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teven,我在沙德勒之井劇場負責節目行銷。」這是每次與不同場館的行銷團隊開會的intro。幾年前的我也沒有想過今天會坐在藝術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舞蹈劇院之一,成為節目行銷。
會接觸劇場藝術行政,大概也要拜疫情所賜,2020研究所畢業以後遇上疫情,想在英國找到工作留下來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現在更難),於是回台灣隔離之後第一件事情便是回去母校,跟一路不管是在求學路上或是劇場路上提點我的教授拜碼頭。教授當年也是從英國求學回台,便在台灣劇場與教育界深耕多年。我記得那天下午離開辦公室前我半開玩笑地說「老師,你有空幫我找工作啦,只要在劇場都好,我不想跟藝術太脫節,更不想回去教育界誤人子弟。」
殊不知,一個月後老師的一則訊息,打開了我的藝術行政之路。「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經理在找國際媒體公關,有興趣的話去投履歷,他們想要語言能力好又懂劇場的人,你斟酌看看,現在在華德福戲劇教學做的習慣的話也很棒。」於是我思考了幾天,決定去試一試。就錄取了(啊不然故事就會在這裡停了)。
開始了疫情下的藝術行政生活,每天開會、想文案、辦記者會、送公文、當翻譯以及校稿,其實看上去都是一些無聊的行政庶務,但整個品牌形象組如此互相照顧與理解彼此的工作內容,每天外送開心點,順便大幹瞧其他部門,為這些無聊的事情增添了一堆樂趣。再加上藝術行銷的天性,常常做一些天馬行空的行銷宣傳,場館間互相合作、品牌識別的活動。在歌劇院的一年也是累積了不少照片跟影片。最大的take away大概是我把工作與生活分很開以及不讓別人無條件增加我的工作量(薪水就那麽一點點耶)。
這一年之後,我回到英國。邊打工邊找演出機會,想著哪一天可以靠一支電影直接退休(?)但嘴巴上是這樣說,其實這期間也是不斷地靠著不長不短的工作經驗,投履歷跑面試。履歷投了不下200間,面試呢?哈,別說了。反正我最後在沙德勒之井劇場,投身節目行銷。
英國的劇場生態跟台灣的劇場生態很不一樣的地方是,生活跟工作平衡這件事大家做得非常、非常、非常好。我的經理會在我放假前叮囑我放假期間不準上線,有急事他可以處理,剩下的不急的都可以放假後再做,而他也是如此貫徹(整個公司這點倒是做得很好)。還有一點不一樣的是假期,一年25天年假,再加上8天國定假日(Bank Holiday),這樣讓大家可以放長假,好好休息,這是我一開始超不習慣的一件事。以前在台灣想休特休都還要看老闆上司的臉色...這裡只要提前說都好。主要也是因為假沒用完也不會兌現,也不能累積,所以每年一到跨年度要結算前,辦公室就會非常非常安靜,因為大家都去放假了。
說回沙德勒之井,我的職位全名是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ordinator,我跟我的經理座落在三個部門之間,行銷公關部是我們的母部門(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藝術與社群(Learning and Engagement)跟我最主要的行銷工作來源:節目製作與巡演 (Producing and Touring)。工作內容主要就是每個我們自製的節目去到的場館,我就是場館節目行銷團隊的對口,所有的校稿、文案、用圖,都要經過我跟我的經理校對後確認所有製作方都看過沒問題,對方場館才能使用。這之間的信件溝通平均工作天數是3-5天,加上我負責的製作都正在國際巡演,時差算一算也差不多這個時程。如果他們的票房告急也是會找我們求助。當然除了對口,最煩的就是當有新的節目正在製作,我們就要從無到有的把所有行銷企劃、照片、文案,一切創造出來,提供給未來場館做使用。
這只是其中一個部門的工作量,剩下的呢?我還負責公司LinkedIn的小編。除了每週要確保貼文的產出,更要時刻關注藝術領域個大劇場、舞團、劇團的動向。LinkedIn 的長文讓我常常讓我有種回到大學時期寫論文的錯覺。加上我們的藝術與社群部門底下的社區活動、藝術節、青少年舞團等等的行銷,也都是我跟我的經理一手包辦。
我不愛我的工作。
(改天繼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