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最佳化你的體驗,而不是最大化你的財富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人生是體驗的加總。最佳化你的體驗,而不是最大化你的財富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人生是體驗的加總。最佳化你的體驗,而不是最大化你的財富


簡介

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他提出「死前財產歸零」(Die with Zero)的概念,並以九大金錢法則為建議,希望我們以最佳化人生體驗為目標。

前言

要把財產歸零,前提是有財產。但不論你有多少錢,只要能維持開銷並儲蓄,都能從書中獲得啟示。因為你勢必要思考「為什麼而存錢」以及「該如何用錢來生活」

「不當守財奴」不算新概念,但作者以參考數據及量化的方式,希望我們審慎評估實際所需的錢財。量化擔憂與風險,讓自己不被恐懼與慣性驅使。並進一步衡量、規劃體驗,用心選擇自己的人生。

此外,體驗人生不是有錢就能辦得到,你必須保持健康,還要有自由時間。決定花錢的時機比存錢來得重要,只專注財富,會忘記時間與健康快速流逝。「死亡」不是唯一的終點,它與「不能再經歷某些體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日期。



九大法則摘要

以下是作者提出的九大法則與我個人的節錄與摘要:

法則1 最佳化人生體驗

每個人的人生面向都不同,最佳化的過程有許多變數要考量。每當被此問題搞得暈頭轉向時,就容易啟動大腦的慣性系統,下場便是與理想目標相距甚遠。

你的人生是你體驗的加總。

不管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就算在工作也會花掉你有限的生命。想要充分善用錢財與時間,「時機」很重要。不管喜歡什麼、不管多有錢,請積極思考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體驗,並認真地選擇,而不是依著慣性或社會期待來度過自己的人生。


法則2 儘早投資人生體驗

替自己的正面體驗打分數,以量化的方式來思考人生體驗。思考花多少時間賺錢或體驗人生,如何平衡工作與玩樂,其實就是在做投資的決定。

體驗比較像是這樣:當你花時間、花錢去體驗時,這些經歷不只是在當下讓你覺得很開心──它們還會不斷付給你股息,也就是我所說的「記憶股息」

花錢購買體驗,不只是購入當下,也購入它能為你一生帶來的股息總值。越早開始投資,就有越長的時間獲得記憶股息。投資體驗也不是去花你沒有的錢,而且即使不用花太多錢,仍然能獲得正面體驗。


法則3 以死前財產歸零為目標

累積財富最後卻沒用到,不止浪費錢,還浪費賺錢的時間,因此儘量別讓錢剩太多。即便你熱愛工作,沒用掉賺來的錢也是種浪費。年老退休後,大家確實願意花錢,但常會發現想要與需要的東西已改變,或是需求的已經不多。

退休規劃的專家對於這種消費模式,甚至用以下的專門用語來稱呼:馬上行動(go-go years)、慢慢來(slow-go years)、不動(no-go years)這三個階段。

你退休後花的錢可能比想像中來得少,對未來所擔心的事,也大都有保險能保護。既然保險公司願意販售,就代表風險能被量化。為醫療所存的錢,花在維持健康與預防疾病會更為睿智。更殘酷的現實是,在人生最後階段花錢所獲得的效益都不大。


法則4 運用工具達成財產歸零

我們的目標是努力減少財產浪費,能多接近目標取決於個人對風險的容忍。但「風險的忍受度」與「出於盲目的恐懼行動」,有非常大的差別。先從了解身體健康開始,才有機會知道自己何時可能動用老本。雖然預測壽命是不精確的科學,但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的機率,會比什麼都不知道來得好。

我們總是拖延人生的美好享受,好像我們可以輕易地把這些自己一延再延的體驗都塞到生命的最後一個月裡去享受。

死前財產歸零不只跟錢有關,也跟時間有關,請多加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


法則5 在最能發揮作用時把錢給孩子或捐贈

讓財產歸零絕不是花光孩子的錢,不管你要給孩子多少,那便是「孩子的錢」而不是「你的錢」。而關於遺產的問題,別輕易把它留給機運。

如果你等到死了才要讓孩子得到自己的錢財,那你就是聽天由命,任憑事情發展。我稱此為「三不」──不確定會給多少、不確定什麼時候給、不確定會給誰。

遺產經常錯過最能影響繼承者生活品質的時機。若有能力給孩子錢,千萬別浪費「給錢的時機」。而在留給孩子的遺產裡,有一項是「有你陪伴的時間」,這份體驗與記憶股息會持續影響他們。你拼命工作是增加還是消耗了遺產?

同樣的,財產歸零也不是在死後把錢全數捐出。如果打算捐款,就在活著的時候執行,讓更多人提早受益。你不需要是富豪,也能在活著時捐獻。


法則6 不要把生活過得習以為常

要充分體驗人生所需要的這三個基本要素:健康、自由的時間和金錢。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少同時存在。

想要獲得最佳體驗,必須用資源進行做交換。然而健康會影響金錢能發揮的效用,必須客觀看待身體衰老的過程。當你享受體驗時,一定會消耗時間,通常也會消耗金錢,但健康的消耗卻不是如此。越早投資健康能產生越多的滿足,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健康都比金錢寶貴。

有時延遲滿足能用多賺的錢去買到相同卻更好的體驗,當你考慮花錢時,請思考現在花費是否值得。但通常年紀越大就越不願意延遲,即使給你錢也不願意這麼做。


法則7 把人生看成是不同的時節並設定時間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無法知道什麼時候不再能做某件事。在它消失前,你甚至不曾想過它會逐漸消失。

我死亡的那一天和我不再能夠享受某些體驗的那一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日期。

能延遲某些體驗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一段,每個人生階段都有限也會終結,而且經常與金錢無關。根據不同的人生階段,列出你想體驗的經歷清單。某些體驗會互相衝突,某些有辦法延後,而某些體驗若不去計劃,根本不可能發生。

請專心想像夢想人生的模樣,把焦點放在錢上,會忘記時間與健康消逝極快的事實。永遠都能在清單加上更多項目,只要有辦法在限制出現前去完成。


法則8 知道何時停止累積財富

你的目標不是賺到最多的財富,而是獲得最多的人生體驗。

「淨資產高峰」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金額),而是一個具體的日期。以此作為財務目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

享受體驗需要金錢、自由時間和健康,光有錢是永遠不夠的。每多花一天時間工作,就會犧牲同樣多的時間,這段期間健康也會逐漸下滑。存款超過一定的生存門檻後,就不該以金額來思考,以數字為目標永遠不會滿足。

大多數的人延遲了享受,卻導致無法獲得最好的體驗。請好好檢視自己的人生,花錢做喜歡的事或許不難,但必須花時間想清楚真正吸引你的事物。


法則9 在損失最小時承擔最大的風險

最大的恐懼應該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而不是「當我八十歲的時候,我還剩多少錢」。

風險和報酬間的平衡會隨著時間改變,直到機會永遠消失。年紀越大、失去的越多,賭注更高、獎勵也更低。將恐懼加以量化,理性思考問題。也不要低估不作為的風險,你得考慮到可能失去什麼。低風險容忍度和單純的恐懼是不同的。

如果全力以赴去做某件事,無論發生什麼都能獲得正面體驗,即便是「負面」經歷也能帶來正面的記憶股息。年輕時能承擔較多風險,因為你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等到退休再去做」的決定,通常都是重大失誤。



後記

本書看似為累積一定財富之人所寫,但「金錢、健康、時間」三大要素適用所有人。如果稀缺資源是金錢,更應謹慎使用、積極理財,思考花錢是否值得、能累積多少記憶股息。也不要忘記「有些體驗期間限定」,尤其是涉及與他人共同經營的體驗。請意識自己用什麼來換取財富,有些東西無法用金錢換回。

而視節儉為美德,已習慣為將來儲蓄的人,要突然開始努力花錢也不容易。在工作存錢階段,更會因社會期許或財務壓力,漸漸忘記為何存錢,並不斷放大金錢目標,把體驗一再延後。請握好方向盤,避面自己駛離目標越來越遠。

最重要的是,永遠把「健康」擺在首位,因為它是影響體驗的最大變數。不要輕易用健康交換資源,更要積極維護。把時間與金錢用來投資健康,是划算又明智的選擇。

要在死前花光所有錢並不容易,對有些人而言甚至是虛幻的目標。但以「最佳化人生體驗」為指引,能讓你試著擺脫慣性、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