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日本的「城」-姬路城(5):一邊攻城一邊來玩尋寶遊戲吧!

2023/11/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在上一回我們一起攻破了菱之門之後,接著迎面而來的是一個不大不小的三岔路口,對於不知道方位的我們(敵軍)來說,每到一個交叉路口、每一個判斷與選擇,不僅攸關自己的生死,也都會影響到後續是否能把城攻下。此時,面對眼前的三叉路口(請先不要看城裡的「順路」指標),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這一系列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對於實際造訪過姬路城的朋友來說,這些內容應該可以喚起過去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NANA濕婦則會建議大家可以在攻城之前,先預留一點時間聆聽或閱讀。因為畢竟這是在這個小園地裡第一次聊到「城」,所以難免會藉由介紹姬路城的機會,花點時間穿插一些所有「城」共通的基礎特徵。當然,如果無論是哪個段落,你/妳都能自行斟酌想要了解到什麼程度,你隨時可以快轉、暫停或重複撥放,畢竟這就是podcast與方格子文字版的優點。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大家能在聽完這一系列的內容之後,可以發現原來每座城都有有不同的設計巧思,如果能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每座城,他們就不再只是單純只能賞櫻的無聊歷史景點罷了。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姬路城的攻城之旅吧!)

為方便在「線上神遊」的朋友,可以了解我們現在進攻到哪裡了,所以先放上姬路城內的地圖,以便大家隨時查看喔。/資料來源:姬路城官方網站    https://www.city.himeji.lg.jp/castle/0000007738.html

為方便在「線上神遊」的朋友,可以了解我們現在進攻到哪裡了,所以先放上姬路城內的地圖,以便大家隨時查看喔。/資料來源:姬路城官方網站 https://www.city.himeji.lg.jp/castle/0000007738.html

每個交岔路口都是影響命運的抉擇

回想之前我們曾經在城的配置中提到的,一座城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無非就是整座城中最高的天守閣了。換言之,只要能攻下天守閣,就算是攻下了這座城。所以這個時候呢,聰明的你仔細觀察過後應該會發現,根據唯一可以用來判斷方位的根據(天守閣), 第一個直覺應該就是捨棄左後方哪一條路(通往西之丸),因為方向完全不對。接著剩下的兩條路呢,要走前面還是要走右手邊呢?仔細看一下正前方那條路上,你會發現有一個門(いの門),而右手邊的路不僅沒有門,盡頭還是一面很高聳的石垣,看起來就是一條死路。所以依照大部分人的直覺來判斷,應該都會選擇往「有門」的方向前進,就像你如果到有錢朋友家裡玩,經過大庭院之後,是不是會想找有門的地方,感覺這樣才能進到「室內」的空間,對吧?除此之外,正前方的這條路也比較符合腎上腺素飆高、剛衝進來的敵人,因為都不用煞車直直往前衝就對了。所以結論就是,99%的人都會在短時間內做出往前方這條路進攻的決定。

偷偷告訴大家,其實右手邊的那條路走到底,在左手邊的石垣上有開個小洞,這個「るの門」可是通往天守閣的近路,不過由於角度的關係,所以在我們剛從菱之門衝進來的時候,是看不到這個門的。這種在石垣中間開一個洞的門,我們叫做「埋門」,而這種只有守城軍才知道的、被藏起來的門,因為跟祕密通道一樣隱密,所以又被稱為「穴門」。現在因為觀光路線規劃的關係,這個「るの門」成了等等回程的時候一定會經過的門,所以就不急著現在走過去了喔。

(引申日文小教室:日文中稱那些鮮為人知的私房秘密景點為「穴場(あなば)スポット」)

每條去路都是出路,但也都是死路

此時,如果你的觀察能力比較強,應該就會發現右前方有一個水池「三國堀」。仔細看看這座水池你會發現,這跟外頭的水堀不同,這裡並不是環繞城牆的設計,而是一個很單純的大水池。按理來說,用來打仗的城裡,一般不太會出現這種用來風花雪月觀賞用的水池才對啊?而且這樣的設計,在其他的城裡也非常少見(至少我去過的其他城裡還沒見過,如果大家有在哪座城看過這樣的設計,非常歡迎跟NANA濕婦分享)。其實,這個看起來像普通水池的「三國堀」,最早以前是沒有水的,就像一個大型的方形容器一樣,而且它的位置就被安排在三叉路口的旁邊,是有軍事目的的唷。

三國堀/照片來源:NANA濕婦

三國堀/照片來源:NANA濕婦

其實守城軍早就各別埋伏在三條去路的後面,當我們(敵人)衝進來之後,他們再分別由三個方向,無論是前方城門附近的正面迎擊、又或是從左後方、右方沖出來殺得我們出奇不意。此時,三條路都毫無退路的我們(敵軍),自然而然就會被逼得往這個方形的洞裡頭去,對於守城軍來說,這些被聚集在凹地裡的敵軍,因為毫無遮蔽物且又集中好射擊,算是守城時可以在短時間內幹掉大量敵軍的超高CP值防禦設計之一。到了後來和平的江戶時代,這裡才被當成儲水池以供生活與緊急時候使用,變成我們現在看到水池的模樣。

進攻二之丸:沿著螺旋道路向上直攻天守閣

如果能幸運攻破「いの門」,恭喜你!你已經進到了姬路城的二之丸範圍中,也離天守閣越來越近了。之前我們稍微提過,姬路城大致上就是一座以本丸為中心,然後以石垣(城牆)、護城河(空堀或水堀)劃分不同區塊,所組成逆時針方向螺旋狀向外擴張的城。其實這種螺旋状的空間配置設計,只有在姬路城與江戶城才見得到,如今江戶城天守閣早已不在,所以可以說是全日本的城中,只有這裡可以看到這樣的空間配置喔(一般大多是以天守閣為中心,每個區域再以同心圓的方式向外擴張為二之丸、三之丸...)。

所以,接下來我們得沿著這條螺旋道路而上,開始面對一連串的體力與心理挑戰,例如我們得不斷地爬樓梯向上走、在一整排延綿不絕的的射擊孔中閃躲、穿過無數個低矮的門與櫓門(還得克服對於門後不知道會出現甚麼的恐懼感)、從背後出現突擊我們的守城軍...等等。途中,你或許會看到通往「西之丸」與「化妝櫓」的標示,但這裏我們就先專心攻城,等攻上天守閣之後,如果還有餘裕我們再回來聊聊這一區到底是幹嘛用的。

腿痠時休息享用:(1)尋找特殊瓦紋遊戲

在我們沿著這個螺旋道路前往天守閣的路上,由於沿途都是上坡,所以每走一段路NANA濕婦就會讓大家稍微休息一下(還好我們不是真的在攻城),緩緩雙腿的肌肉。而這個休息的空檔,建議大家可以抬頭欣賞一下身旁的石垣與屋頂,其實也藏了不少有趣的東東在上頭喔。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屋瓦」好了,在城裡頭的屋瓦中,比較花俏的圖騰(瓦紋)通常會設計在「鬼瓦」與「軒丸瓦」的部分。

(1)屋頂尖端上的「鬼瓦」:這種瓦在一般的有錢人家宅邸中也會看到,主要功能是用來「擋煞」用的,所以通常上面都會設計一些花紋,或是放一小尊的鍾馗像。而在姬路城中,除了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城主的家紋、植物花紋之外,也採用了可以用來象徵除魔的「桃子」、「五芒星」等特殊花紋。

十字紋の鬼瓦/資料來源:https://www.kobe-np.co.jp/news/himeji/202101/p1_0014038605.shtml

十字紋の鬼瓦/資料來源:https://www.kobe-np.co.jp/news/himeji/202101/p1_0014038605.shtml

其中,由於之前日本大河劇「黑田官兵衛」上映的影響,在「にの門」上頭的「十字紋」也跟著意外走紅。黑田官兵衛是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底下非常有名的參謀大將之一,晚年受洗為基督徒(當時基督教才傳進日本沒多久,感覺是走在時代尖端的人啊),當然,也曾經是入住過姬路城的眾多城主之一。因此,到底為什麼會在一個日本城裡出現基督教的象徵符號?有一說就認為這個鬼瓦應該就是黑田官兵衛時期所設計的吧?不過這一個論點目前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所以這鬼瓦到底是誰設計的?為什麼有這樣的圖騰出現?目前都還在研究中呢。

姬路城中的各種鬼瓦/資料來源:https://castle-himeji.com/dic/a/onigawara/jyujimon/

姬路城中的各種鬼瓦/資料來源:https://castle-himeji.com/dic/a/onigawara/jyujimon/

(2)軒丸瓦:就是沿著屋簷排列成一整排,最下緣表面的瓦,而這種瓦的表面通常會出現的紋路,往往都是城主的家紋(家徽)(參見下圖)。之前我們提到過,姬路城因為各種因素而被轉手過N次,總共經歷了13個家族、合計48代的城主,而每一任城主在整修的時候,就把印有自己家紋的瓦給裝上去,因此,姬路城內的軒丸瓦可說是五花八門,有時在同一條屋簷上,就能同時看到好幾種不同的軒丸瓦圖騰。而這對於現在的姬路城研究學者來說,也是非常珍貴且便利的考古依據之一,可以快速地判斷出城裡的哪一棟建築、那一部分是在哪位城主時期所興建或整修的呢。

軒丸瓦,此為池田家的家紋(揚羽蝴蝶紋)/照片來源:https://shirobito.jp/article/1532

軒丸瓦,此為池田家的家紋(揚羽蝴蝶紋)/照片來源:https://shirobito.jp/article/1532

姬路城的瓦紋們/照片來源: http://kawasakiya-jirokichi.cocolog-nifty.com/tour/2020/01/post-8b6fbb.html

姬路城的瓦紋們/照片來源: http://kawasakiya-jirokichi.cocolog-nifty.com/tour/2020/01/post-8b6fbb.html

腿痠時休息享用:(2)不該出現在這的轉用石

除了各式圖騰的瓦之外,其次,我們還可以玩尋寶遊戲的就是石垣上的特殊石頭。原來在早期豐臣秀吉的年代,那時候因為採石與搬運石材的技術都還沒有這麼成熟,所以興建姬路城時使用的石材,大部分就只能挖附近的小山而來。然而,這麼大的一座城池,石頭用量非常的大,等附近的小山能挖地都挖光了,只好從比較遠的地方採石頭之後再運過來。如此一來,不僅成本花費高,築城的效率也降低不少,在那個戰爭頻發、為求勝利的年代,每個角頭老大可說是卯足全力、分秒必爭地在蓋城堡的呀。眼看著姬路城的就快要因為工期延宕,當時逼不得已,只好把腦筋動到附近的資源上,舉凡寺廟裡的石燈籠、石塔、古墳裡的石棺...(位置提示:はの門、備前門、水の二門、るの門),反正只要是石頭的東西都拿來用在石垣上就對了,而這種原本有其他用途,但最後被拿來塞在石垣上使用的石頭,就被稱為是「轉用石」。其中,整座城裡最有名的一顆轉用石就是「姥姥石」了。

姥が石/照片來源:https://stock.adobe.com/hk/images/%E5%A7%AB%E8%B7%AF%E5%9F%8E%E3%80%80%E5%A7%A5%E3%81%8C%E7%9F%B3/298458234

姥が石/照片來源:https://stock.adobe.com/hk/images/%E5%A7%AB%E8%B7%AF%E5%9F%8E%E3%80%80%E5%A7%A5%E3%81%8C%E7%9F%B3/298458234

這顆「姥姥石」被鑲在「水の一門」旁的石垣上,並且用網子包起來,非常地顯眼。據說這是當時在城下一個賣燒餅的老奶奶,非常擔心豐臣秀吉的城因為缺石頭而蓋不起來,於是就把自己的生財工具「石臼」拿來獻給豐臣秀吉。豐臣秀吉收到之後非常的喜歡這個石臼,因此就把他放在石垣上最顯眼的位置,並廣為宣傳這件事情,眾人聽到之後都非常感動,也紛紛發起了捐石頭的運動,而姬路城延宕的工期也因此恢復進度,最後如期完工。好了,以上這個故事呢...只是個傳說XD。因為後來研究學者發現,其實這顆轉用石是後來池田輝政時期的石頭,但為什麼會有剛剛的傳說呢?大概也是因為豐臣秀吉這個人本身就非常具有故事性,因此後人便開始穿鑿附會,進而編出這個毫無違和感的小故事了。總之,目前在姬路城裡發現像這樣的「轉用石」,大概有96個,往後隨著石垣的修復與研究,相信會發現越來越多這樣的石材的。如果大家對於轉用石尋寶有興趣,可以打開下面這個日本人的網頁,看看姬路城裡其他轉用石的位置與形狀喔。

延伸閱讀:各種轉用石的位置與圖片參考(日文網頁)

油壁:一面用稀飯塗成、卻能400多年屹立不搖的土牆

講到姥姥石,不得不順便也提一下在石垣旁邊,常常被忽略的一面牆「油壁」。相較於姬路城裡後來才興建的雪白色白漆喰(塗滿厚厚的防火、防彈功能的白色灰泥)牆面,這一面位於「ほの門」與「水の一門」之間,高2.8公尺、長5.2公尺的土黃色土牆顯得特別顯眼。這是在豐臣秀吉時期,以「版築工法」築成的牆面;用人話來說,就是把土壤、砂石或著稀飯喇在一起做成餡,然後用兩片餅乾把餡夾起來,經過不斷地夯實之後,再把餅乾拆掉後做成的牆面。其實現在的清水模建築也都還是用這樣的概念作成的,只是把餡料換成混凝土罷了。這面牆是在早在豐臣秀吉時代完成的(約400多年前,這次是經過考證的,不是傳說了XD),原來在當時還沒有混凝土的年代,用稀飯當成膠水所糊成的牆,就可以一路撐到現在啊。至於為什麼稱為「油壁」?為什麼現在整座城裡只剩下這一面?當初油壁的外面是不是也曾塗上雪白色的白漆喰?這些都已經不可考了。

油壁/照片來源:https://kojodan.jp/castle/1/photo/202851.html

油壁/照片來源:https://kojodan.jp/castle/1/photo/202851.html

這一回我們一起好不容易從「菱之門」爬到了「ほの門」,看到了油壁其實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踏入了姬路城本丸的區域了,換言之,我們就快要攻到天守閣啦(大家加油)!礙於篇幅的關係,究竟本丸區域內與天守閣裏頭,有什麼精彩的東西,我們就留下次再來分享囉。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4會員
168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