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信仰的設計-2019年La Vie雜誌講座

    [林承緯教授分享的部分]

    林教授先播放了民國55年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紀錄片。

    首先上場的是虎爺,教授說:「虎爺經過形塑之後,能不能成為網紅呢?以後大家知道的明星,就不全是好萊塢的電影明星,也許也會有虎爺。」

    民藝與民俗的結合,帶來美與感動。像是古禮的傳統,穿木屐以及抬轎班的服裝,信眾的服裝、線香的包裝、祭拜的動作手勢、進香旗等等,留意帶有溫度與虔誠表情,是記憶中傳統文化打動人心的片段。

    紀錄片裡有真的牛在拉車,還有南管配樂。北港六十式是當時武術的呈現,以及西螺七崁。

    「什麼是我們當代人需要的傳統?今日的人們如何去面對傳統?」

    時代的進步、技術,以及對雖沒有那麼多技術的傳統,另類的反省。藝閣上活靈活現的假白馬,還有會邊睡覺邊灑糖果的小孩子,特別有趣的紀錄片段。

    現代vs傳統,自鄉vs他鄉的置換。媽祖的擺暝和迎神,許多台灣人會回去參加。

    還有南竿和北竿、元宵祭典,祭品擺放的方式,聯想到現代的策展的方式,除了文物,也可以帶入儀式感和信仰的氛圍。

    當代傳統的保存,面對著不同年齡層的人以及不同社群的人,唯有當社群內的人願意改變,這才是一個好的改變。

    最後教授提到,馬鳴山鎮安宮,是台灣王爺的總本山,以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目前(2019年)文化資產保存共21個項目。

    [劉真蓉設計總監分享的內容]

    | 精華遶境 |

    「什麼是代表台灣的音樂、舞蹈、戲劇?google無法定義。」

    (講座下方有人說宗教、原住民文化)

    大溪大禧遶境文化與「當地品牌化」

    (現場投影片有放出大溪古地圖)

    這是一種家鄉的投射,回家過年與團圓。

    大溪0624普濟宮關聖帝君聖誕,是當地的大活動,是當地民眾的共同記憶。想藉由文化事件引起好奇心,帶起文化傳承與意義。

    這次活動特別請廖小子設計師繪製關聖帝君Q版插畫平安符。

    農曆6/1-6/24普濟宮遶境,將近一個月,有許多社頭會參與。

    文化陌生與斷層,年輕一輩可以藉由傳統宗教文化重新找到自己及認識台灣。

    「什麼是台灣的服裝、色彩、聲音呢?」

    台灣具有多元包容的特質,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可以先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參與。

    這是一場傳統精華濃縮遶境,耆老被訪問時,感嘆民俗與信仰的分配不均。

    後來提到廟會文化,歌仔戲、布袋戲,然後提到陳錫煌老師;以前稱作看熱鬧,看熱鬧要怎麼看?觀察要從看熱鬧開始,看京劇和北管都可以。

    北港森興燈籠店耆老被採訪超過一百次,關於民俗和信仰的分配不均衡。

    民俗的常態是「變化」,不變的東西有不變的理由。是已經有的?是外地傳進來的?什麼被留了下來?而被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都是直得我們去深思的議題。

    大溪大禧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axiCulFes/

    [綜合討論時間]

    五十年前的紀錄片,如果現在去北港會看到很相似的場面,祭典被保存了下來。祭典可以超越時空,在當下和先前的人對話。

    中醫店供奉華佗先師,有些店家祭拜孔明,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故事的流傳,關於日常生活中的台灣民間信仰。

    提到,拜訪青山宮,和廟方討論產品設計環節。思考什麼東西在現代會被留下來,再交予設計師製作。

    思考「他者vs自己」的關聯性,讓祭典變成一種「潮」,祭典不是純粹的東西, 而可以反映當代的現況。

    台灣有很強的文化開放性。我們跟外國人介紹台灣,可以很潮。不要去做保守的事情,而要去創造新的價值。整個城市都是祭典場域,塑造成地方品牌,用行銷和說故事的手法,去傳承地方文化。

    駐點觀察很好,但也可以不一定要自己駐點觀察。要用抽離的眼光去看整體狀況,用專業的能力去操作與執行。

    大家共同的記憶,共同參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