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如果說我們把北海道比喻成一個即將要相親的對象的話,那麼上一篇我們算是對於他的長相、性別、身高、體重等基本資料有了粗略的瞭解;這一次,我們就來更深入一點,從道南地區開始跟大家聊聊這個人的個性、喜好以及過去的經歷等等,希望大家可以對這個相親對象有更多的認識,並喜歡上他喔。
之前曾經有旅伴問我說:「北海道是不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我驚訝地反問:「為什麼你會這麼覺得呢?」,結果他說:「因為去日本其他地方都能看到好幾百年前的古蹟,就算是重建的,也都還能聽到不少相關的歷史故事,但北海道似乎沒有在任何的古裝劇裡出現過?」。我聽完後也覺得他的疑惑好像還蠻合理的,但其實嚴格說起來,北海道還是有歷史的,只是相較於日本其他地區,北海道「有文字」紀載的歷史真的不長、也不多。
這是因為早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日本人(或稱之為「和人」),而是原住民「愛奴人(或稱之為蝦夷人)」。跟台灣的原住民很像,愛奴人不僅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當然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戰爭、神話與習俗等,但就是沒有文字。有學者認為,北海道的愛奴人,其實就是早期住在本州東北地區的蝦夷人被趕上去的;至於實際上,關於這種好久以前的種族遷徙路徑與種族融合的研究,包括沖繩的琉球族從哪裡來的?蝦夷人是不是就是愛奴人?等等,都有很多研究仍在討論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繼續深挖下去嘍。
但無論如何,這種光是聽命名就可以察覺到日本人隱約的優越感,「蝦夷」中的「夷」,不外乎是受到中國的影響,舉凡蠻荒之地的種族,都叫人家蠻夷。其實我們之前提到日本的「將軍」,最早在西元八世紀的時候,就是一個隸屬於天皇之下,負責「征」服蠻「夷」的武官職位,而「將軍」其實原本的正式名稱叫做「征夷大將軍」,後來因為所有本州的「夷」都被趕到北海道去了,所以「征夷大將軍」就變成了沒用的虛設官位。直到這個官位被創立鎌倉幕府的小源拿來用(要求天皇給他這個位置),開創了把天皇龍椅搬到一旁納涼、而將軍掌控實權的年代,自此以後,「征夷大將軍」才慢慢變成了武士軍團的BOSS代稱,但因為不需再征夷,所以就只簡稱為「將軍」。雖然如此,由於日本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被灌輸這種「蠻夷」的概念,所以在北海道被納入日本的版圖之前,這一片愛奴人的居住地,就被日本人稱為「蝦夷地」,意指蠻夷「蝦夷人所居之地」。
延伸閱讀:#33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武士的出現(3)-源氏保全公司的復仇
如今,雖然早已不再使用「蝦夷」一詞,但這個詞仍出現在北海道的動植物物種、店家名稱、飯店的宴會廳,甚至還有土產等各種事物上,例如櫻花到了北海道就稱之為「蝦夷櫻」、松樹叫「蝦夷松」、北海道鹿種稱之為「蝦夷鹿」、花栗鼠叫「蝦夷栗鼠」、松鼠叫「蝦夷松鼠」、棕熊叫「蝦夷棕熊」、貓頭鷹叫「蝦夷貓頭鷹」、馬糞海膽叫「蝦夷馬糞海膽」...,所以NANA濕婦每次到北海道的時候,在介紹動植物時,大家都以為我在騙大家,但這是真的吼~當然,「蝦夷」這個詞也不是全部物種都可以套用,例如在北海道常常可以看見的狐狸,不叫蝦夷狐,而是「北狐」。總之,我只是想告訴大家,「蝦夷」不是一種蝦,也不僅僅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地名而已,這個名詞到現在仍舊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我真的在北海道的觀光景點,聽過來自台灣的旅人們,認真在討論蝦夷是哪種蝦的話題...)。而關於愛奴人,也希望大家不要再因為命名上的誤會,以為他們是「日本人的奴隸」,因為他們可是比日本人更早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且至今仍居住在北海道的原住民族群,如果真要談北海道的歷史與文化,他們對於北海道的影響,可是遠大於日本人的喔。
關於北海道的發展歷史,我們大致上可以將「明治維新」作為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日本人對於這一塊遠遠飄在北國的蝦夷地,所能理解與掌控的範圍,大多僅限於道南地區的渡島半島這一帶而已,而且互動與管理的方式都非常消極與被動;而在「明治維新(西元1868年)」之後,由於種種考量,明治天皇這才開始大刀闊斧地往北開發與積極建設,日後才發展出我們耳熟能詳的札幌、小樽、旭川等城市。所以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北海道視為是日本近代才開發出來的重劃區,而道南地區就是這個重劃區出現之前原本的舊市街區域。因此,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北海道旅遊,NANA濕婦非常推薦可以從道南開始入手,因為這裡可是整個北海道開始的原點,也是北海道最有「歷史」的區域喔。
在目前日本的文字紀載中,可以追溯到北海道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是在14世紀末的室町時代末期~戰國時代(從下面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北海道的地圖大約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的),當時正值日本各地幫派四起的群雄割據時期,而當時混本州青森縣(下北半島)的地方角頭老大「蠣崎氏(後來改名為松前氏)」,便搭了船跨了海,把領地擴張到了道南的一個小角角邊上。這樣的規模,一直延續到江戶時代末期(約200多年前),其實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而且嚴格說起來,松前老大並不算是真正擁有政治上的支配權,僅有與愛奴人的經濟交易獨佔權而已。
下面這個日本歷代勢力消長演進地圖,這影片做得真好,推薦給日本歷史控欣賞!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江戶時代的幕府運作是這樣的,將軍是大BOSS,下面各個地方由不同的大名(諸侯)來負責管理,當這些大名有功過時,將軍就可以用土地調配來做獎懲手段,做得好就給你大一點、肥沃的土地;做不好就把你貶到遠遠的、給你超貧瘠的土地,所以「土地」=薪水。相反地,就像我們現在每年五月都要繳稅一樣,各地的大名必須定時上繳「米」、貢獻「勞役」或是其他替代的「貢獻」給幕府(將軍)。此時,遠在天邊的松前家每到要繳稅的時候,根本拿不出足夠的稻米與糧食來上繳給幕府,所以只好跟老大說,要不這樣,我雖然米不夠,但我可以跟愛奴人交易換取昆布、鮭魚等海味進貢給你抵稅。所以,據說當時他們在跟以狩獵為主的愛奴人交易時,常常用半哄半騙的方式,想盡辦法用最少的物資換取到最多的海味,例如米一斤換20條鮭魚好了,他們就會在數鮭魚的時候故意多抓幾條進袋之類的,這樣的交易糾紛一多了,搞得愛奴人也很不爽,所以雙方之間也常常打來打去的。
這樣的狀態持續維持到江戶幕府的末期(約莫19世紀初)才開始有了變化,江戶時期的日本其實就跟我們清朝時期實施鎖國政策一樣,除了荷蘭人跟中國人可以到長崎進行交易之外,其他港口一律大門深鎖,並且跟荷蘭與中國以外的歪國人SAY NO!在那個年代,由於石油的開採技術還未發達,所以主要都是仰賴鯨油作為主要工業與民生用油,於是,當時正值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便開始在世界各地航行捕鯨,就像現代的我們仍到處開採石油資源一樣。而日本沿岸的海域,正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捕鯨場之一,因此,這些歪國人便開始紛紛來到日本,希望與日本洽談提供開港通商,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在日本沿岸的港口停靠,以便讓長途航行的船員靠港休息,同時也可趁機補充船隻燃料、船員的食材與用水等等。於是,原本一直離群索居的日本,突然發現,怎麼從北到南各個地方,幾乎都有不同國家的外國人來騷擾他們,他們不斷地向將軍敲門說:「喂~日本同學,開門讓我進去坐坐啊~」。
直到這個時候,江戶幕府才開始意識到蝦夷地(當時的北海道)的重要性,為了趕走這些外國蒼蠅們的騷擾,並防止這塊領地被外國人搶走的,將軍不僅下令興築松前城(1855年建成,這不僅是北海道唯一的、也是江戶幕府期間最後興建的一座日式城郭),以便可以就近防備;同時,也前前後後派了許多探險家,開始前往蝦夷地踏勘與插旗。像是派松浦武四郎多此北上蝦夷地探勘、派近藤重蔵與最上德內到択捉島上立了一塊碑,上頭寫著「大日本恵土呂府」,插旗表示這是我們日本的領土喔;還派了伊能忠敬測量蝦夷地的海岸線、派間宮林蔵到樺太(庫頁島)探検(1808年),並發現間宮海峡。江戶幕府把這些探勘到的領土,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部都框進日本正式官方地圖之內,彷彿只要把這些土地都畫進地圖裡,就表示這個島是屬於自己的一樣。雖然北海道外圍的離島們,後續在多次國際戰爭中曾因領土割讓而多次變動,導致至今天在日本與俄羅斯之間仍有北方領土的爭議,但從這時候開始,北海道終於不再是模糊一片了,基本上完整且精確的北海道地圖(伊能圖),大概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的。
在這麼多來敲門的歪國人之中,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來自於美國的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他在西元1853年率領了四艘黑漆麻烏的蒸汽船船隊,在沒有日本人的同意之下,就開進了浦賀港(位於現在的神奈川県横須賀市)。這對現代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想像,但當時的日本人來說,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一艘的蒸汽船,黑漆麻烏的長相很可怕就不說了,還一直噴煙,而且船上還有大砲(挖靠!那是甚麼咚咚?)。驚嚇到不行的民眾因此趕快通報幕府說:「夭壽喔!有四艘大黑船駛進來了!!」然而,此時已經太平盛世許久的江戶幕府,派出來的武士們早就已經公務人員化了,不要說是打仗了,可能連武士刀都揮不太好。於是武士們也只是跑來蒸汽船的跟前,對著高大的黑船拿著刀亂揮一通,但看到捲毛金髮碧眼的培里下了船之後,別說武士刀了,他們可能嚇到連個屁都不敢放,而下船後的培里,也沒理會他們太多,就一路直搗將軍家說要跟他聊聊關於開港通商的事。
後來,日本人便將這些蒸汽船稱之為「黑船」,而培里把船開進來的事件,便叫做「黑船事件」或「黑船來襲」。不過,你可別取笑當時的日本人怎麼這麼俗辣,畢竟如果用現代人的生活來想像這個大事件,大概就是哪天在基隆港突然降落了幾艘黑色大飛碟,不僅上頭發出各式各樣謎樣的光束,還搭載著從來沒看過的生化武器,接著,走下了一堆跟我們長得有點像又很不像的外星人,講了一堆我們聽不懂的語言,然後就直衝總統府說要找總統談談地球與海王星之間直航的問題...。這樣想像起來,是不是就能體會到當時日本人的恐懼了呢?
黑船來襲的一年之後,培里又帶著一批船隊前來日本,經過協商(被強迫)之後,此時的江戶幕府不得不簽下了一連串的名為友好但實為不平等的條約,陸陸續續地開放了幾個港口,其中,北海道的函館(當時稱為「箱館」),就是跟神奈川的下田同時被列為日本最早開港的重要港口之一。自此之後,位於道南的「函館」彷彿就像踩了TURBO一樣,整個都市隨著外國人因貿易往來的進出,開始快速地發展了起來,開始出現了用來存放貨物的倉庫群、許多外國人的宅邸與領事館、融合歐美風格的建築、教堂以及隨著海軍帶進來的咖哩等洋食...,儼然成為全北海道最有海外風情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都還能在函館的山坡地上,可以看到與橫濱、神戶、長崎等開港港口類似的風景、吃到好吃咖哩與甜點的原因,甚至,在舊函館公會堂的前面,還能看到培里的銅像站在那裏迎接我們呢。
另一方面,防備心仍舊很重的江戶幕府,在面對函館不得不開港的事實之下,只好退一步想盡辦法來「看好」這些外國人。例如,將軍就增派了「箱館奉行」一職到函館,且他的辦公室(函館奉行所)就直接放在許多外國人居住與活動的港口鬧區中間,除了作為跟外國人交涉的窗口(外交部門的概念),同時也負責防衛北海道沿岸,不讓那些外國人亂來。此外,也同步興建弁天台場(對,就跟東京的台場一樣,也是因為那時候害怕外國人打來而設計的),並聘請了精通軍事技術與歐洲學問的專家武田斐三郎,刻意選擇在距離港口與外國人活動區域較遠的地方,築起一座足以對抗槍砲的星形西式城堡「五稜郭」,以防萬一哪天真的得跟外國人幹架時使用(西元1864年完成)。但他們一定萬萬沒想到,這個全日本唯一的星形西式城堡,後來反而成為日本人內亂時自己打自己人的最後舞台,這個故事我們就留待下一篇再來跟大家分享吧。
~未完待續~
註:其實在長野県的佐久市還有另外一座比五稜郭還晚三年落成的的星形城堡「龍岡城」,但由於其規模較小,保存的也沒有函館五稜郭完整,所以比較少有人注意到。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