬 = 市場報酬 - 成本,假設半世紀以來股票報酬為7%,成本為2%

10000*(1.07)^50 = 294570

10000*(1.05)^50 = 114674

足足差了約179900

這是複利效應造成的殘酷成本

2%成本差距,每10年只能取得83%的市場報酬,即每10年落後17%。這少賺的17%跑去基金業者的口袋。基金經理人高居食物鏈頂端。

談到報酬,時間是你的朋友,但談到成本,時間是你的敵人。


投資的成敗分野,取決於成本。

每當基金銷售時,總會說股票市場自1900以來年度報酬為9.5%,卻絕口不提2%的基金費用,這無非在暗示投資人,你門裡當取得實質報酬9.5%,而且已扣除完所有成本!!


五、經理人拿得愈少,投資人賺得愈多

基金績效潮起潮落,但成本卻永遠存在。

晨星建議,如果投資人想憑藉單一因素來挑選未來表現最佳的基金,或是避開未來表現不加的基金,基金成本就是答案。


六、股利

1926年1/1投資10000美元於S&P500指數,到了2017會達到170萬美元,但若將其間所有股利再投資,將成長為5910萬美元!

股利一定要再投資,至少在退休前!
別太早買高股息股票!
上面兩點是我認為...

但主動型基金的股利收益大多拿來支付管理費


七、請用整體股票市場的指數型基金投資

除了成本會影響投資人報酬外,投資人行為( 選擇基金、大量資本進出基金 ) 也會降低投資人報酬,且主動型基金降低的非常多,指數型基金降低的非常少。


成功投資的制勝法則,就是通過指數型基金來擁有整體股票市場(美國整體股票市場),然後甚麼都不做,只需要繼續持有。


八、稅金也是成本

主動型基金因為瘋狂交易,故會增加稅金成本。

近年主動型基金年周轉率達到78%(包含買進與賣出),而指數型基金僅是 3%。


如前所述,指數型基金分發的股利較高,而主動型基金的股利會消耗在內在的成本裡。因此指數型基金的稅務成本多來自股利,而主動型基金的股利稅務就較低。


總結

主動型基金面對的負面因素如下

昂貴成本、基金選擇不當、進場時機不宜(熱錢湧入或撤出)、稅金!


九、股債的未來報酬可能降低

如前所言

股票市場總報酬 = 投資報酬 ( 股利收益率 + 盈餘成長率 ) + 投機報酬 ( 本益比 ; 投資人情緒 )

1900~2016,投資報酬占年報酬0.5%

但1974~2017這43年,投資報酬占年報酬25%

這43年是投資人太過樂觀,或新經濟實現? 可能還需觀察。

但若再期待本益比繼續擴張而讓過去表現得以持續,顯然有點不切實際。

美好時光不再!


柏格預估(猜測) 2017 後的市場報酬如下 (伯格說可以不認同)

股票市場總報酬 = 投資報酬 ( 股利收益率 + 盈餘成長率 ) + 投機報酬 ( 本益比 ; 投資人情緒 )

                      = 6% ( 2%+ 4~5% ) + (-2%)


*因美股對台灣人配息要預扣30%,故推測 2%*(0.7) +4.5% = 5.9% ,約 4.9% ~6.9%


債券未來報酬的預期比股票簡單

因為股票的報酬有前述三種,但債券只有一種

債券報酬取決於購買債券當時的利率水準

某債券(或債券組合)的當期殖利率代表長期持有該債券的期望報酬。


十、大海撈針不如一網打盡

1970~2016 ,1970年,美國有355支股票基金(對照S&P500)

43年後,2016年,281支淘汰

還在的74支,其長期報酬率

大輸 S&P500 2% 的有11家

小輸1%的有18家

打平市場的(-1%~1%)有35家 ( 35/355= 9.86%)

小贏1%的有8家 ( 8/355= 2.25% )

大贏2%的有2家 ( 2/355= 0.56% )

需要冒87.32 % 輸的可能,去賭 9.86% 的平手 或 2.81%的獲勝可能?


大贏的兩支是富達麥哲倫基金(彼得林區)和富達反向基金(威爾丹諾夫)

但這兩支一旦規模變大(500億美金或1000億美金),就越難贏指數


十一、均值回歸(Reverse to the Mean)

當基金表現明顯超過產業常態標準後,通常就會折返至平均或以下的水準。

明星基金接下來容易績效落後,之前績效落後的基金容易超出或返回平均(但更可能被清算)。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曾說

(我們的心智,強烈親向於因果關係的解釋,而不擅長處理 "純粹統計資料"。當我們注意到某個事件時,相關記憶就會去尋找該事件之所以發生的原因......但這些解釋(因果關係的解釋)會出錯,是因為實際的原因,是不涉及因果的均值回歸。


最後

柏格認為,利用指數型基金(全市場股票+債券),並做資產配置,是最適合的方法。目前在台灣比較容易使用的工具就是ETF,至於需不需要搭配債券、股債比例,這就留待其他文章討論。(如果有人看的話)

我看了許多理財書籍的心得是,簡單的持有006208(或0050),就是簡單可執行的極佳策略,我將陸續發表理財書籍的書摘,讀者可由其中生成自己的投資哲學或歸納自己的投資策略。別只遵循某種策略,這樣絕對沒用。要有理論背景知識,才能讓你在股市下跌時仍能度過驚滔駭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分享指數投資、理財書籍閱讀心得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