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甚麼》-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第一等和次等、無所住、不住色、不住聲香味、內觸妙樂的菩薩、雁過長空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文章篇篇看,智慧日日開,一定能有體悟。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講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布施,也是內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內布施、外布施。我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這裡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復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的,佛怎麼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服其心。等於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第一義很難懂,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取經,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震旦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當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到圖書館門口取經的時候,守門的說:拿紅包來。孫悟空氣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說:你不要動粗了,這是最後一步,不然我們那麼辛苦,不是白費了嗎﹖我們沒有錢卻有一件袈裟,拿到當鋪裡當了,給他紅包。孫悟空又氣又罵的,迦葉尊者很難為情,所以廟子裡塑的迦葉尊者,都是歪著脖子縮著頭。其實西遊記只是小說,最後拿到了經典到了山門口,孫悟空跟師父吵,說那個老和尚靠不住,還要我們紅包,要把經打開看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只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家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眾生不懂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所以復次是差一點的,有字的經。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復次只好講差一點的。

 

    無所住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甚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著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餵啦!老爺沒有回來啦……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下面告訴我們所謂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甚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就連我們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沒有辦法表示。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曉得原子能,那個能是甚麼東西﹖老實講,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以外,一般人並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為空,它的能力無比的大,甚至最後在科學儀器上都看不出來,只知道是這麼一個東西,但卻是無法表達的,稱為無表色。

 

  「極微色」,等於現在講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故稱為極微色。

 

  「極迥色」,遠大的很,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稱之為極迥色。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學佛的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對象,有對象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甚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再說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著眼睛坐在那裡,心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裡住色布施。嘴裡說要放下,放下,結果甚麼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裡發麻,受不了。為甚麼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為他住在色法上,念頭住在色身上。如果念頭不住在色身上,感覺就可以空掉,感覺空了,兩腿兩腳發麻你也不會感覺了。所以一切眾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布施」,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

 

     不住聲香味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些同學們,用功好一點時,聽到念佛念咒的聲音,然後自己覺得得道了,最後道沒有得,得了個神經。真的,好幾個就是那麼就走了,走到陰國去了,因為他不懂不住聲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學都有經驗,坐得好的時候,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可是他的確聞到了。香味那裡來的﹖是你內在定境到了極點,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遊記上說的,一聞就知道這裡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們到豬欄一聞,就知道那裡有豬味,狗窩裡一聞,就知道那裡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們這個樓上一聞,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這個經驗我也有過,在高山頂上住了三年,一下來離都市還有五六裡,就受不了那個人味了。其實我也是人啊!只因為在那個山頂,四顧無人的地方住慣了,下來以後覺得人味撲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習慣。學醫學的就曉得,人體內部並不髒,但是身體內部的東西,一接觸到外面的空氣,與細菌一碰,馬上就有味道了。當我們坐得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如果自認功德無量,聞到菩薩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對!要應無所住,趕快放下。

 

    內觸妙樂的菩薩

 

  「香味觸」這個觸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時候,不願下坐。你們初學的兩腿發麻難過,坐得好的人,功夫夠了,兩個腿發舒服快樂,快樂得你決不願意把腿放下來。這叫菩薩內觸妙樂,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菩薩的戒律,不準入這種定,因為耽著這種禪定,就不肯去渡眾生了!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哪個人還願意跑來站在這裡講課啊!所以說,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觸是身體的感受,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於觀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裡還有個空空洞洞清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丟下了,這才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說要這個樣子才對。

 

  講到這裡,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呀!你看這個老人家對弟子多親切,他意思是說孩子啊,下面我再給你講。

 

    雁過長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跡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裡頭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甚麼﹖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復計東西啊﹖甚麼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菩薩應不住於相。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甚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甚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甚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甚麼都學不成了。

 

《金剛經說甚麼》總連結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post/219081525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某天聽好友提起,她的親戚又換了輛保時捷,其行頭盡是名牌,所穿所用是一般人數月的薪水。我好奇問:「他們做什麼工作?」好友回答:「開賭場的,還特別精心挑選性感的荷官,讓賭場的生意門庭若市。」好友羨慕他們一家住百坪、數千萬的豪宅,盡是名牌包、品牌衣,外表光鮮亮麗,花錢不手軟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誠實」、「信用」是做人的基本素養,但是我內人的大姐及先生,卻將別人的善意玩弄於股掌間。我的這位連襟是從事建築相關的小包工程,十多年前生意經營失敗跑路,卻到處擺闊借錢補洞,言明多久後償還本息,一眾親戚信之相繼解囊相助,當然包括我太太。借款從數十萬、到百萬的都有,當後續事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人命僅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就回去了,故生命要活得有意義。」   很多人總以為自己離死亡很遠,一生為名為利,但事實上,不論有多富有、有多大的權勢,也留不住生命。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可以花費大量的精力,不惜一切代價;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的吝惜自己的時間。等到了那一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某天聽好友提起,她的親戚又換了輛保時捷,其行頭盡是名牌,所穿所用是一般人數月的薪水。我好奇問:「他們做什麼工作?」好友回答:「開賭場的,還特別精心挑選性感的荷官,讓賭場的生意門庭若市。」好友羨慕他們一家住百坪、數千萬的豪宅,盡是名牌包、品牌衣,外表光鮮亮麗,花錢不手軟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誠實」、「信用」是做人的基本素養,但是我內人的大姐及先生,卻將別人的善意玩弄於股掌間。我的這位連襟是從事建築相關的小包工程,十多年前生意經營失敗跑路,卻到處擺闊借錢補洞,言明多久後償還本息,一眾親戚信之相繼解囊相助,當然包括我太太。借款從數十萬、到百萬的都有,當後續事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人命僅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就回去了,故生命要活得有意義。」   很多人總以為自己離死亡很遠,一生為名為利,但事實上,不論有多富有、有多大的權勢,也留不住生命。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可以花費大量的精力,不惜一切代價;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的吝惜自己的時間。等到了那一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言:前說如來清淨心中,見諸法空相,語默皆如,任用無心,如來說而無說,如來無所說。法空者,十二因緣空,四聖諦也空,是破二乘聖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言:前說如來清淨心中,見諸法空相,語默皆如,任用無心,如來說而無說,如來無所說。法空者,十二因緣空,四聖諦也空,是破二乘聖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