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媒體大事回顧!生成式AI元年,你準備好當「兩棲動物」了嗎?

閱讀時間約 83 分鐘
raw-image

2023年是各種AI瘋狂轟炸的一年,不論是新瓶裝舊酒的「假AI」或驚艷到吃手手的「真AI」,生活中各式各樣服務都一定要加上AI才顯得跟上時代。不知道你是覺得「好多新科技心好累」的佛系跟上派?還是「酷斃了!AI的iPhone時刻耶!」的積極關注派?

不論是哪派,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隨著AI強大,不只是諸如「取代」等人類社會變遷的表面議題,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需要當起哲學家,多多思考「人生」的一百萬種可能。

比如說,我們究竟要不停歇地發展技術,還是緩一下、建立倫理準則?如果AI已經無所不能,我們是否就要讓它無所不包,還是底線要劃在哪?AI的市場競爭究竟是讓人類變強大,或壓根是一場失控的大型社會實驗?

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

很坦白的說,AI作為「似人非人」的未定體,思考它並不容易。當它「似人」時,我們得回答「人之所以為人」的哲學命題,以防AI「取代」人類的存在;當它「非人」時,我們得參透技術本質,瞭解它與人類之間的異同,以善用新科技「協助」人類完成任務。

所謂的「兩棲」,就是除了過去學習如何棲息在「人類社會」的實體之外,也能好好棲息於「AI和科技」構成的虛擬世界。如何任意游移在實體與虛擬兩個世界,是需要學習的新素養——只走在科技尖端沒用,要有素養才能「好好生活」。


文章分3大部分,可以先看數字小標0️⃣,有興趣再細看內文,想知道更多再點延伸閱讀
也可以善用左邊的「目錄」功能~

  1. First:國際媒體大事
  2. Middle:國內媒體大事
  3. Last:2024年媒體大事預測


First:國際媒體大事回顧

raw-image

1️⃣ 2023.01|生成式AI服務爆炸性問世

2022年11月底,OpenAI推出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上線5天使用者破百萬、2個月破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應用程式,比TikTok、IG都厲害。相較過往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有顯著進步,像是能撰寫出不錯且可行的軟體程式、能自然組織語句並結合前後文意進行多輪對話等,如今甚至已能完成繪圖、資料分析等複雜任務。

《紐約時報》報導,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在玩了ChatGPT之後,並沒有讚嘆不已,因為Google開發的AI也早已能做到這些事,只不過OpenAI很快地公開了它、並得到消費者歡心。正是OpenAI的大膽,讓Google、Meta也公開了自己的AI模型,當前AI陣營三巨頭儼然成形:OpenAI的「GPT-4」、Google的「Gemini」、Meta的「LLaMA」。順帶一提,微軟是OpenAI的最大股東。

隨著上述這些通用人工智慧(General-purpose AI,GPAI)的發展,2023年陸續出現非常多實際的、甚至開始收費的AI應用服務,像是能幫助寫程式的Github Copilot、筆記軟體Notion推出AI協作功能、AI生成圖片服務Midjourney、協助人類閱讀理解的ChatPDF和Explainpaper等等。此外,Google和微軟不僅相繼把AI服務導入搜尋引擎、Office和Workspace等文書軟體中,Google、Meta和Amazon更將生成式AI融入廣告工具,降低投放廣告的門檻。

看似是場「商業爭霸戰」,不過OpenAI其實是「非營利組織」,即便旗下有「營利公司」,但董事會的最高宗旨仍為「開發安全廣泛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造福全體人類社會」,並非專為投資人服務。然而,OpenAI內部在「全人類利益」與「商業利益」之間充滿矛盾,像是董事會先是因為「不坦誠」而開除首席執行長Sam Altman後,被解讀為比起為了商業利益而快速推出AI產品,更在意AI對人類社會造成的風險;但卻在Altman等許多OpenAI員工揚言跳槽到微軟之後,擔心因此威脅到OpenAI的領先地位,峰迴路轉地讓Altman回任CEO職位,顯示其放不下商業競爭的束縛。曾為股東的Elon Musk就直言:原本是為了制衡Google的OpenAI,卻變成微軟實質掌控、追求最大獲利的「閉源公司」。

由上可知,2023年AI會爆炸性問世不一定是「時機成熟的開花結果」,可能是「大膽的意外之舉」。在這之中,不僅牽涉科技巨擘間的角力與軍備競賽,更凸顯「缺乏倫理準則、為全人類好」的失序的AI發展歷程,少數人利益可能優先於全人類,甚至嚴重侵害普世的基本權利。基於這些擔憂,3月時,Elon Musk在內的上千位專家連署發表「暫停開發AI六個月」的公開信,呼籲應先確保AI發展是可控且正面的。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被趕下台,揭示AI發展的哪些深層隱憂?|https://bit.ly/3t67ARv
點子科技》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被開除又回鍋,始末整理|https://bit.ly/3TndDvI
紐約時報》AI軍備競賽:一場永遠改變了矽谷的巨頭之戰|https://nyti.ms/3uZlsxl
數位時代》OpenAI沒做更動,GPT4卻自己變懶惰了|https://bit.ly/41rHPaP
Ars Technica》Meta生成式圖片AI,是用你FB和IG的照片訓練的|https://bit.ly/3RGsj7U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從「媒體觀點」理解AI|https://bit.ly/3Rjop3o

2️⃣ 2023.01|川普回來了

2021年前美國總統川普支持者襲擊美國會大廈,外界認為暴動導因於川普多次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煽動言論,甚至公開縱容示威行動。隨後,Twitter(已改名為X)、FB、IG、YouTube等社群平台都紛紛暫停或下架川普的社群帳號,川普直接「被消失」,引發箝制言論自由的質疑,後來川普也自己創立社群平台Social Truth。

2022年11月Twitter被特斯拉創辦人Elon Musk收購後,已恢復川普的帳號,而在2023年初Meta也宣布將恢復川普的FB及IG帳號,至於YouTube,目前川普的頻道也已經恢復。實際觀察,川普在FB和IG上已相當活躍,YouTube則零星更新幾部影片,而Twitter幾乎沒使用。

事過境遷,「社群平台聯手封殺一個人」究竟有沒有違反言論自由?又或這是積極處理極端言論的一種手段?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在川普準備在2024年捲土重來的此時此刻,值得大家多多思考。我們認為,平台應該建立透明、具問責性的決策體制,再以具社會共識的社群守則進行自律,不該全交由企業自己把持。

3️⃣ 2023.03|TikTok執行長周受資出席美國會聽證會

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祭禁令要求TikTok需賣給美國公司,後來2021年拜登上台後才撤銷禁令。但隨著媒體持續爆料醜聞、國會提出禁TikTok法案、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在2023年3月再度要求TikTok出售,最終,TikTok執行長周受資罕見親自出席美國會舉辦的聽證會,接受來自各方的質詢答辯、直球對決。

聽證會主要聚焦在「中國及隱私因素」、「內容審查及錯誤訊息」這兩個議題上,而周受資也坦言「中國境內的字節跳動工程師目前可調閱美國用戶資料」。雖然周受資不斷劃清TikTok與中國的關係,但會後中國官方卻有組織地替TikTok辯護並抨擊美國議員,不過,會後卻也有許多美國用戶自拍影片反對禁令,主張這會侵害言論自由。

2023年11月20日,美國財政部長指出「因相關法律行動還沒結束,因此CFIUS暫時不會對TikTok有進一步行動」;同月30日,美國法院宣布「蒙大拿州全面禁止TikTok」的新政策違憲;而12月7日,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主席指出,美國國會2023年不會通過禁止TikTok的相關立法,外界分析,由於Tiktok廣受年輕選民歡迎,美國不太可能在2024年(選舉年)試圖禁止Tiktok。目前,美國僅禁止公部門設備使用TikTok。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禁TikTok合不合理?美國聽證會「業力引爆」後,我們也在思考的幾個點|https://bit.ly/3Nky1ty
端傳媒》Tiktok的國會「審判」,及其美國困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https://bit.ly/3GHYvS9
Wikipedia》美國「禁TikTok」現況一覽表|https://bit.ly/41mc7vN

4️⃣ 2023.04|Netflix等OTT平台開抓寄生帳號

「寄生帳號」是指一群人共用一個Netflix帳號,以此降低每月的訂閱花費,雖然這本來就違反用戶守則,但2023年開始Netflix才開始認真抓這些違規行為,並向共用帳戶者每人每月額外收取100元。這項措施原本先在加拿大、紐西蘭、葡萄牙、西班牙四個國家嘗試,後來Netflix表示,2023年第二季開始將擴大到全球實施,而台灣用戶陸續在10月開始遇到相關的驗證機制。

這些措施或許彰顯著OTT產業面臨的新挑戰,也就是訂閱與收入的趨緩或停滯。對此,不論Netflix或Disney+,去年都開始推出「廣告低價版」來提高訂閱人數,也陸續調漲價格、抓寄生帳號,開始東奔西走穩定收入。甚至,連YouTube Premium最近都要開始抓寄生帳號。

不過,有用嗎?從Netflix第3季的財報來看,新增9萬新訂戶、與去年同期成長8%,Netflix指出,抓寄生帳號的措施不僅沒有流失太多訂戶,反倒有效地讓他們轉成新訂戶。未來的發展與成效,還值得繼續關注。

5️⃣ 2023.04|洞見全球媒體商業模式:廣告vs訂閱

《Buzzfeed》是美國網路新聞媒體的先驅,起初是知名的「內容農場」,但隨後成功轉型成發佈突發新聞和深度報導的「新聞網站」,然而2023年4月執行長Jonah Peretti表示,由於「讀者減少」與「廣告營收下滑」,將關閉新聞部門。無獨有偶,市值一度超過《紐約時報》的網路媒體《Vice》也在5月「聲請破產」,原因也是「廣告收入縮水」。

這兩個案例似乎象徵「內容吸引閱聽眾賺取廣告利潤」的CAR傳統模式失靈,但《時代雜誌TIME》卻在即將屆滿百年之際,於2023年6月宣布將「取消付費牆」,從訂閱制轉回廣告,執行長Jessica Sibley雖解釋「希望觸及更多元、更年輕、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但這是否透露出「訂閱比廣告更慘」的訊號?

「訂閱制」、「廣告制」究竟哪個好?目前沒有肯定答案,各家媒體都在找自己的路,但是「訂閱制」仍有成功案例,像是《紐約時報》和《天下雜誌》。事實上,「訂閱制」雖然一定程度限制讀者數量,但有助於經營高品質、高黏濁度的讀者及穩定收入;而「廣告制」雖然能觸及越多人、擴大影響力,但它也可能回頭威脅內容品質,讓追逐市場喜好勝於一切。

但不論如何,媒體長年依靠的CAR模式之所以失靈,背後的關鍵是:為什麼流量會下降?為什麼廣告收入會減少?這會對新聞媒體與資訊環境造成什麼影響?這其實跟Meta、Google等平台發展息息相關,也是「新聞議價」議題想處理的問題。

延伸閱讀:
今週刊》《時代雜誌》拆除付費牆、《Vice》聲請破產…新媒體出路在哪?專家:關鍵在想通「這件事」|https://bit.ly/3v37SZE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解釋「新聞議價」議題內涵|https://bit.ly/3tRJLcA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新聞議價」議題的深入反思|https://bit.ly/3PerLmL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最新「新聞議價」進度|https://bit.ly/3PKyoyU

6️⃣ 2023.05|好萊塢罷工事件

5月2日好萊塢美國編劇工會(WGA)發起自2007年以來最大罷工行動,隨後7月14日美國演員工會(SAG-AFTRA)也跟進,這場大規模罷工不僅受一線明星聲援,也讓強檔節目紛紛停拍停播,罷工除了薪酬問題外,導火線更劍指「OTT平台」與「生成式AI」。最終,編劇工會於9月28日、演員工會於11月9日分別達成協議、取得正面成果並結束罷工,這場影響全球的內容產業抗爭暫時落幕。

2013年Netflix推出「紙牌屋」後開始翻轉影視產業,2020年Covid-19爆發後正式讓「OTT串流」稱霸。從電視到OTT,美國一部影集從20-30集下降到8-12集、從每週連載到一次上傳,雖然這有好有壞,像是內容更多元彈性,但也讓「論件計酬」的編劇工時變得更瑣碎,甚至透過相當剝削的「編劇迷你屋」模式,讓編劇做更多事、拿更少錢,像是10年來好萊塢劇作人平均週薪實質減少23%。另外,常作為補貼空窗的被動收入「重播費」也在OTT時代下逐漸消失,主因是市場反映與分潤公式不透明且掌握在平台手上,讓隨行情調整的重播費轉為金額較小的固定授權費,比如魷魚遊戲導演就曾指出「Netflix不會因為賣座就另外發獎金」。

2023年初隨生成式AI的應用普及後,片商可能「用AI取代編劇」的擔憂成為焦點,像是演員工會就擔心片商會複製演員的肖像製作出「AI演員」,編劇工會也提出「編劇必須是人類」、「原創著作需由人類編寫」的訴求,他們擔心的都是「AI成為資方壓榨原創的剝削工具」。最後,罷工現場「ChatGPT沒有童年創傷」的這段話,也讓我們反思目前AI生成的內容,究竟是創意?還是抄襲?

延伸閱讀:
報導者》演員挺編劇!21世紀好萊塢最大罷工:串流與AI如何餓死編故事的人?|https://bit.ly/3GGJekr
轉角國際》美國好萊塢演員工會大罷工:什麼原因讓16萬名演員停演不幹?|https://bit.ly/48ewBbV
轉角國際》好萊塢編劇罷工落幕:WGA與製片廠初步達成協議,但演員工會談判零進度|https://bit.ly/3TmiDk9

7️⃣ 2023.06|加拿大通過線上新聞法

2021年澳洲開先例通過「新聞議價法」,要求Google、Meta等平台為新聞付費;加拿大於2022年提出類似「線上新聞法草案」;最終於2023年6月通過。通過後,Meta宣布將拿掉FB及IG上的加拿大新聞,Google也曾表示將拿掉搜尋結果中的加拿大新聞;作為反制,加拿大政府表示停止在Meta服務刊登廣告,將讓Meta一年損失約850萬美元。最新結果是,Google在12月1日與加拿大政府達成協議,表示願意每年支付1億加幣給新聞媒體;Meta則還在斡旋中。

新聞議價的浪潮還在全球各地發酵,雖然各國路徑都不太一樣,遭遇的困境也不相同,但加拿大作為後進者,他們試圖改善澳洲議價法的已知問題,希望也保障到小媒體、增加議價的透明度等等,以及政府領頭積極與平台的斡旋經驗都值得台灣參考。

延伸閱讀:
轉角國際》加拿大「線上新聞法」立法過程的不同觀點與反思|https://bit.ly/48k7MLA
轉角國際》加拿大政府如何拯救逐漸崩壞的新聞媒體?|https://bit.ly/489knBo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Meta有多不想為新聞付費?這裡有很多例子|https://bit.ly/4aozR6g

8️⃣ 2023.06|歐盟議會通過AI ACT

早在2021年歐盟就提出「人工智慧法(AIA)」,直到2023年6月14日經歐盟議會通過,隨後經過不斷地與17個成員國進行最後協商,在12月8日正式達成協議,成為全球首部、針對AI的完整規範,預期會對未來AI的發展、監管(治理)帶來標誌性的影響。事實上,不論是數據保護的GDPR,或是約束科技平台的DSA及DMA,歐盟在監管這條路上一直都是領頭羊。

AIA中,將AI分成4種風險等級,比如社會信用評比或意識操控等屬於「不可接受風險」,在歐盟完全禁止;而作為基礎設施的GPAI(如GPT)等屬於「高風險」,需接受最嚴格的評估與監管。由此可知,歐盟監管AI是出於「防止風險」的理由,包含「資本主義可能忽視公益」與「AI可能失控甚至反噬」的風險,像是「AI教父」辛頓2023年離開Google後就表示「很難看出如何防止壞人利用AI做壞事」,因而投身倡議監管AI行列;微軟副董事長暨總裁史密斯也曾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你需要趕快行動(指監管AI),如果你等到問題出現才行動,就像等到馬跑出馬廄一樣,很難把馬趕回去了」。

當然也有一群人反對現在就以高強度的法律監管,像是德、法、義等國就呼籲「以自律取代法律」,因為這可能「扼殺AI的創新發展」,尤其在英國、美國態度寬鬆下,歐洲公司恐在AI戰場上失利。這是一場複雜的戰爭,關於AI發展、AI競爭,也關於AI監管,而且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歐盟人工智慧法,AI大監管時代來了!為什麼企業要學當「好人」?|https://bit.ly/3RpwAep
天下雜誌》AI教父辛頓為什麼離開Google?|https://bit.ly/3RgnUac
The Register》AIA通過之前的緊要關頭,歐盟在爭執什麼?|https://bit.ly/46ZXnUc
德國之聲》AIA對歐盟的中小企業有什麼影響?|https://bit.ly/3GOkYMY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AIA懶人包、AI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一覽|https://bit.ly/41pMji9

9️⃣ 2023.07|Twitter改名X

特斯拉創辦人、前OpenAI股東Elon Musk在2022年買下Twitter,並在2023年3月成立X Corp、將Twitter業務併入,隨後於7月23日正式將Twitter改名為X、將標誌從藍色鳥兒改為黑底白字的X。Musk沒有太詳細解釋新名字的由來,但他曾說舊名字已經無法概括該平台特色,而且未來X將融合金融等其他服務,再加上Musk很喜歡「X」這個字,所以決定重塑品牌。目前,X仍然使用Twitter的網域,而部分介面仍保有藍色基調。

1️⃣0️⃣ 2023.07|Meta推出類Twitter產品Threads

7月5日Meta推出新產品Threads,它基本上與IG帳號連動,但不論介面或功能都與Twitter類似,事實上外界把Threads視為Twitter的替代品,它著眼的就是Musk收購後造成的Twiiter出走潮。Threads在上線的第一週就達成1億註冊,雖然後來活躍用戶急遽下跌,但10月時Meta創辦人祖克柏指出「Threads活躍用戶略低於1億,且在幾年內用戶可能破10億」,與Twitter的差距正在縮小。

想取代Twitter的新平台很多,但為什麼唯獨Threads較為成功?這主要因為Meta本來就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且只要有IG帳號就能簡單創辦Threads帳號,不僅門檻低,朋友圈的建立也快速,可見大企業整合的威力與隱憂。事實上,Meta在「限時動態」、「短影音」、「AI生成式圖片」等服務的成功,都是憑藉其壟斷的龐大用戶數。

另外,雖然Twitter以新聞與政治討論、色情內容著稱,但Threads顯然沒有要複製這條路線,因為他們使用與IG一樣的社群守則,且明確指出「Threads不會放大新聞資訊,而是鼓勵迷因、娛樂、生活等軟性內容」,這其實與Meta在新聞議價議題上的態度一致,他們甚至坦承「過去FB討好新聞媒體的決定是錯誤的」。

延伸閱讀:
NPR》Threads可以成為「Twitter殺手」嗎?|https://n.pr/48irN5f
TechCrunch》Threads:平台不會放大新聞|https://tcrn.ch/3Rq1rHD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祖克柏不要新聞,只要你的右腦|https://bit.ly/3TryqOG

1️⃣1️⃣ 2023.08|DSA開始生效

演算法像黑盒子?被廣告詐騙求償無門?擔心TikTok傷害兒少身心健康?歐盟劃世代管科技平台的「數位服務法」在2022年通過後,Google、Meta、TikTok等社群平台都紛紛上緊發條,因為這些超大型平台在2023年8月25日正式開始被監管(2024年2月完全生效),違反最重可以罰全球年營業額6%!

DSA以「消費者保護」為本位、強調歐盟《憲章》的精神,並藉由提升透明度、強化自律與他律、強制要求平台需保障基本權利等手段,迫使過去經常推託卸責的科技平台們「長出肩膀、負起責任」。這是用戶面對「大平台主宰數位世界」絕地大反攻的楔子,效果怎麼樣?有什麼弊病?值得台灣學習嗎?這些問題,未來會逐漸見真章。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為DSA專家:深度解讀法條,瞭解它如何設計、有哪些功效|https://bit.ly/3ZmcK7C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戴上DSA模擬器:從歐洲的實際效果,思考看看台灣的下一步|https://bit.ly/3uY1hzL

1️⃣2️⃣ 2023.09|Google在美國的壟斷爭議

9月12日美國政府提告Google違反反壟斷法的訴訟開審,這不僅是史上最大的反壟斷訴訟,也是美國政府繼2001年告微軟後首次對決科技公司,目前尚未有審理結果,但最嚴重預計會讓Google解體,也就是分拆旗下業務。這起訴訟是多案合併審理,包含「壟斷數位廣告」、「壟斷App商店」等,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壟斷搜尋引擎」。

Google掌控90%搜尋市場的背後,其實支付數十億美元給手機和網路業者,將Google設為預設搜尋引擎,業者則能獲得廣告分潤。美國政府認為,如此限制其他業者的競爭機會(如缺乏用戶數據改善產品),構成壟斷;Google則辯駁,用戶要更換搜尋引擎相當容易,並沒有對用戶造成限制。

12月12日,陪審團認定「Google確實違反App商店的壟斷行為」,像是花數億美元讓頂級開發者留在Google Play上架的Project Hug計畫(Google付3.6億給動視暴雪,讓它放棄自建商店)、要求開發者需透過Google Play收費(Google會抽高達3成)等,都是例子。不過目前仍不知道具體判決結果,還需要等法官2024年1月的判決,但Google已表示會繼續上訴。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Google反壟斷案」六大重點一次看|https://bit.ly/3NuRBDo
The Verge》「Google反壟斷案」持續更新串|https://bit.ly/4akL2wO
NPR》Google同意花700億美元處理App商店壟斷問題|https://n.pr/47bPsn9
The Verge》陪審團判「Google壟斷App商店」|https://bit.ly/4808RZm
紐約時報》關於Google反壟斷案訴訟細節|https://nyti.ms/48gJW3A
Barbara Comstock》Google Antitrust Trial Underlines Its Search Engine Popularity|https://bit.ly/3TpZRbm
BBC》Google以50億美金和解「無痕仍持續追蹤用戶」的隱私醜聞|https://bbc.in/3tyzcyE

1️⃣3️⃣ 2023.12|Meta為首,50個企業組織組成AI Alliance

為了對抗「微軟—OpenAI」、「Google」、「Amazon」等陣營,Meta和IBM在12月6日宣布,將聯手Intel、AMD、Oracle、康乃爾大學、Softbank等50個單位組成「AI聯盟」,希望促成「開放、安全且負責任的」AI發展。

這種聯盟,一方面彰顯AI版圖彼此競爭對抗的態勢逐漸成形,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證:AI領域除了技術上、商業上的競爭以外,如何確保AI安全可控、負責、甚至開源,也是另一種競爭。但是!當他們多數還是營利企業,是否真正落實上述理想、他們如何權衡商業與道德衝突的兩難,就需要我們拿著放大鏡特別檢視。

1️⃣4️⃣ 2023.12|香港新聞自由

2023年,是香港蘋果日報停刊2年、台灣蘋果日報關停1年,同時也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終於」即將接受「國安法」審判的一年。黎智英至今已被關押3年,他在「參與未批准集會」與「詐欺罪」這兩罪上已被判7年,而「國安法」的審判則三度延後(因官方想阻止黎聘請英國律師歐文),終於在12月18日開審,預計審理80天。

2023年香港新聞自由指數雖然比去年稍微上升,也有許多新的港媒在海外成立,但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仍正在崩壞。像是2023年港府就宣布,廣電媒體播送有關「國安法」、「國民教育」、「身分認同」等內容時不需要(某程度上是不應該)平衡報導,而「中國信譽良好媒體」可以不受廣電規範;甚至直接要求5家媒體,每天至少播送30分鐘有關「國民教育、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香港國安法》」的節目。

另外,港府6月要求法院將反送中運動歌曲「願榮光歸香港」列為禁歌,在法院尚未決議前,Apple Music、Spotify等多家串流平台卻巧合地消失或無法播放(目前已重新上架2023Edition),雖然7月法院駁回申請,但港府繼續上訴。12月法院再次審理,法官決定等港府重擬禁制令內容並交代邏輯依據,延到2024年2月再審。

延伸閱讀:
法廣》黎崇恩對法新社稱 他的父親黎智英案成為香港自由的試金石|https://bit.ly/3GJG4w7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黎智英現身!少了新聞的養分,「蘋果」長成什麼樣子?|https://bit.ly/3ti6LVy
自由亞洲電台》蘋果國安案開審在即 黎智英未審先囚消失的三年|https://bit.ly/474kxsG


Middle:國內媒體大事回顧

raw-image

1️⃣ 2023.01|爆料公社背後疑似中資

網友伍長旺發文指出「爆料公社背後是一間企業,而且疑似有中資背景」,引發社會譁然,不過隨後投審會就說明,根據2018年資料,爆料公社的受益人都是台灣籍,會再確定這幾年是否股權結構有變動,但也暫時破除中資疑雲。這起烏龍事件背後,值得我們思考「爆料公社的角色為何」:它如何營造輿論與民意?它如何改變新聞機構的角色?它如何參與和影響社會的溝通與對話?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被爆料的「爆料公社」!除了中資,大家到底在不滿什麼?|https://bit.ly/3NtUbcV

2️⃣ 2023.02&07|媒體集體亂象:劉文正之死、生物戰劑

2月15日,歌手劉文正的經紀人夏玉順證實劉文正的死訊,引發大批媒體報導,雖然隨後劉文正友人出面駁斥,但有媒體再次求證時,夏玉順再次證實死訊。此時,各大媒體不斷報導,各界也都在表示哀悼。2月16日,夏玉順卻又改口「劉文正之死是假的」,而詐死的原因是希望大家能忘記他。

這起事件雖然源自於消息來源說謊,但同時也印證「消息來源單一的報導」很危險,更凸顯出當媒體「不敢漏新聞、擔心損失流量」,很容易犧牲新聞品質的後果。當然,在資訊流通變得更加扁平的當代,查核、求證不只是新聞工作者的任務,更有賴每個人的媒體素養把關。

延伸閱讀: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生物戰劑報導」|https://bit.ly/3RHQ9Qp
中央社》聯合報「生物戰劑報導」中的會議紀錄是假造|https://bit.ly/3RrBBDr

3️⃣ 2023.03|暌違21年!新版「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出爐

2002年台灣推出第一版「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是亞洲推行媒體素養政策的先河,當時時逢電視臺蓬勃發展年代,希望提升民眾「近用、分析、創造」的能力,像是瞭解媒體產權對內容偏向的影響、有能力辨識內容品質的好壞等。

然而,隨著網路、社群媒體興起,媒體景觀出現極大改變,比起閱聽人,「產銷者(Prosumer)」更貼近真實情況。對多數人而言,媒體不再只是用於傳播的載具,更是每個人每天參與社會行動的工具。於是,在舉辦20多場專家與大眾諮詢座談蒐集各界意見後,2023年3月30日教育部發佈第二版「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希望加強大眾「反思」、「行動」的能力,並明確標誌出當代媒體素養的理想是培育「知情、負責、利他」的公民。

然而比較兩份白皮書的名字,可以發現「政策」消失了,而這正是台灣推行媒體素養教育的痛點。雖然有白皮書的高大理想,但沒有法規明訂推動義務、沒有固定預算、沒有專責委員會(僅有缺乏人力資金的推動會)的骨感現實,讓媒體素養推動在「互丟皮球」、「能避就避」、「便宜形式」的困境中消失。另外,雖然「108課綱」讓媒體素養擦邊納入,但也讓理應是面向全民的媒體素養教育在「成人教育」方面出現斷層。

總的來說,白皮書更新讓國內對媒體素養教育有更新且明確的方向,但實際成效在缺乏具體政策、預算、法規的支持下,恐怕還是困難重重。

延伸閱讀:
蔡東棧》「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的缺憾|https://bit.ly/4858mNI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短影音之外,新的素養議題又長出來了!?回顧4/8媒觀會客室|https://bit.ly/3OsxVja
教育部》2002年「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https://bit.ly/481RG9K
教育部》2023年「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https://bit.ly/4awIPib

4️⃣ 2023.05|法院駁回「NCC不予中天換照」決議

2020年底中天換照失敗離開有線電視,行政訴訟一審判決在5月10日公佈,駁回NCC不予中天換照的決議,主要是NCC當時的評分表「配分比例」有問題,因此將「重啟中天換照審查」。然而,就算用新的配分比例計算,中天仍未及格,預期不影響最終結果。不過,這起事件凸顯NCC執法上的瑕疵,尤其「因為程序問題被法院判決撤銷處分」的案件不只這例。

像是2019年中天播出「異相?!三市長合體 天空出現『鳳凰展翅』雲朵」報導,NCC以違反公序良俗、事實查證為由開罰40萬,在行政法院更一審判「中天勝訴」全案確定。判決指出,當時NCC外部委員會決議是「發函改進」,但內部委員會則沒附上任何理由就決議「裁罰」。

激情過去、判決出爐,社會都在檢視中天表現與NCC裁罰之間的合理性。上面兩個較極端的例子都顯示,法院並未干預NCC對傳播「內容」的監管判斷,而是就「程序」和「適法性」做審判,可見NCC應落實依法行政、程序正義原則。然而從法庭上的辯詞、實際表現來看,中天也確實已背離新聞專業的規範與期待,尤其當把偏頗事實及立場藏在「評論」背後,濫用言論自由、讓監管工具無能為力時,也凸顯傳播監理的兩難。

2014年到2020年間,NCC對中天祭出25件處分,中天針對其中20件都提行政訴訟,而截至10月底共有9件判決確定(NCC勝訴7件、敗訴2件),11件仍在審理階段。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法院駁回NCC不予中天換照」詳解懶人包|https://bit.ly/4awp3Dw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法院認證!中天告贏NCC…來賓言論真的不受《衛廣法》規範嗎?|https://bit.ly/3YFRmsl
聯合新聞網》播三市長合體出現「鳳凰雲」挨罰40萬 中天打官司抗罰贏了!|https://bit.ly/438OWVC

5️⃣ 2023.05|《公視法》修法通過,拿掉9億預算天花板

作為公共媒體防火牆的《公視法》在1997年立法後歷經4次修正,最後一次是2009年,雖然2021年文化部曾提修法草案但未果,直到2023年初公視董事會先自行提「8點修法建議」後,文化部在3月底再次提出草案,並於5月26日三讀通過。

修法幾個重點:「取消每年9億捐贈經費上限」、「臺語台、客家台、Taiwan+法制化」、「放寬公視只能播普級限制」、「降低董監事審查門檻」、「降低董事會人數並增加員工董事」等。具體成果是,2024年公視有6億預算專款專用於「兒少原生內容及節目製播」,「公視3台」也將轉型成兒少頻道。

雖然這次修法得來不易,但仍有一些隱憂。像是解開經費天花板,但「缺乏地板」的結果可能讓公視經費仍不受保障,例如文化部長史哲在修法前就指出「每年預算至少30億」,但隨後2024年預算結果顯示「公視實際只有23億」。另外,「華視未完全公共化」的問題仍未在這次修法時處理,史哲回應「這個爭議較大,會列為第二波修法目標」。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針對「修法草案」的整理及提問|https://bit.ly/440VSF7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針對提問,立委及史哲的說法|https://bit.ly/41tkCoM
新聞真假掰》修法三讀後,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受專訪|https://bit.ly/475HDPJ
公視新聞網》修法三讀通過(內含附帶決議)|https://bit.ly/3NA3NCI
中央社》各立委就「公視法修法」態度|https://bit.ly/3Nz1Ne5

6️⃣ 2023.05|書打到骨折,訴求「圖書折扣秩序制」、「公共出借權」

近年博客來、momo任意以低價折扣賣書,引發書店與出版商的不滿,於是立院在4月召開產官學公聽會,希望能針對圖書折扣議題找出解決之道。當時,文化部回應短期會採三措施因應:圖書館購書先採「固定折扣」、繼續推廣「公共租借權」、適時發放「購書券」。

隨後8月,文化部公佈「各縣市採購圖書時,採購金額不得低於定價7折,且要保障出版社能獲得定價7折以上利潤」。另外,文化部也「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也就是讓更多人能透過圖書館借閱電子書的同時,也能給予出版社、作者相應收入,維繫文化產業的源頭活水。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天天看臉書的你,多久沒看「書」了?出版業:飲水要思源啦!|https://bit.ly/3NCC9oJ
文化部》關於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https://bit.ly/3NB4N9X

7️⃣ 2023.05|修文創法:黃牛退散、投資文創產業可抵稅

2023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修法三讀通過,有兩個重點:第一,定義「黃牛行為」並最高可罰10-50倍定價金額的罰鍰,甚至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而9月就抓到第一起黃牛並繳回27萬非法所得;第二,個人或公司投資影視或聲音等內容產業,可享抵免稅額等優惠,這是首度開放文創產業納入投資抵減,希望促進對文化內容產業的投資活水。

延伸閱讀:
Joeman》【紀錄片】黃牛末日?直擊台灣黃牛產業鏈|https://bit.ly/3RzaHJw

8️⃣ 2023.06|迪士尼集團旗下11個有線電視頻道年底退出台灣市場

隨著2022年迪士尼頻道退出有線電視後,2023年6月迪士尼再度表示,包含國家地理頻道、衛視中文台、衛視電影台等11個頻道,年底前會退出台灣市場,全面轉往其OTT平台Disney+。這次調整,可說是台灣有線電視史的重要轉折,因為「衛視中文台」是第一家老三台以外的電視台,從1991年至今已有32年歷史。

迪士尼表示,這是因應「全球佈局策略」的商業模式調整,而且即便退出有線電視,Disney+仍會繼續採購台劇跟節目。然而,相較有線電視與在地連結強,尤其商業利潤能回流到本土內容產業,當台灣缺乏「OTT專法」,境外OTT的蓬勃發展,恐讓台灣的內容產業「看得到吃不到」,整體而言是憂大於喜。

9️⃣ 2023.07|鏡電視上架CH86

2022年初「鏡電視」成為台灣十年內首家成功新設的新聞台,終於在2023年7月成功上架部分有線電視系統,定頻CH86。鏡電視一案歷經紛爭與風霜,先是因為NCC耗時2年審核,且祭出相當嚴格的42條附帶條款,在2023年9月被監察委員提報告「要求檢討」;再來鏡電視董座多次動盪,更被許多立委影射政治力介入、私下交易股權,引發許多質疑。

但另一方面,在各界高標準要求與檢視的狀況下,鏡電視具備比市面其他新聞台更好的體質,包含設置外部公評人、多元節目類型與時數規劃等。換句話說,儘管鏡電視爭議纏身,但在終於上架、正常開播之後,其專業表現就還待社會各界多加檢視、監督,看看它究竟能否發揮「汰劣存優」的功能。

延伸閱讀:
公視新聞網》鏡電視一案爭議始末懶人包|https://bit.ly/4aumKR3
林麗雲、王維菁》「NCC通過鏡電視申設案」不同意見書|https://bit.ly/3gBuwy3
監察院》「針對NCC審鏡電視案」調查報告|https://bit.ly/46AFRXn

1️⃣0️⃣ 2023.07|OTT國家隊「公視+」改版上線

2016年Netflix登台,同年公視也推出OTT平台「公視+」,而2023年7月25日公視+改版上線,不僅換上新視覺,更主推「親子家庭」專區,提供「全台唯一」親子共賞服務讓家長能放心陪孩子收視。另外,公視+也重新打造平台功能,像是加入「推薦類似節目」及「熱播排行榜」等功能,也會不定期推出「主題影展」。公視董事長胡元輝曾指出,不用把OTT都想成Netflix或Disney+,在台灣特殊脈絡下本土OTT要有自己的特色,像他就期許公視+不只側重戲劇、綜藝內容,而增加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精神。

延伸閱讀:
「公視+」這邊請|https://www.ptsplus.tv/zh

1️⃣1️⃣ 2023.08|時事評論媒體《鳴人堂》停止更新

聯合報系旗下「鳴人堂」在2014年乘著社會運動的能量浪潮成立,時隔9年多,在2023年8月21日起停止更新,而這個決定似乎隱約透露著媒體經營者的態度。前鳴人堂主編許伯崧說,鳴人堂近十年扎實詳盡的公共書寫,呈現了過去台灣進行公共對話的模樣,他認為「鳴人堂的影響力比我們想像的來得巨大」。

許伯崧雖坦言「經常圍繞在『市場與理想』的對決中」,但他也透露鳴人堂的流量表現成績絕對不差,他說:「理想、或說是不切實際,是社會之所以能夠前進的動力之一;市場性、商業性,則是營運穩健的基石。」

近十年來,鳴人堂累積許多重要的新聞評論與歷史素材,是台灣社會珍貴的資產。雖然聯合報系仍存續,但停更後的鳴人堂網站會留存多久,沒人能確定,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跟台灣蘋果新聞網一樣,漸漸凋零、最終消散。

延伸閱讀:
許伯崧》鳴人堂前主編談鳴人堂關站|https://bit.ly/46lEWcB
CY》燈沒有滅,日沒有落,光只是流動到了其他去處:寫在鳴人堂熄燈前|https://bit.ly/3SSUgdI

1️⃣2️⃣ 2023.09|錫蘭批台灣媒體沒下限

網紅錫蘭在2023年9月、10月發佈兩部影片,批評三立新聞網記者在報導中扭曲原意、批評台灣媒體毫無下限地報導缺乏公共價值的新聞,不僅吸引超過3000萬次觀看,還在台灣掀起一股「仇恨媒體」、「檢討媒體」的風潮,甚至連三立新聞網也就此發聲明、開自律委員會。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錫蘭掀起的「媒體仇恨值」,敢有(kám ū)道理?|https://bit.ly/479iUdt

1️⃣3️⃣ 2023.09|人選之人播不播?公視罕見舉辦「公眾意見交流會」

公視出資的政治職人劇在2023年4月首度於Netflix播出後,廣受社會好評,然而原訂10月底要在公視頻道首播,卻因為擬總統參選人郭台銘宣布副手為在人選之人擔任總統候選人的賴佩霞(劇中名為林月真)後,因與真實世界、選舉期程高度重疊,引發「公視該不該如期播出人選之人」的討論。

若如期播出,恐有替特定候選人助選、違反公視法與廣電法的疑慮;若延後播出,不僅可能違反商業契約,也可能有損非Netflix訂戶的國民收視權益(特別是這部戲劇是由公視出資)。後來,公視決定在9月22日破天荒舉辦「公眾意見交流會」,邀請公視董事與專家學者,面對民眾提問與發表意見,增加社會溝通。最後,公視董事會決定「如期、採連續兩週密集播出,並加入字卡強調戲劇的虛構性」。

延伸閱讀:
卓越新聞獎》《人選之人》怎麼播?公視舉辦公眾意見交流會|https://bit.ly/48qGEe8
公視》9/22公眾意見交流會會議紀錄|https://bit.ly/3RnXGCI

1️⃣4️⃣ 2023.10|三立、萬海入股中嘉,違反反媒體壟斷紅線

2012年中時旺旺欲買下有線電視系統商中嘉,因為引發反媒體壟斷運動導致最終未果,直到2018年時NCC才以「需投入媒體識讀教育」、「禁止經營或控制新聞頻道」等附款,讓宏泰集團買下中嘉。然而,2023年9月起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王婉諭、陳椒華爆料「三立、萬海(鏡電視股東)入股中嘉」,隨後NCC啟動調查發現,三立確實間接掌握中嘉27%股權違反附款,萬海則因為「鏡電視採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而逃過一劫。

NCC表示,目前三立承諾半年內會出售中嘉股權,至於是否開罰還在研議。對此,外界批評若不是立委爆料,NCC根本沒掌握附款執行狀況,甚至發現違規後,也沒有相應的罰則。事實上,獨立記者姚惠珍與時代力量立委在9月也爆料,中嘉「四年捐15億做公益」的承諾即將跳票,甚至捐出的8億多還有「左手交右手」假公益真投資疑慮,呼籲主管機關應確實掌握。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中嘉爭議懶人包|https://bit.ly/485aqW0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訴求重啟「媒多法」立法,讓媒體多元不再只是個案處理|https://bit.ly/3MYpWKy
NCC》2018年NCC有條件通過中嘉案附款|https://bit.ly/45yUxoM
NCC》「2018年NCC有條件通過中嘉案附款」洪貞玲協同意見書|https://bit.ly/3ZZuUw0

1️⃣5️⃣ 2023.11|候選人踩「黨政軍退出媒體」紅線

11月22日台灣民眾黨公佈不分區立委名單,其中第17位徐瑞希同時為時任的公視、華視董事,明確違反《公視法》規定。徐瑞希雖指出「自己非已當選就任的選任公職人員,也不具黨員或參與政治競選活動,並未違法」,且一度不願辭職,但最終仍於12月1日辭去董事職務。

另外,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不僅曾是TVBS節目「少康戰情室」主持人(現已換主持人並改為「TVBS戰情室」),更是中廣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也有違反《廣電法》的疑慮,然而直到12月20日,他都強硬表示「當選才會辭職中廣」。雖然「候選人是否算公職人員」在法規解釋上有模糊空間,但從有關媒體如何處理趙少康新聞,即可嗅出政媒兩棲的疑慮。

延伸閱讀:
風傳媒》華視播廖筱君節目引爭議 徐瑞希曝董事會一問三不知:公視有很多漏洞|https://bit.ly/3GQXqHv

1️⃣6️⃣ 2023.12|檢警持搜索票進入Dcard調取資料

由於台灣本土社群平台Dcard會員匿名發文涉及詐騙、兒少、妨害名譽等上百案件,檢警曾於11月到Dcard位在臺北市的辦公室,要求調閱會員個資以追查不法,但當時Dcard以「保護用戶言論自由與隱私」為由拒絕。12月18日,檢警取得搜索票後,再度前往調取資料,隨後Dcard指派法務人員至分局配合完成調取程序。

這是台灣首次社群平台遭搜索(警方表示未搜索,僅調閱資料),也凸顯出網路時代下的蠻荒之地——社群平台作為中介言論的場域,究竟應負擔哪些責任義務?是否有責管理用戶行為?檢警是否有權調閱資料?如何既保障言論自由,又遏止非法行為?事實上,這正是2022年「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所欲處理的問題,而透過這起事件,值得想想: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數位治理法規?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Dcard遭搜索,創台灣社群平台首例!發生什麼事?|https://bit.ly/3RSmKDr
自由時報》遭控不配合警辦案 Dcard:避免合理範圍外調用戶資料|https://bit.ly/3RQlBfs
法白》警持搜索票上門討個資 Dcard 盼建立標準避浮濫|https://bit.ly/3RSnbxz

1️⃣7️⃣ 台灣「數位治理」議題現況

2022年NCC提出最新網路治理草案「數位中介服務法」,最終因為「資訊限制令」、「加註警示」這兩項設計而嚴重炎上,並被渲染為「網路戒嚴」,引發社會恐慌及反彈,最終退回。從Dcard事件可知,當缺乏網路治理的明確框架,現行法規要適用到網路將產生許多窒礙難行,甚至徒增逾越法規的風險,並不會比較「民主」,更不用說數中法草案上述兩個設計,還洋洋灑灑還包含不同的治理議題,不幸社會都缺乏討論。

2023年初NCC表示不會有立法行動,而是在9月中舉辦「網際網路傳播治理論壇」,邀請國內外產官學齊聚,分享經驗、凝聚共識,並預計在年底提出「網際網路政策白皮書」。另外,NCC也在內部成立「網際網路傳播辦公室」,希望模仿iWIN與平台業者建立溝通管道、推動公民團體成為「受信任舉報人」。

此外,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曾提到,數中法爭議後,台灣目前傾向「分散式立法」的途徑,也就是針對不同議題的網路內容,各自修訂法律,而沒有如數中法一樣的網路治理專法。比如說在事態嚴重、較無爭議的「數位性暴力」及「網路詐騙」方面,台灣2023年就分別通過「性防四法」、「打詐五法」修法處理。

針對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是全球較具共識的模式,而iWIN就是台灣目前最成功的案例。iWIN針對「未成年人」的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等問題,接受民眾檢舉、與平台溝通下架,由於他們沒有公權力,因此靠的是與平台建立暢通溝通管道,並藉由共同開發的「例示框架」取得信任的合作基礎。

總之,爭議之後,台灣在數位治理上就變得較為保守,或許仍要等待NCC提出白皮書,才會有比較明確的政策藍圖。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數位治理現況彙整、9月論壇筆記|https://bit.ly/3uY1hzL

1️⃣8️⃣ 中天之後,8家新聞台換照通過

2020年底中天新聞換照失敗後,各界都在緊盯2023年「壹電視、年代、東森、民視、三立、TVBS新聞、TVBS、非凡」8家新聞台的換照時刻。換照結果全數通過,從過去6年的累計裁罰金額來看,民視第一(19次710萬)、三立第二、東森第三,是相對危險的新聞台,但仍比中天(25次1153萬)少得許多。

雖能繼續播6年,但這些新聞台有哪些問題?從NCC給予的附款,或許能略知一二:「不得用獎懲干預或影響新聞部員工的多元觀點」、「編輯室公約連結基本勞動條件」、「不得因員工主張編輯室公約而有不利處分」、「不能有政治置入」、「加強獨立編審與公評人把關」、「特別注意政論節目的事實查證與公平原則」。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換照結果解析|https://bit.ly/485aqW0

1️⃣9️⃣ 當AI加入新聞業,各媒體紛紛提自律規範

許多台灣媒體陸續將AI納入新聞產製的一環,像是民視、鏡電視、公視、三立都推出「AI主播」;三立新聞網的娛樂星聞,每篇新聞都有「AI生成摘要、問答題」;ETtoday在地震等即時快訊上,也「利用AI協助產出報導」。

對此,NCC就表示「新聞使用AI基本原則是要明確揭露(說明AI負責哪些部分),而且播報內容必須由真人寫稿、審核,不能讓AI自行生成」。事實上,公視、天下、中央社等台灣多家新聞媒體機構,都陸續提出AI使用準則,希望以負責任、可信賴的方式使用AI協助新聞產製。

延伸閱讀:
中央社》中央社生成式AI應用指南|https://bit.ly/3RwUCnY
公視》公視基金會 AI 使用準則|https://bit.ly/3GTww1z
天下雜誌》天下運用AI準則:與時俱進並保持公信力|https://bit.ly/3RBkIpX

2️⃣0️⃣ 台灣「新聞議價」議題進度追蹤

2021年初澳洲通過新聞議價法後,「新聞議價」在台灣社會上,從陌生詞彙成為產官學三方共識,而2023年不僅出現許多不同的研究結果與議價法草案,也由數發部主導平台與媒體業者之間的對話,更讓Google首先釋出「3億新聞創新基金」。然而,時逢立院即將換屆、缺乏行政院版本議價法草案、數發部動作消極等狀況,新聞議價這個議題在台灣仍是緩步前進、尚未看見曙光。以下,是台灣目前的新聞議價進度:

  • 台灣具體成果方面
    Google已在2023年3月宣布「3年提供3億台幣作為『台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鼓勵原創並符合公益的新聞」(編按:Google一年在台灣的廣告營收超過200億),而「nDX台灣新聞數位創新計畫」第一梯次補助名單已出爐、第二梯次則正在審核階段。
  • 產業調查部分
    台灣目前已分別完成「平面」及「廣電」媒體受數位平臺的影響報告。
  • 與平台溝通部分
    台灣目前也在政府主導下,分別與Google及Meta完成3輪對話,但似乎僅是各自聲明立場、沒有具體共識成果。
  • 議價法案部分
    首先由學者提出「民間版草案」,而立法院隨後則由立委提出、共5個版本的相關草案正在委員會等待審查,不過缺乏行政院提出的草案。
  • 政府態度部分
    除表態支持新聞議價,也確定由數發部作為主管機關,並在8月底提出「新聞議價草案研析架構報告」,然而其中卻著重於分析各國發展,並未提出具體實質的立法建議,被批評「新瓶裝舊酒」。
延伸閱讀:
Google共榮基金「nDX台灣新聞數位創新計畫」|https://bit.ly/3tCClxk
數發部》「數位平臺與媒體議價」國際政策模式暨我國立法方向與架構研析專題報告|https://bit.ly/46uzHXS
雜誌工會》「平面」媒體產業調查報告|https://bit.ly/43AOleJ
NCC》「廣電」媒體產業調查報告|https://bit.ly/3O1b7qu
林照真》「報紙」受科技平台影響調查報告|https://bit.ly/3ISO2mR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解釋「新聞議價」議題內涵|https://bit.ly/3tRJLcA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新聞議價」議題的深入反思|https://bit.ly/3PerLmL


Last:2024年媒體大事預測——傳播監管的思維如何典範轉移?

raw-image

1️⃣ 有線電視訂戶連6年下滑,2024年「OTT訂戶」可能超車

台灣有線電視訂戶顛峰時期在2017年達約527萬戶,隨後連續6年下滑到目前的455.7萬戶;而根據NCC2023年提出「2022通訊傳播市場報告」,當中顯示2021年的OTT訂戶約為410萬戶,由此推估台灣OTT與有線電視市場的「黃金交叉」可能不遠了,2024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就能見真章。

延伸閱讀:
NCC》111 年度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https://bit.ly/3RW8g5y
NCC》2022通訊傳播市場報告|https://bit.ly/3ZY8sCB
主計總處》「有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用途|https://bit.ly/3NExnqV

2️⃣ 哪些法案、政策應該要出爐?

📌立法|OTT專法

2020年2月提出的「傳播政策白皮書」就指出將納管OTT業者,並於同年7月提出第一版「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簡稱OTT專法草案),當時被稱為「全球首創」,後來在2022年5月NCC提出第二版OTT專法草案「架構」,主要變化在於納管方式、業者義務等模式,並納入盜版議題。雖然NCC原本列為2023年立法目標,但至今仍停留在去年的「架構」,甚至連具體條文都沒釋出,又再度被NCC延後列為2024年立法目標,且僅先朝保護消費者權益修法,例如要求OTT業者需有客服人員等。

OTT專法的重要性主要有兩個,第一是「OTT特別捐」、第二是「盜版問題」

第一,
有線電視產業受完整法規約束,包含「需提供公用頻道」以滿足民眾近用權、「需提撥部分收入作為發展基金」來保障對本土內容產業的資金溢注等;然而,當OTT超越有線電視、又沒有相應規範後,台灣內容產業將面臨遭淘空的危機,也就是觀眾付的錢,都全數流往海外平台手中,無法落地再生根、支持並保障本土內容的發展。

第二,
盜版問題也嚴重衝擊內容產業,不論是楓林網、Gimy劇迷、安博盒子,即便過去曾遭查緝,如今也悄悄東山再起,不僅侵蝕內容製作,也侵蝕本土OTT與國際平台競爭的籌碼。OTT專法即是要將網路影視音平台納管,當查緝到盜版內容就能「開罰」甚至「斷網(停止解析)」。韓國就是採取這種「快速停損、止血」的做法,也就是當所有權人發現盜版片源,可以陳請行政機關盡快停止解析,而不像台灣目前只能透過曠日廢時的訴訟一途(官司結束,損失也發生地差不多了)。

延伸閱讀:
央廣》OTT TV草案(第二版)架構出爐 大型業者將納管並遵守特別義務|https://bit.ly/3j0gWsp
聖島智慧財產專業團體》以DNS RPZ技術阻止盜版傳播|https://bit.ly/3Ryo5h9
吳思瑤》關於「OTT特別捐」質詢片段|https://bit.ly/3GWkYLb
📌立法|AI基本法

其實從2019年到2022年都陸續有立委提出「AI基本法」的草案,但後來都無消無息。不過隨著2023年AI應用變得更全面、普及,2023年3月已有民間組織提出民間版的AI基本法草案,而當時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就指出,「人工智慧基本法」是台灣政府當前的主要政策之一。

AI基本法草案原本預期9月由國科會主責,NCC、文化部、數發部等單位共同研擬提出;但8月時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指出「AI技術發展太快、應用領域太廣」,因此會延後推出;12月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台灣會採「先指引、後法律」的模式,並預估2024年才會推出草案,而羅秉成也指出「各國其實步調相仿,台灣不會再觀望」,監管會從公部門推展到私部門。

延伸閱讀:
央廣》AI語言模型出包 中研院將建生成式AI風險研究小組|https://bit.ly/3viFMK3
端傳媒》「我國領導人是習近平」,中研院AI大模型惹議凸顯繁中語料短板|https://bit.ly/478epQo
央廣》吳政忠:最快2024年推出AI基本法|https://bit.ly/3v89VvD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歐盟「人工智慧法」通過,來看看它想解決哪些AI問題?|https://bit.ly/41pMji9
📌立法|新聞議價法

台灣目前除了有民間版的議價法草案外,立法院也有5份議價法草案提案,都躺在各委員會等待進二讀,然而時逢立院即將換屆,短期內恐怕不會有動作。另外,雖然數發部在2023年8月提出「新聞議價草案研析架構報告」,但當中卻沒有具體實際的立法方向,行政院也遲遲沒提出官方版本的草案,目前比較像是雷聲大、雨點小。

延伸閱讀:
數發部》「數位平臺與媒體議價」國際政策模式暨我國立法方向與架構研析專題報告|https://bit.ly/46uzHXS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解釋「新聞議價」議題內涵|https://bit.ly/3tRJLcA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新聞議價」議題的深入反思|https://bit.ly/3PerLmL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議價」各草案版本解析|https://bit.ly/4aozR6g
📌新推|網際網路政策白皮書

繼2022年提出「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又退回後,2023年NCC在9月舉辦「網際網路傳播治理論壇」,並原本預計在年底提出「網際網路政策白皮書」,但卻遲遲沒下文。我們推估,可能要到2024年才會有消息。

📌立法|媒體多元維護與壟斷防制法草案

受三立違規入股中嘉的事件影響,源自2012年反壟斷運動的「媒多法」再度引發關注。事實上,2019年最新版本的媒多法草案不只是防制媒體壟斷,更重要的是提升媒體環境多元性、新聞自主性,像是「設置獨立編審」、「簽署編輯室公約並連結勞動契約」、「設置員工董事」等。

事實上,NCC一直以來都透過「附款」方式課予媒體業者上述責任,但經常面臨成效不彰或於法無據的困境,因此我們主張2024年NCC應重啟媒多法相關立法行動,並適度納入網路媒體的角色,以順應當代傳播景觀的實況。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重啟「媒多法」立法討論,讓促進媒體多元不再只是個案處理|https://bit.ly/3MYpWKy
📌修法|廣電三法

同樣受到三立違規入股中嘉的影響,NCC在2024年欲拉齊廣電法與衛廣法的規範,像是修「衛廣法」,讓股權轉讓行為從「無規定」變成「許可制」;將「衛廣法」的事實查證的規範,也加到「廣電法」中。

3️⃣ NCC面臨改革?

從鏡電視、8家新聞台換照、中天系列事件、三立違規入股中嘉等案件中,其實都能發現NCC的問題,像是管制效果不彰、程序不正義、缺乏高位政策藍圖等,不僅爭議不斷,也讓獨立機關失去社會公信。本會董事長羅世宏就曾指出「NCC過勞卻管不好」,主要原因是一面消極應對數位平台的問題,一面又死守傳統廣電管制,缺乏與時俱進的監理思維;而這與NCC委員林麗雲、王維菁「NCC長期以來缺乏明確政策態度跟政策目標」的說法,也不謀而合。

若進一步檢視2021到2023年NCC提出的「立法計畫及法規整理計畫」,可以發現連續3年計畫高度重疊,換句話說,NCC的步伐可說是非常消極。舉例來說,「OTT專法」連續三年都列為立法計畫之一,但時至今日仍沒有下文,甚至也將列進2024目標;「廣電三法」欲放寬與調和管制力道的部分,2022年與2023年的計畫根本是複製貼上,且2023年應該仍會跳票。

作為獨立機關的NCC,運作不夠透明也會增加取信於眾的難度。以「台視申請移頻52」為例,他們在卡關1年多後,2023年3月NCC審理指出,最晚4月要有決議,但到現在遲遲不知何時能被排進議程討論。再以「換照」舉例,雖然NCC主委回覆監察院時表示「換照會逐步要求設置外部公評人」,但這次8家新聞台換照的詳細要求都沒有對外公開,大眾就很難檢視NCC的實際作為。

簡而言之,我們認為作為台灣少數的傳播監管機構,NCC確實有必要進行一些改革,像是提出政策藍圖、增加透明度等,以提升社會公信力及運作成效,如此才可能改善台灣傳播環境發展。然而,所謂「改革」並不代表是「廢除NCC」或「由行政權直接管轄NCC」,我們認為「獨立機關」之於傳播管制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如何讓它能以專業維持獨立、以專業說服大眾,才是關鍵。

延伸閱讀:
羅世宏》電視快被NCC管垮了?改善徒勞的監理方式刻不容緩|https://bit.ly/3GR8UL4
林麗雲、王維菁》「NCC通過鏡電視申設案」不同意見書|https://bit.ly/3gBuwy3
監察院》監院要求NCC檢討改進|https://bit.ly/46zu3Vs

4️⃣ Cookies,正式掰啦!

2020年初Google宣布Chrome將不支援第三方Cookies,延後好多次,終於2024年第一季開始Google會先替1%使用者淘汰第三方Cookies,第三季開始將全數逐步淘汰。Cookies是我們上網留下的痕跡,它會紀錄我們的喜好、足跡等,是定位廣告要運作的重要原料,因此這項舉動將會嚴重影響用戶隱私與數位廣告產業。

為了維持定位廣告的運作,Google提出替代方案「Topic API」,雖然其號稱能更保護用戶隱私,但這也增加Google對數位廣告市場的壟斷能力,因為它將獨家擁有眾多使用者的數位足跡資料。同時,各家平台、媒體、電商等也都會積極建置自己的會員系統,否則將失去對會員足跡的掌握,因此如何營造好的會員關係,讓會員願意提供自己的隱私資料,會成為後Cookies時代的重要議題。

延伸閱讀:
Google》Privacy Sandbox計畫(淘汰第三方cookies)|https://bit.ly/3trSF3Z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後Cookie時代的想像|https://bit.ly/41FywnN
PTBHouse》關於Google Topics API的細節|https://bit.ly/3HdlSmN

5️⃣ 「AI治理」將與「AI發展」齊頭並進,都是爭奪戰

AI技術跟應用會持續發展,這點無庸置疑,然而這些問題也會不斷浮現:AI會不會取代人類?AI會不會強化錯假訊息?AI會不會操弄人心、違反倫理?AI會不會監控用戶、侵害隱私?AI會不會成為企業剝削用戶的斂財工具?AI會不會侵害著作權、版權?最嚴重的,AI會不會反噬人類?

在鮮少規管的自由市場下,AI應用全面席捲社會,逐漸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大一點的像是被濫用來操控心智,小一點的像是訓練資料本身存在偏誤,而AI則複製、擴大刻板印象。技術的走向與表現會因為開發者選擇的意識形態而截然不同,正是如此,歐盟選擇透過訂定「人工智慧法」,在「為資本主義服務」的AI發展路徑上,加大對人權與安全的保障。事實上,台灣AI Lab創辦人杜奕瑾也持續在國際倡議「AI for Good」的概念,希望各界在發展AI之餘,也要意識到數位人權與AI偏誤造成的危險。

延伸閱讀:
杜奕瑾》國際連署AI for Good|https://bit.ly/3R29tX6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 、 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天下雜誌(2023)/奧特曼被趕下台,揭示AI發展的哪些深層隱憂?|https://bit.ly/3t67ARv
2.點子科技(2023)/ChatGPT 創辦者離職風波: OpenAI 事件 始末整理 (更新:加入結局)|https://bit.ly/3TndDvI
3.財訊(2023)/馬斯克曝與OpenAI奧特曼「翻桌內幕」:為何我捐1億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會變成市值300億營利公司?|https://bit.ly/3ti9gr1
4.Wikipedia(2023)/「ChatGPT」條目|https://bit.ly/3xKEmWZ
5.紐約時報(2023)AI軍備競賽:一場永遠改變了矽谷的巨頭之戰|https://nyti.ms/3uZlsxl
6.OpenAI(2023)/About|https://openai.com/about
7.Ars Technica(2023)/Meta’s new AI image generator was trained on 1.1 billion Instagram and Facebook photos|https://bit.ly/3RGsj7U
8.聯合新聞網(2023)/Meta宣布 將恢復川普臉書和IG帳號|https://bit.ly/4agHw6M
9.X(2023)/Donald J. Trump|https://bit.ly/4ahRXa8
10.Facebook(2023)/Donald J. Trump|https://bit.ly/48gx3X0
11.Instagram(2023)/realdonaldtrump|https://bit.ly/3uPaEBK
12.BBC中文(2023)/TikTok美國聽證會:周受資作供的五個關鍵點|https://bbc.in/3o7zrh3
13.Reuters(2023)US Congress will not take up TikTok legislation this year -senator|https://reut.rs/3GFS2XD
14.Reuters(2023)US judge blocks Montana from banning TikTok use in state|https://reut.rs/3RGv8pa
15.Reuters(2023)/Issues over TikTok still unresolved, US Treasury Secretary Yellen says|https://reut.rs/3Rj8FNB
16.Wired(2023)/Netflix’s Password-Sharing Crackdown Is Working—for Now|https://bit.ly/4akheQS
17.自由時報(2023)/Netflix 開抓帳號寄生蟲首張成績單揭曉!「共享收費」再擴大上路|https://bit.ly/47Vl95b
18.今日新聞(2023)/台灣Netflix「開抓寄生帳號了」!內行1招破解用法:等於沒影響|https://bit.ly/489ED5M
19.SK白話財經(2023)/Netflix公布Q2財報:營收82億美元低於預期,將進一步打擊共享帳戶、推出低價廣告會員|https://bit.ly/46WnBqE
20.數位時代(2023)/YouTube開抓「寄生帳號」、台灣也適用!家庭方案是什麼?規定有哪些?|https://bit.ly/3RiORKh
21.Wikipedia(2023)/「BuzzFeed」條目|https://bit.ly/48c1ygS
22.今週刊(2023)/《時代雜誌》拆除付費牆、《Vice》聲請破產…新媒體出路在哪?專家:關鍵在想通「這件事」|https://bit.ly/3v37SZE
23.中央社(2023)/網媒先驅BuzzFeed不敵股市和科技業困境 裁員15%關閉新聞部|https://bit.ly/486tR0o
24.風傳媒(2023)/美國網媒Vice「市值曾超越紐時」…聲請破產加速出售!同天內「至少6企業」也撐不下去|https://bit.ly/47TBhnT
25.報導者(2023)/演員挺編劇!21世紀好萊塢最大罷工:串流與AI如何餓死編故事的人?|https://bit.ly/3GGJekr
26.轉角國際(2023)/美國好萊塢演員工會大罷工:什麼原因讓16萬名演員停演不幹?|https://bit.ly/48ewBbV
27.轉角國際(2023)/好萊塢編劇罷工落幕:WGA與製片廠初步達成協議,但演員工會談判零進度|https://bit.ly/3TmiDk9
28.Wikipedia(2023)/「2023年美國編劇協會大罷工」條目|https://bit.ly/4ajpil3
29.中央社(2023)/好萊塢編劇罷工結束後 工會批准3年合約|https://bit.ly/3NQ1nAj
30.中央社(2023)/好萊塢演員結束罷工 工會主席:取得空前協議|https://bit.ly/3v0midg
31.聯合新聞網(2023)/好萊塢重啟!美國演員工會:已與資方達成臨時協議 結束118天罷工|https://bit.ly/41pVpvb
32.鏡週刊(2021)/《魷魚遊戲》導演鬆口第二季「不得不拍」 幫Netflix賺250億酬勞沒漲|https://bit.ly/3FtFIcE
33.轉角國際(2023)/媒體生存戰:加拿大政府抗擊網路巨頭,通過《線上新聞法案》|https://bit.ly/489knBo
34.轉角國際(2023)/社群上看不見加拿大新聞:不願分潤的Meta、Google「移除加國媒體」|https://bit.ly/48k7MLA
35.鉅亨網(2023)/Google與加拿大達成協議 同意每年支付1億加元給媒體|https://bit.ly/48cQnVP
36.AP(2023)/Europe was set to lead the world on AI regulation. But can leaders reach a deal?|https://bit.ly/3Tm2sTV
37.EU Parliament(2023)EU AI Act: first regulat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ttps://bit.ly/48go8EZ
38.The Register(2023)EU running in circles trying to get AI Act out the door|https://bit.ly/46ZXnUc
39.Reuters(2023)/Disputed landmark AI rules face crunch EU talks|https://reut.rs/3GH5s5E
40.天下雜誌(2023)/歐盟人工智慧法,AI大監管時代來了!為什麼企業要學當「好人」?|https://bit.ly/3RpwAep
41.天下雜誌(2023)/「前方有危險!」AI教父辛頓離開Google,頂尖科學家們到底在擔憂什麼?|https://bit.ly/3RgnUac
42.天下雜誌(2023)/馬斯克的「暫停AI研發」公開信,有什麼問題?|https://bit.ly/3NvC7PK
43.CNBC(2023)/Elon Musk rebrands Twitter to ‘X,’ replaces iconic bird logo|https://cnb.cx/3GGQtZF
44.CNBC(2023)/Musk explains why he’s rebranding Twitter to X: It’s not just a name change|https://cnb.cx/46Z5oc3
45.Techcrunch(2023)/Instagram head says Threads is ‘not going to amplify news on the platform’|https://tcrn.ch/3Rq1rHD
46.NPR(2023)/Is Threads really a 'Twitter killer'? Here's what we know so far|https://n.pr/48irN5f
47.Engadget(2023)/Mark Zuckerberg: Threads has ‘just under’ 100 million monthly active users|https://engt.co/3NtJBCJ
48.The Verge(2023)/Threads is struggling to retain users — but it could still catch up to X|https://bit.ly/3thZa9u
49.新頭殼(2023)/Threads相似度高 馬斯克火了:正式提告祖克柏!|https://bit.ly/48fBMs6
50.天下雜誌(2023)/最嚴重恐分拆事業體  Google反壟斷案,六大重點一次看|https://bit.ly/3NuRBDo
51.紐約時報(2023)/‘A Monopolist Flexing’: U.S. Blasts Google’s Tactics as Antitrust Trial Opens|https://nyti.ms/48gJW3A
52.INSIDE(2023)/Epic 大戰 Google 判決出爐!陪審團認定 Google 壟斷|https://bit.ly/47ZOMlQ
53.The Verge(2023)/Epic win: Jury decides Google has illegal monopoly in app store fight|https://bit.ly/4808RZm
54.BBC(2023)/Google loses monopoly case to Fortnite maker Epic Games|https://bbc.in/41v6ECU
55.天下雜誌(2023)/OpenAI不Open?Meta、IBM成立AI聯盟對抗,想幹嘛?|https://bit.ly/46Ut4ys
56.Techcrunch(2023)/Meta and IBM form an AI Alliance, but to what end?|https://tcrn.ch/3Rky1uJ
57.Mashdigi(2023)IBM與Meta發起成立人工智慧聯盟,由Intel、AMD在內超過50個企業組織加入成為創始會員|https://bit.ly/4anxwJ2
58.法廣(2023)/黎崇恩對法新社稱 他的父親黎智英案成為香港自由的試金石|https://bit.ly/3GJG4w7
59.自由亞洲電台(2023)/蘋果國安案開審在即 黎智英未審先囚消失的三年|https://bit.ly/474kxsG
60.經濟日報(2023)/願榮光歸香港禁制令上訴案 法院年底審理|https://bit.ly/4aj3mqf
61.法廣(2023)/國安法節目研毋須「持平」 中國信譽媒體可能免遵守則 學者:顯特權兼削傳媒職能|https://bit.ly/451QamB
62.公視新聞網(2023)/「爆料公社」遭爆涉中資 經濟部投審會介入調查|https://bit.ly/3RraHv8
63.投審會(2023)/投審會針對「爆料公社」案初步說明|https://bit.ly/48jRimC
64.聯合新聞網(2023)/獨/瓊瑤證實劉文正死訊 兩天前就知道 深表遺憾與不捨|https://bit.ly/3ToMkRq
65.TVBS新聞網(2023)/跟夏玉順早已沒聯絡! 劉文正「被賜死」事件始末一次看|https://bit.ly/3Rgvrpi
66.獨立評論(2023)/蔡東棧:「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的缺憾|https://bit.ly/4858mNI
67.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3)/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短影音之外,新的素養議題又長出來了!?回顧4/8媒觀會客室|https://bit.ly/3OsxVja
68.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https://bit.ly/481RG9K
69.教育部(2023)/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https://bit.ly/4awIPib
70.教育部(2023)/面向未來關鍵能力,深化媒體素養教育─教育部發布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https://bit.ly/41ti0qY
71.聯合新聞網(2023)/播三市長合體出現「鳳凰雲」挨罰40萬 中天打官司抗罰贏了!|https://bit.ly/438OWVC
72.中央社(2023)/中天涉違反事實查證原則遭NCC60萬元 法院駁回上訴全案確定|https://bit.ly/41CpZlG
73.聯合新聞網(2023)/中天違反事實查證原則遭罰160萬興訟 最高行判敗訴確定|https://bit.ly/3RQei7u
74.公視新聞網(2023)/《公視法》修法通過 刪9億經費限制、董監事選任門檻下修【涉己新聞】|https://bit.ly/3NA3NCI
75.文化部(2023)/文化部113年預算編列近300億 文化部長史哲:匯聚臺流文化黑潮 以文化作為遞向世界的名片|https://bit.ly/3RtHOyI
76.文化部(2023)/文化部提「公視法修法草案」版本|https://bit.ly/3Ruo51G
77.中時電子報(2023)/公共出借權新政策 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https://bit.ly/3GVMMiw
78.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3)/天天看臉書的你,多久沒看「書」了?出版業:飲水要思源啦!|https://bit.ly/3NCC9oJ
79.中央社(2023)/文創法修正子法發布 影視聲音產業投資可享優惠|https://bit.ly/3RQEQpl
80.ETtoday(2023)/讓台流成護國神山!《文創法》初審通過 投資抵減從5年增到10年|https://bit.ly/3twNxeT
81.今日新聞(2023)/獨/文創法嚴懲黃牛、業者改賣熟客 粉絲盼訂專法|https://bit.ly/3GP7el9
82.自由時報(2023)/文創產業發展法修法後首例! 黃牛用程式搶票 繳回27萬犯罪所得|https://bit.ly/3veFnIx
83.自由時報(2023)/迪士尼投震撼彈!證實「11頻道」年底前撤出台灣 6字原因曝光|https://bit.ly/3Rxne03
84.中央社(2023)/迪士尼撤11頻道轉攻台灣OTT市場 業界:大膽冒險|https://bit.ly/3RZZ689
85.公視新聞網(2023)/歷時3年終上86頻道 一文看懂鏡電視申設爭議|https://bit.ly/4aumKR3
86.監察院(2023)/通傳會審查鏡電視新聞台第一次申設案,除逾審查期限,亦未依法作成決定,監院要求檢討改進|https://bit.ly/46zu3Vs
87.公視(2023)/「公視+」服務再升級 7/25推出全新網站服務及CIS 打造家長放心、孩子開心的影音平台|https://bit.ly/3RunXPQ
88.新頭殼(2023)/專訪》加碼1.5億投入「公視+」OTT平台 胡元輝:公廣集團將加速數位轉型|https://bit.ly/3ZiJi0o
89.今日新聞(2023)/文化部黑潮計畫挹注6億元 公視兒少頻道20248月開台|https://bit.ly/4aqDJUy
90.鳴人堂(2023)/鳴人堂停止更新公告|https://bit.ly/46tQfzn
91.許伯崧(2023)/臉書貼文「鳴人堂將自下週起,永久停更。」|https://bit.ly/46lEWcB
92.公視新聞網(2023)/《人選之人—造浪者》確定10/28播出 連續兩週密集播畢【涉己新聞】|https://bit.ly/41u4LpU
93.自由時報(2023)/中嘉股權爭議案影響 NCC2024年衛廣法可能新增股權轉讓規定|https://bit.ly/41xmLzH
94.上報(2023)/【中嘉股權爭議】NCC調查出爐 三立違規得賣股、萬海少東陳致遠有持股|https://bit.ly/3TEYoOu
95.中央社(2023)/三立入股案 NCC:中嘉承諾半年內找買家出清股權|https://bit.ly/3TyfygN
96.公視新聞網(2023)/列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名單 徐瑞希今宣布請辭公視董事【涉己新聞】|https://bit.ly/3ts1zP4
97.聯合新聞網(2023)/徐瑞希遭疑觸黨政軍條款 千字聲明「願在公視董事會面對面討論」|https://bit.ly/477lKiX
98.自由時報(2023)/不辭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你不要逼我 法律規定就職才須辭|https://bit.ly/4823KI4
99.CTWant(2023)/最夯社群媒體涉上百刑案遭搜索 「保障會員隱私權」拒供個資|https://bit.ly/3TyFTvg
100.數位時代(2023)/Dcard遭搜索,創台灣社群平台首例!發生什麼事?回顧「數位中介法」爭議|https://bit.ly/3RSmKDr
101.三立新聞網(2023)/台8男神人帥心善!陳冠霖「寒流中脫衣送暖」吐心聲:想到自己媽媽|https://bit.ly/48mUizr
102.ETtoday(2023)10:02東部海域「1分鐘內連2震」規模最大4.3 新北宜花震度2級|https://bit.ly/3vgDZVS
103.公視新聞網(2023)/多電視台引入AI主播 NCC:正研議AI基本法【涉己新聞】|https://bit.ly/3Rwn0GB
104.聯合新聞網(2023)/媒體議價報告沒新意 數位部以拖待變|https://bit.ly/3TCfixy
105.央廣(2023)/連續24季下滑 有線電視戶數455萬戶探新低|https://bit.ly/47bQxLJ
106.央廣(2023)/吳政忠:最快2024年推出AI基本法|https://bit.ly/3v89VvD
107.自由時報(2023)AI發展快又廣 基本法延後推出|https://bit.ly/3va5Ln7
108.天下雜誌(2023)/防止人類生存被威脅 台灣將推AI基本法,會如何監管?|https://bit.ly/4at3cN5
109.自由時報(2023)/中嘉股權爭議案影響 NCC2024年衛廣法可能新增股權轉讓規定|https://bit.ly/41xmLzH
110.INSIDE(2023)/Google 正式宣佈消滅第三方 cookie,2024 年初就開始|https://bit.ly/48cJEuP
111.NCC(2021)/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10年立法計畫及法規整理計畫|https://bit.ly/3NzJKV2
112.NCC(2022)/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11年立法計畫及法規整理計畫|https://bit.ly/485viw9
113.NCC(2023)/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12年立法計畫及法規整理計畫|https://bit.ly/3NzmKFN
114.林麗雲、王維菁(2022)/「衛星廣播電視事業鏡電視新聞台申設」續行討論案不同意見書|https://bit.ly/3gBuwy3
115.風傳媒(2022)/華視出大包還能入主52台?年代集團重送台視上架申請再掀定頻戰火|https://bit.ly/3Tw7LAf
116.中央社(2023)NCC續審台視申請上架52頻道 最晚4月下旬決議|https://bit.ly/3tzvWTB
117.鳴人堂(2022)/羅世宏/電視快被NCC管垮了?改善徒勞的監理方式刻不容緩|https://bit.ly/3GR8UL4
118.自由亞洲電台(2023)/【香港法庭】律政司指音樂是武器 《願榮光》案押後待控方重修禁令|https://bit.ly/487TwpK
avatar-img
88會員
54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媒體大事長知識 的其他內容
錫蘭公審三立記者、批評白飯之亂的影片二部曲,不僅吸引超過3000萬次觀看、掀起一股「仇恨媒體」風潮。不過,這些仇恨值究竟是有憑有據,或根本是誤會一場、罵錯人了?一起思考:他所指出的那些問題,是不是「真是個問題」?背後是什麼力量,讓那些被點名的記者「毫無底線做惡」?是什麼力量,讓新聞環境「道德淪喪」?
2020年中天換照失敗後,眾所矚目、各界期待的日子,就是2023年包含三立、民視在內的換照時刻…最新的換照結果已經出爐!另外,2012年的「旺中案」竟然有案外案?三立、鏡電視默默入股中嘉?NCC總是爭議的焦點。但,廢掉NCC就萬事太平了嗎?
歐盟數位服務法DSA上路了,Google、Meta、TikTok都端出相應措施,這對每位使用者都有巨大影響。2023年NCC也舉辦「網際網路傳播治理論壇」,邀請多方利害關係人到場一起談談「網路如何治理」,可能是重啟數中法討論的起手式。
你還記得去(2022)年NCC提出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嗎?它參考的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簡稱DSA)已經在8月25日正式生效,將會對數位平台造成不小的影響。這次,我們用淺顯的語言,帶你快速瞭解DSA的四大亮點,一看就懂!
「壹蘋新聞網」一週年了!你知道它跟「台灣蘋果日報」、「黎智英」都沒關係了嗎?這一年來,累積近20年的「台蘋」網站,整個消失了;取代而之的是一樣大紅、大藍、點綴著綠葉的「壹蘋」。作為「台蘋」的後生,「壹蘋」真的原汁原味地延續台蘋精神了嗎?選擇「更商業導向」的壹蘋,真的有更賺錢嗎?
這次我們要從加拿大的案例、牛津大學「2023數位新聞報告」中,理解平台如何作為一種「基礎建設」:平台猶如每個人接觸資訊必經的「馬路」,而當部分馬路被劃為「禁行新聞」時,將大大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尤其,最近Threads的出現,更是活生生地再演繹了一次何謂「我的選擇不是我的選擇」。一起關注新聞議價!
錫蘭公審三立記者、批評白飯之亂的影片二部曲,不僅吸引超過3000萬次觀看、掀起一股「仇恨媒體」風潮。不過,這些仇恨值究竟是有憑有據,或根本是誤會一場、罵錯人了?一起思考:他所指出的那些問題,是不是「真是個問題」?背後是什麼力量,讓那些被點名的記者「毫無底線做惡」?是什麼力量,讓新聞環境「道德淪喪」?
2020年中天換照失敗後,眾所矚目、各界期待的日子,就是2023年包含三立、民視在內的換照時刻…最新的換照結果已經出爐!另外,2012年的「旺中案」竟然有案外案?三立、鏡電視默默入股中嘉?NCC總是爭議的焦點。但,廢掉NCC就萬事太平了嗎?
歐盟數位服務法DSA上路了,Google、Meta、TikTok都端出相應措施,這對每位使用者都有巨大影響。2023年NCC也舉辦「網際網路傳播治理論壇」,邀請多方利害關係人到場一起談談「網路如何治理」,可能是重啟數中法討論的起手式。
你還記得去(2022)年NCC提出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嗎?它參考的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簡稱DSA)已經在8月25日正式生效,將會對數位平台造成不小的影響。這次,我們用淺顯的語言,帶你快速瞭解DSA的四大亮點,一看就懂!
「壹蘋新聞網」一週年了!你知道它跟「台灣蘋果日報」、「黎智英」都沒關係了嗎?這一年來,累積近20年的「台蘋」網站,整個消失了;取代而之的是一樣大紅、大藍、點綴著綠葉的「壹蘋」。作為「台蘋」的後生,「壹蘋」真的原汁原味地延續台蘋精神了嗎?選擇「更商業導向」的壹蘋,真的有更賺錢嗎?
這次我們要從加拿大的案例、牛津大學「2023數位新聞報告」中,理解平台如何作為一種「基礎建設」:平台猶如每個人接觸資訊必經的「馬路」,而當部分馬路被劃為「禁行新聞」時,將大大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尤其,最近Threads的出現,更是活生生地再演繹了一次何謂「我的選擇不是我的選擇」。一起關注新聞議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以數位驅動專業決策的安布思沛,不僅是Meta長期合作的夥伴,更是Meta展開新專案測試計畫的關鍵夥伴之一,安布思沛總監黃晨皙表示,參與Meta廣告產品新專案測試計畫,不僅讓安布思沛得以將第一手資源帶給客戶,也率先在新專案的執行過程中累積成功經驗,持續為客戶優化行銷表現。
Thumbnail
在數位行銷領域中,自然搜尋排名乃兵家必爭之地,SEO做得好,自然能提升搜尋排名與點擊率。安布思沛是唯一一家內建SEO團隊的全媒體代理商,自年度策略規劃時, SEO團隊,就與媒體夥伴共同為客戶提供最全面的媒體規劃。
Thumbnail
從Upper funnel、Middle funnel到Lower funnel,安布思沛為Volvo每一階段任務各自布局不同媒體。
Thumbnail
重視數據分析應用,是安布思沛的DNA,為了追求在數據分析應用上的卓越能力,安布思沛有內建的工程師技術團隊,是媒體代理商中少見的人才配置,更能彰顯安布思沛對數據的重視程度。
Thumbnail
進入2024年,各個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興奮的趨勢和話題,從科技和科學到社交媒體和生活方式。以下是今年備受關注的一些主題,用更口語化的方式來聊聊這些趨勢。
Thumbnail
當世界歷經生成式AI (人工智慧)引爆帶來的驚喜,讓科技與人類關係發生質變,同時也替行銷與媒體產業揭開了新篇章。科技革新驅使媒體和內容更加實用與個人化,消費者沉浸在更多開創性內容和獨特體驗中;品牌在快速變化的局勢下,積極活用AI技術進展帶來的機會,讓資訊環境朝著更精準、透明的方向前進,以利持續提升品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年的科技趨勢有多個報告指出,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Gartner 和Accenture,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戰略科技趨勢和科技遠景。這些報告展示了科技在未來將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Thumbnail
2023年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
Thumbnail
以數位驅動專業決策的安布思沛,不僅是Meta長期合作的夥伴,更是Meta展開新專案測試計畫的關鍵夥伴之一,安布思沛總監黃晨皙表示,參與Meta廣告產品新專案測試計畫,不僅讓安布思沛得以將第一手資源帶給客戶,也率先在新專案的執行過程中累積成功經驗,持續為客戶優化行銷表現。
Thumbnail
在數位行銷領域中,自然搜尋排名乃兵家必爭之地,SEO做得好,自然能提升搜尋排名與點擊率。安布思沛是唯一一家內建SEO團隊的全媒體代理商,自年度策略規劃時, SEO團隊,就與媒體夥伴共同為客戶提供最全面的媒體規劃。
Thumbnail
從Upper funnel、Middle funnel到Lower funnel,安布思沛為Volvo每一階段任務各自布局不同媒體。
Thumbnail
重視數據分析應用,是安布思沛的DNA,為了追求在數據分析應用上的卓越能力,安布思沛有內建的工程師技術團隊,是媒體代理商中少見的人才配置,更能彰顯安布思沛對數據的重視程度。
Thumbnail
進入2024年,各個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興奮的趨勢和話題,從科技和科學到社交媒體和生活方式。以下是今年備受關注的一些主題,用更口語化的方式來聊聊這些趨勢。
Thumbnail
當世界歷經生成式AI (人工智慧)引爆帶來的驚喜,讓科技與人類關係發生質變,同時也替行銷與媒體產業揭開了新篇章。科技革新驅使媒體和內容更加實用與個人化,消費者沉浸在更多開創性內容和獨特體驗中;品牌在快速變化的局勢下,積極活用AI技術進展帶來的機會,讓資訊環境朝著更精準、透明的方向前進,以利持續提升品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年的科技趨勢有多個報告指出,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Gartner 和Accenture,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戰略科技趨勢和科技遠景。這些報告展示了科技在未來將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Thumbnail
2023年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