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探討長期投資被動指數ETF 時,選擇原型ETF或2倍槓桿ETF是較適合一般投資人的方式,然而投資並非只有單一選擇,金融市場更不是非黑即白的局面,這些投資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根據自身的財務背景與投資目標,找到最適合的運用方式。
市場上對於槓桿ETF的討論往往充滿爭議。部分投資人認為槓桿ETF 不適合長期持有,因為它受到每日再平衡機制 和 複利偏差的影響,可能導致長期報酬被拖累。但另一方面,也有投資人認為,只要能夠做好風險管理,槓桿ETF的長期回報仍有機會超越原型ETF。那麼,究竟哪種方式更適合你?其實,關鍵不只是報酬率的高低,而是如何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與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最適合的投資策略。
本篇文章將釐清幾個 關於槓桿ETF的常見迷思,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 風險管理來優化長期投資策略。與其執著於槓桿ETF是否能夠 精確達到理論倍數,投資人更應該關注的是 它是否能夠在合理風險內帶來更高的『絕對收益』。 透過資產配置、對沖策略與分批進場等策略方式,優化槓桿ETF在你的交易體系與投資組合,這樣不僅能夠幫助你提升報酬,還有成為長期財富累積的重要工具。
長期投資採用什麼策略應該還要根據市場趨勢、個人風險偏好與財務目標來靈活調整策略。投資不應只關注單一指標,而應該綜合考量市場環境與自身需求,運用槓桿ETF的特性來最大化投資報酬,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槓桿ETF能夠成為提升資產增值效率的有效工具。
迷思1:槓桿ETF不適合長期持有
事實:槓桿ETF長期回報仍可能優於原型ETF,但需考慮 複利偏差、交易成本與市場波動。
迷思2:槓桿ETF報酬無法達到理論倍數
事實:槓桿ETF雖未必達到完全的2倍效果,但絕對收益通常高於原型ETF,特別是在長期牛市中。
迷思3:槓桿ETF風險過高、不可控
事實:透過風險控制策略(如分批建倉、對沖、混合配置)可有效降低槓桿ETF的風險。
分批建倉,避免一次性投入,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均線策略,利用XXMA、XXMA、XXMA來調整進出場時機,參與市場趨勢。
混合配置,可平衡風險與報酬。
對沖策略:在空頭時期適度配置XX資產,減少波動衝擊。
雖然槓桿ETF的理論倍數會受影響,但長期市場趨勢向上時,實際報酬仍大幅超越原型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