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富有來自好幾個世代的累積,如果想要一代翻轉,若非風險非常大,就是非常辛苦。
你所謂的"富有"是指多少金額,100萬美金是大部分理財書籍認可的資產水平,達到這個數字就足以自稱資產階級,而要達到"富有"則須更上一層樓,300萬美金是許多統計機構使用的數字,但是這也僅是官方機構,就實務而言,數億台幣稱不上真正富有,因為這樣的資產規模,還是很容易因為單一個危機會決策不當,而快速返貧,無法達到富人的最低財富要求"安全",筆者認為,十億以上,才有辦法在全世界建立完整而安全的財富網絡,達到真正的"富裕"(大型建商閒談間,所謂多賺一塊、兩塊(台語)的意義是一億、兩億)。
而想以白手起家達到如此資產規模,雖非不可能,但必然承擔相當風險以及犧牲生活的其他面向,就算累積到龐大的物質資本,但有可能因為其他面向資本的貧脊,在一兩代後辛苦建立起來的財富又迅速消耗殆盡,因此本書認為累積財富即所謂的物質資本僅是上層階級資本的其中之一,如要達到階級跨越,還須累積知識、社會、文化、身體、語言心理等資本,上一篇文章已經談過知識資本,接下來本文從物質資本開始談起,以及分享筆者規劃如何具體落實於次年度目標。
- 知識資本:內容上篇已詳述。
筆者次年落實:知識資本的擴充永遠在筆者的年度目標裡,目前筆者有兩個T型知識領域已成形,分別是稅務法律領域、以及不動產領域,次年度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在科技領域上的知識進一步的擴張。 - 物質資本:物質資本即有形的財產,也是最多人追逐的目標,不可諱言的它的重要性也的確是數一數二,許多類型的資本累積,畢竟需要拿物質資本作為交換...學習要錢、培養品味要錢、吃健康食物要錢,因此中產階級在全面性的培養7類資本的途中,免不了要做出物質資本與其他資本的取捨衡量,畢竟我們如果追求的是富裕的道路,則物質資本是一切根本也不為過。
在累積物質資本的旅途中,心態非常重要,在本書中提出一個想法,就如利刃一般直指筆者痛點,作者在研究後認為,階級越低,越仰賴短期而快速的現金流,所以窮人要日薪,普通人賺月薪,中產看年薪,而富裕階級人士的收入計劃,則是以數年為單位,以更廣、更遠、更久的角度衡量,而不拘泥於眼前的收支,筆者在整理財富統計資料,也的確發現富裕階級的資產配置往往超過一半配置在"現金",相對訪間理財書籍紛紛勸人戒掉儲蓄,有錢人卻是默默儲蓄,現金是最好的防禦性資產,抵禦系統性風險外,更能夠等待真正資產價值浮現時大舉收購,無怪乎每每大危機過後,就是富裕階級資產翻倍的時刻。
另外歐美頂級資產家族,多數富裕的成員,生活並不一定有外界想像的奢華,穿金戴銀四處炫富的行為比較屬於新富階級,金錢對於真正富裕階級的意義在於:獨立、自我實現、以及安全感,生活滿足的來源來自於用心經營日常生活,追求自我實現,而非靠消費療癒,這與一般大眾賺錢就是為了豪宅、名錶的想像大相逕庭,而就筆者的認知,的確許多社群媒體上炫富的行為背後,往往藏著不為人知的空虛甚至辛酸的現象,不謀而合。
筆者次年落實:設法外包能帶來短期現金流,但沒有長期累積效益的工作,將理財目標以五年為單位重新規劃,並提升持有現金比重。 - 社會資本:頂級賽道的交際圈,在一般中產的眼裡可能是一場又一場的無效社交,固定而頻繁的宴會,假日的旅遊、烤肉、虛假客套的公益活動,頻率之常,足以讓一般人感到強大的社交疲乏,就以筆者接觸的扶輪社來說,每兩個禮拜一次的餐敘、每月一次的出遊、不定期的公益活動,加上私下成員的交流,看到社團成員臉孔的頻率,絕對高於探望年邁父母的時間,然而這就是頂級圈的日常,他們交織起綿密社交網路的秘訣不在利益交換,而是在一場又一場酒酣耳熱、家庭聚會交流中,達到深耕關係的目的,也因此中產階級要跨入這樣的人脈網路必須有耗費大量時間在達成社團要求、同時又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協助社員的各種需求,如果背後沒有一個成熟的公司團隊協助將會非常困難。
中間階級在向上翻轉時除了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外,還有一股拉力來自於原生階級,現實是脫離原有生活圈的當下,很難期待原有生活圈的人會為你鼓掌,換來的通常是不諒解、不支持、以及對於你鎩羽而歸的期待,尤其是華人社會更是如此,還記得學生時期,朋友看到你下課時還在念書時,他是叫你不要假裝了?還是稱讚你的毅力?然而根據研究,原生團體的認同及支持,卻能提供非常強大的歸屬感,為了滿足感及快樂,取得原生團體的諒解支持仍是必要的,因此向上翻轉的旅途中,低調謙虛是必要的態度,否則新階級都還沒融入前,可能已經失去舊有團體的支持。
作者提出數個累積社會資本的方法,就筆者的觀察及實踐而言,都非常的中肯有效,例如找到人生導師、進入俱樂部...等等,但筆者最推薦的觀念是儘管為了累積社會資本,必須以社交為休閒,設法深耕與他人關係,但大可不必刻意模仿上層的行為,只要抱著開放心態,處在對的環境,自然新的慣習就會重新塑造眼界氣場。
筆者次年度落實:提升能力、練習自信、從容態度,並試著主動提出邀約。 - 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應是中階向上翻轉遇到最大的阻礙,因為文化、美感的培養往往非一蹴可幾,尤其是音樂素養,更是一項不可逆的投資,通常小時候沒有接觸樂器,長大後將永遠失去這個機會,筆者在兒子年幼時,也曾考慮追隨較富裕的朋友群,帶著孩子學鋼琴或小提琴等,起碼去鑑定或訓練音感,然而當時內心總覺得學樂器是投資金額大,回收看不見的投資,最後打了退堂鼓,相信大多數中產階級面對這個課題都有類似的想法,然而音樂真的無用?仔細想想,無論是學生時代,或是職場,有個拿手樂器,總是不乏表演場合,能夠大大的增加曝光度,如果能夠參加公司或團體的業餘團隊,與Key man有合奏的機會,這樣的情感連結更是可遇不可求,而這些機緣都來自於無法衡量投入產出的年幼培養,失去了這個機會,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起碼追求音樂、藝術、美酒等鑑賞能力。
科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群新富階級,尤其是中國富豪的崛起,但引領潮流的舊世界富豪為了與這些新富階級區別,開始流行所謂的低調奢華,新的趨勢是將財富隱形,含蓄而低調的消費,與其強調財富,這些富豪更喜歡自稱中產階級,買的仍然是精品,但沒有顯眼的logo是主流。
筆者次年度落實:每月起碼一次閱讀建築設計雜誌、設計與商業雜誌、藝術歷史雜誌,並設法培養孩子出國深造的意願與想法。 - 身體資本:
- 語言資本:
- 心理資本:
年屆40,幸運地在身邊遇到導師級的人物,也有幾個優秀的朋友正面臨中階往高階發展的過程,加上資產傳承商機在近期的金融業成為顯學,上層階級的輪廓對筆者來說開始清晰,對於這本書也更加有共鳴,整理心得的同時,也整理自己的思緒見聞,接下來《慣習》讀後感之3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