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接續上一篇,我們大致上瞭解了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對於北海道的認知,從原本一片模糊,到後來在外國人的刺激之下,轉而成為重視(有人搶的飯比較好吃?)。而位於道南的函館,也從原本只是日本人進入北海道的入口,順勢成為外國人前進北海道的玄關口,逐漸發展為當時北海道重要的政經中心,當時不僅是北海道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全日本人口排名前十名的大都市,這也不過是100年前的事而已。但究竟是發生了甚麼事情,使得函館把北海道第一大都市的寶座拱手讓給了札幌呢?
就在函館開港後的十五年間,日本在長達將近250年的和平盛世(江戶時代)之後,也開始逐漸走向衰亡之路。這段期間內,日本國內因為兩大派系的鬥毆而紛亂不堪,一邊是由明治天皇領軍的「新政府軍隊」,揚言要推翻腐敗的舊政府(也就是江戶幕府);另一邊則是以江戶幕府將軍為首的「舊政府軍」,主張維持舊的幕府制度,誓死效忠將軍。之前我們也曾經在「日本城系列」中稍微提到過,這兩方人馬一路從京都打到關東、東北、最後再打到北海道,兩方這樣從南到北扭打過程中,摧毀了沿途不少的城(戊辰戦争)。
而沿途節節敗退的舊幕府軍,最後逃到北海道時,不意外地就直接佔領了當時全日本最北邊、也是最新的一座城「五稜郭」。而且當時的舊幕府軍不僅是佔領了,甚至還以這座城為根據地,宣布北海道獨立(1869年),成立了「蝦夷共和國」!!(哪尼?)意思就是說,老子(舊政府軍)不跟你(新政府軍)打了,蝦夷以外的國家是你的沒關係,但這塊地我是要定了。於是,他們煞有其事的還舉辦了號稱全亞洲的第一場記名選舉,原本身為幕府海軍指揮官的榎本武揚,以懸殊差距獲得第一高票,當選總裁(老大);而身高雖然不高但據說在當時算是美男子的原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則被選為身兼多職的重要幹部(陸軍副司令、警察總長、陸海軍憲兵總監)。最後,這座日本最北的西式星型城郭「五稜郭」,毫無意外地也變成了這一連串內戰的最後戰場,當時才宣布獨立沒多久的蝦夷共和國,馬上就被明治政府的新政府軍擊潰,榎本武揚投降、土方歲三戰死。從此之後,蝦夷之地便正式被納入日本國土的地圖之中,改名為「北海道」。
在新政府軍終於平定了這場內亂之後,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終於可以開始大刀闊斧地推動明治維新,從廢藩置縣、四民平等、推動工業發展、殖產興業、制定憲法、制定新學制、稅收制度改正、徵兵制度建立、推行西化活動等等,從各方各面來從頭到腳徹底幫日本大改造一番。雖然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明治維新時期所推動的許多政策中,不一定都是好棒棒,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果;然而,不可否認的,如果沒有明治維新的推動,日本是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之內,就由一個封閉的小國成長為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大國的。
而對於北海道來說,這一段時間當然也是這塊土地急速變化的時代,明治政府對於這塊遠在北方的廣大且未知的新領地,充滿了各種想像與期待。於是,在將北海道正式納為日本國土之後,便特別設置了「開拓使」的行政機關,在前後三任的開拓使長官領導之下(西元1869年到1882年,共長達13年期間),引入了大批的日本移民,在北海道進行各種開發,當時的許多政策都影響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海道的樣貌。
尤其,其中治理北海道最重要的政策,就是第三任的開拓使長官黑田清隆所提出的十年千萬兩「開拓史十年計畫」,預計用1000萬兩白銀(這可是占了相當於當時政府年度總預算的4%~5%的大工程)、花十年的時間來大大改造北海道,我想這感覺就相當於當年蔣經國先生所提出來的「十大建設」一樣吧。具體來說,大致上有下面幾項重要的措施,不過礙於篇幅的關係,我們這次只能介紹完第一項措施,其他兩大項,我們就留到後面的篇幅再繼續喔。
為了要在短時間內掌控北海道如此廣闊的資源與開發,開拓使長官黑田清隆認為光是靠當時日本現有的資源與人才是絕對不夠的,因此不僅是派留學生去國外學習,更積極地從國外聘請大量的專家來到日本,無論是做產業顧問、研究人員、技師,或是學校的教授。例如當時原為美國農務局局長的開普倫(Horace Capron,以下簡稱開普倫),在黑田清隆的誠摯邀請之下,前來北海道擔任開拓使的總顧問。他在視察北海道各地之後,從都市規劃、道路建設到各種產業等經濟發展的策略等,都提出了不少具體的建言,而這些也都深深地影響札幌與整個北海道日後的發展方向,因此開普倫也被稱為是「北海道開拓之父」。
首先,開普倫從酪農業發展與農作物開始下手,由於北海道的氣候環境與土壤條件皆不利於稻作,因此開普倫建議開闢以酪農為主的牧場,同時也提倡農民們改種適合寒帶生長的農作物,例如小麥、洋蔥、玉米、馬鈴薯等,並輔以西洋式的農業經營模式,採大面積耕種加上高效率的農業機具,以有效利用北海道一年當中有限的可耕種時間,提升整體生產效率。除此之外,也推廣道民們多吃以小麥為原料的麵包,當然,飲食文化並非這麼容易改變的,北海道後來不斷致力於土壤改良,研發出了「ななつぼし(七星米)」、 「ゆめぴりか(夢之美米)」等的品牌米。
不過,當時鼓勵種植小麥,除了可以做為糧食之外,還能作為威士忌與麥酒釀造所需的原料,因此現在我們去札幌常常會去逛的札幌啤酒博物館,就是當時所創設的「開拓使麦酒醸造所」而來的,他也是今天的札幌啤酒的前身。而現在我們可以在博物館建築物上、啤酒罐上看到的星型標誌,正是來自於當初北海道開拓使所使用的的開拓使旗(又稱為「北辰旗」)。所謂的「北辰」就是北極星,據說設計旗幟的人(蛭子末次郎)就是負責開船將開拓使們運往北海道的船長,北極星對於船隻來說正是在海上指引方向的明燈,再加上他之前曾經是函館五稜郭的設計師武田斐三郎的學生,因此,有人認為他在設計開拓使旗幟的時候,靈感就是來自於五稜郭。這樣象徵著無畏風雪、勇往前進、不屈不撓的開拓使精神的北極星標誌,後來被用在所有與開拓使有關的建築物上,例如北海道廳舊本廳舍、札幌時計台、中島公園裡的豐平館等,甚至到現代才出現的JR札幌駅南口上也都有佈滿星星的大時鐘,下次來到札幌的時候,別忘了找找看隱身在這座城市裡的北極星喔。
其次,光是靠著開拓使苦幹蠻幹也不是辦法,畢竟預計是要在10年內完成開墾,因此,開普倫希望同時可以從教育著手,引進更先進、更科學的農業技術,並教育更多可用人才,投入開拓事業。所以他安排了美國的農業學家威廉‧史密斯‧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以下簡稱克拉克博士)來擔任札幌農學校的校長,這位克拉克做了許多事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總之就是教英文、植物學、動物學...等等),畢竟他只來了札幌不到一年的時間;不過,在他離開日本之前留給學生們的一句話「Boys, be ambitious(少年們!要胸懷大志啊!)」,卻一直流傳至今,甚至就連他的銅像都比開拓使之父開普倫還要有名。
這尊銅像位於札幌東南邊的小山坡「羊之丘展望台」上,據說這是因為在1970年代,實在是太多觀光客進到北海道大學校園裡造訪克拉克博士的銅像了,所以造成校方的困擾,因而開始禁止觀光巴士進入校園內部參觀。但當時的札幌観光協會同時又覺得克拉克博士真的是當時開拓使精神的象徵人物,因此最後決定在1979年,也就是克拉克博士來北海道的剛好100年紀念時,在羊之丘展望台上設置了一個全身的克拉克博士銅像。這一尊克拉克博士不僅位於視野極佳的展望台上,而且他還搭配著自己的名言,單手高舉指向遠方,整個更有感覺了。後來,果然成功地吸引了觀光客的目光,大家都特別前來模仿他的姿勢跟他合照一張之後,再去一旁的成吉思汗餐廳,一邊看羊羊、一邊吃羊羊(?)。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區>北海道開拓使與移民歷史
1.https://www.kaitaku.or.jp/assets/pdf/about/history.pdf
2.https://sapporo-jouhoukan.jp/sapporo-siryoukan/lekishibunko/sapporo_histry/meiji/meiji2.html
3.https://www.kaitaku.or.jp/about/immigrants/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