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父母都是小琉球人,每年至少過年會回到這座溫暖熟悉的小島,找個沒有遊客的私密海灘,或坐消波塊、或攤躺在平坦的珊瑚礁上,聽著海浪拍打礁岩、吹著海風、曬著日光,空過幾個小時,是我最舒爽的行程。
偶爾我也喜歡攀上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地方,一個人坐著發呆,看著熙來攘往的遊客,稍稍嘈雜但又保持一點距離,也是一種趣味。
身為半個在地人,近年最有感的就是遊客數量大幅增加。當然對於在地觀光產業助益良多,因應潛水客與遊客增多而突然開立的大量酒吧,也算是我意想不到但偏愛的地景變化。但仍然每次回去都不免焦慮,「遊客和民宿多到島都要沉了」,或許聽起來像是誇飾,不過對比我們心中十幾年前的島上光景,如今每次看到讓人不可置信的遊客數和機車數,甚至未登島前在東港渡船口看到排隊登船的人龍,真的會免不了地想,這樣的人流量,小琉球這片土地還能撐很久嗎?
遊客增多延伸的問題,包括產經結構的轉變,帶來人流與金流是事實,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當地人或二代三代,不得而知。觀光勝地的興起,前來開立新店的外地人也不在少數,雖然也不會真的抗拒外地人帶來新穎的想法和店家型態,只是覺得也不應該太過主張活絡在地經濟的效益。
其次是機車量的增加。在小琉球基本上沒有機車就沒有腿(?),上山下海一台機車確實是最能暢快玩遍小琉球的交通工具。但應運而生的排碳帶來的空氣污染,儘管近年導入越來越多電動機車,傳統機車的數量和十幾年前比也依然是急速增長了。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對海岸生態的干擾,尤其是小琉球最引以為傲的潮間帶生態。小時候踩著水,看看陽燧足、海參、海膽,是我腦中至今仍清晰的回憶。現在遊客總是充斥幾片主要海灘,許多私密海灘也會有民宿老闆引路帶著大家去,未被打擾的淨土越來越少。雖然也有在特定季節劃定部分區域做保育保留,但為了不讓依然龐大的遊客人數敗興而歸,我的觀察是某些海岸仍然總是開放著的。小琉球獨特的氣候條件,除了寒流來之外都是溫暖舒適的南國風情,也因此一年四季總是適合觀光旅遊,冬天更反而可以作為避寒之處,少少的錢就能享受海島度假;同時也讓當地生態環境沒辦法好好有個休養期,持續接待著下一批、又一批的觀光客。
關於小琉球真正能「吸引遊客來的亮點」,海龜、潮間帶、潛水能見的景色,概括而言所謂的海洋生態系,如果某天失去了,這座島的命運會如何?這是許多在地人不敢也不願去想的,或許遙遠的假設。但以近十年的島嶼產業、地景和人流的變化,總隱隱暗示著這樣的未來正加速逼近。確實也有越來越多的倡議團體,在這座島上導入琉行杯、海灘貨幣等創新措施,顯示有人意識到這般問題並採取實際行動,身為島民是感恩的,只是仍難免擔心緩不濟急。
寫到這裡,像是一個(半)在地人的喃喃自語。當然很清楚不應該期待故鄉永遠是純樸美好、乾淨簡單,都不要發展,只等著遊子返鄉享受著四五天的假期,這般自私。但近幾年的急劇變化,也是近在眼前的事實,發展速度之快幾乎可以肯定相關的配套與評估尚未能完全到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又充滿不可逆的危險,總讓人不免擔心。沒有什麼厲害的結論或精準的建議,除了倡議當地政府正視,或自己在島上時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親自使用各倡議團體推動的措施,能做的好像也就剩下從身邊家人開始擴散,持續了解當地發展現況後,傳達一些適合當地的環境友善和永續關懷觀念,慢慢地、慢慢地,讓某一些發展慢下來,讓這座島的美,得以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