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由成為囹圄:《小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林品彤飾)在母親莊薇芳(陳意涵飾)與陳保羅(劉俊謙飾)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raw-image


 

家庭的牢

 

  小學五年級的周小曉是有輕微過動症的孩子,過動症的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稱過動兒,好發於兒童以及青少年,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與大腦功能的失調有關。ADHD主要症狀有:與其他相同心智年齡者相較,其專注時間短,衝動(不思考行為後果就行動),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需完成的事情上),躁動(動個不停)。其中,藥物輔助治療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當孩子開始就學,必須完成課業要求,以及學習人際關係相處,如果時時受挫,將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無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孩子都須規則明確,賞罰分明,以身作則,以及時時注意孩子的狀況,適時理解、調整與引導,才能陪伴孩子從學習中成長。

  但從電影開場,觀眾先看到的就是一個對小曉毫無約束的環境:小曉玩手機遊戲,聲音足以干擾全班,但講課的保羅老師沒有制止,同學也視若無睹、聽而不聞;下課後,老師雖然「提醒」了她,但很明顯小曉毫不在意,自行離開辦公室。


raw-image


  再繼續看下去就會發現,保羅老師是小曉母親薇芳的外遇對象,由於小曉父親(施名帥飾)長年在國外工作,後來兩人更直接同居,在孩子面前毫不掩藏。薇芳對小曉的溝通方式,則是用「成人」的話語傳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認為用說的她就能、而且就該做到,卻沒有明確的規範與懲處;她想跟女兒「做朋友」,想了解她,也盡心盡力在日常生活中照顧她,希望能與她親密相處,但無力顧及小曉還是個孩子,以致無法協助她設立「群體/他人」跟「個人」行動的界限。五年級的孩子固然有懂事成熟的一面,同時亦是人格發展的階段,必須時時注意他們的言行,溝通之外更要給予明確的行為準則,再從孩子的行動進行調整,何況過動症的孩子本就缺乏自制能力,更需要服藥與行為管理。

  但薇芳除了要她按時服藥之外,幾乎都無法做到。從薇芳的生活與處理方法,可以想像她原先想成為的,是能跟孩子做朋友的媽媽,希望孩子能繼承她對音樂的熱愛,並持續她原本是鋼琴教師的專業──但小曉完全不符合她的期望,甚至令她不得不辭去工作專門照顧,生活限縮在與小曉相處,幾乎沒有成就感,明顯陷入無力、無助的迴圈。雖然愛孩子,卻也在過度輸出的精神疲勞下累積怨恨,「過動症」成為女兒不聽話、不如意的責怪標的。當小曉的失控引發她的失控之後,她會用「三天三夜不准睡覺」來「懲罰」女兒,都能顯現她同樣處在無能自制的身心困囿。林品彤成功演出了過動兒的努力、掙扎、無助與憤怒的循環,陳意涵則是一個非理想化的、渴愛的、倦怠的、卻又無法卸下育兒責任的母親,而薇芳與小曉猶如對影,既是過度緊密、互為影響的母女,也是對著過去/未來的自己。


raw-image



學校的籠

 

  保羅身為老師,原該也盡力在校園內成為小曉的協助者,但顯然對過動症毫不了解,由於在異地孤身一人,為了獲得情感上的依靠,他與學生家長交往,並選擇用薇芳的方法照顧孩子,讓小曉為所欲為的同時,再進一步了解她、親近她──相較於已經照顧多年的薇芳,保羅體貼完美、富有耐心,或許正符合薇芳曾經、或理想的照顧者形象,卻也成為薇芳的「競爭對手」。開頭在游泳池畔,保羅老師親密地教小曉游泳,在另一水道的薇芳臉上的笑容,還來不及放鬆,緊接著就滲進了「被排拒在外」的不甘,最後她加人了他們;露營那次,保羅老師稱讚小曉聰明,又跟她玩心理測驗,亦是先討好再試圖拉攏,在旁邊的薇芳,先是「交給你囉」的如釋重負,不久就嘲諷地旁觀他們的互動,一邊告訴保羅這樣沒有用,彷彿在用自己的失敗在預言結果──一樣的方法,當然是一樣的結果。


raw-image


  一般來說,輕度過動症宜以適時的服藥,讓孩子能習慣團體的規範,建立好的學習模式,進而從成就裡得到自信心,「過動」雖是「症」,但可以是藉由學習與自我認知的調整,化為個人特質的一部分,服藥是一種輔助;但若只用服藥控制,反而會使小曉過度依賴藥物,進而排斥服藥,因為那意味、甚至證明自己的「失敗」。薇芳與保羅這樣溺愛無方的「教養」方式,強化了疾病帶來的限制,再試圖給予比一般人更多的「自由」去彌補,無異雪上加霜,使小曉找不到確立自信與自尊的方式,那麼自然會將唯一能控制自己的服藥作為「投降」的結果,更無法自制地在「努力變好」的挫折裡,在「失控」時傾洩怒氣。由於薇芳是個疲累的母親,已經習得無助至幾近放棄,三人相乘造成更大的惡性循環。過動症確實不是孩子該道歉的理由,但讓小曉這樣無法自制、隨時可能成為不定時炸彈,使同學與家長難以建立信任感,都證明了父母的無方,加深了孩子的困境。

  更糟的是,保羅老師用「集貼紙」的方式讓全班對她的失序與暴力視而不見,忽視孩子的心機與人性──所謂的「包容」,就是「放大忍耐的程度」,但毫無底限、缺乏同理的忍耐,呈現的是小曉擁有「特權」的事實;找轉學生曉珊(朱語晴飾)當小曉的假朋友更是危險的決定,轉學生剛來班上,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全班的認同,儘管她可能因為喜歡老師而表面聽從,但為了一個實際上並不喜歡的對象而選擇被團體排斥,可說是違背人性。老師的無方,使同學的不理解與過度忍耐,化為成人難以察覺的惡意發洩──固然沒有人應該因為自身的特質而被針對,但在注重競爭的教育環境、恃強凌弱的團體當中,一旦有價值的取捨,無法達成又無法得到認同,那就容易成為被針對的目標,尤其保羅老師做的都只是表面上息事寧人,使小曉在班上的處境日益艱困。

 

raw-image



互為競爭對手

 

  母親如此,老師如此,已經是絕境,更糟的是兩人還發展婚外情,甚至三人同居一室,都想從彼此身上獲得愛與肯定,以致完全失去了「親/子」、「師/生」應有的界線,成為彼此的競爭對手。保羅對小曉的照顧,既卸下薇芳的負擔,也能討好薇芳與小曉;但在同時,當保羅成功討好了小曉後,薇芳又感到嫉妒──那兩個搔癢的情節,一個幾乎接近性意味的邊緣,小曉在無意中與同學/母親爭奪保羅;另一個恐怕連薇芳都搞不清楚,她是嫉妒保羅比她更接近小曉,還是小曉比她更接近保羅。而在情感與職場上的渴求與責任失去界線,也使保羅老師同時遭到母女的背叛,最終將自己關進了籠子裡。


raw-image


  小曉看似自由,卻因無法適應學校與社會的規則,更因時時挑戰人性的邊界以致如坐牢籠,悲哀的是她以為最需要的是不受身體限制的自由──但這要經過學習與調整,尤其如果她想得到朋友,受人歡迎,或者學業表現優秀,只要有「目標」就有條件,就需要方法,必須付出努力,靠同情獲得的僅是別人隨時可以收回的施捨,過度逼別人付出同情的勒索,往往會造成反彈。偏偏她無法從身邊的人得到有用的同理與援助,所以當衝突發生,真相揭露,受盡挫折的小曉在颱風夜逃出去,想要釋放籠中的自己,但逃出去又回到籠子、拒絕出去的貓頭鷹,就如同她渴望得到肯定一樣,遼闊的天空除非有目標、有方向,否則無異於沒有邊界的囹圄,只會力竭而死。她必須找到想要得到認同的方向,即使那是籠子,她也必須一遍遍嘗試,才能找到自己最好的樣子,和真正的容身之處。


raw-image



自由是面對事實與負起責任


  至少在我看來,《小曉》呈現的是「自由」的困境。由於父親不負責任,只想當女兒的玩伴,卻無心面對、遑論協助解輕女兒的困境,逃不掉的薇芳用外遇來滿足匱乏的愛與依賴,進而減輕自己的困囿與無力感,於是與小曉成為彼此最親密、卻也最不願了解對方的人──小曉希望有人了解她的困境,陪伴她的挫折,引導她完成願望,卻始終只能孤獨的努力;薇芳則認為小曉的「做不到」是故意搗蛋、不願努力,恨她卻又在無能為力時放縱她「為所欲為」,自然無法改變現況,遑論解決小曉「不得其法」的挫折。所以電影的最後,薇芳捶打女兒房間的球,小曉在鋼琴前彈曲,交換了彼此的位置,也第一次了解彼此的困境。當保羅必須辭職,再也無人可以逃避的情況下,兩人才終於能在好好相擁的同時擁抱自己──但願這是彼此理解與改變的開始,畢竟唯有面對限制,才有可能理解如何獲取自由;理解自己,才有讓他人同理的可能。

 

raw-image


avatar-img
112會員
213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曾經全心全意熱愛與託付自身的事物,不知不覺隨著時間變化、消失,即使想要抓牢仍在手中流逝──該如何去面對?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由德國名導克里斯汀佩佐編導,榮獲去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電影《野火蔓延時》,敘述初露頭角的年輕作家里昂與朋友菲利在盛夏來到其父親的別墅度假的過程,展現以鴕鳥心態逃避世局動盪、無視生活與人情之美的封閉狀態。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年少日記》用鄭老師的選擇告訴觀眾,脆弱的時候,如果有人仍然願意給你擁抱,傾聽你的聲音,就可能接住一個墜落的靈魂──但接住了,又能為你的人生帶來什麼?追求成功難道不對嗎?別人的失敗與我何干?斷絕同情帶來的成功是否值得?這是台灣電影《老狐狸》裡,廖界和謝老闆相遇後的人生抉擇。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電影《BIG(Being Is Gift)》是台灣導演魏德聖以兒童癌症為主題,述說816號房六個孩子、六個家庭的故事,並且巧妙地穿插動畫,表現這些孩子如何對抗病魔,奪回生命的自主權。這六個孩子按出場順序是:源源(10歲,鄭又菲飾)、羅恆(6歲,謄韋煦飾)、是延(8歲,謝以樂飾)、珈農(16歲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曾經全心全意熱愛與託付自身的事物,不知不覺隨著時間變化、消失,即使想要抓牢仍在手中流逝──該如何去面對?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由德國名導克里斯汀佩佐編導,榮獲去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電影《野火蔓延時》,敘述初露頭角的年輕作家里昂與朋友菲利在盛夏來到其父親的別墅度假的過程,展現以鴕鳥心態逃避世局動盪、無視生活與人情之美的封閉狀態。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年少日記》用鄭老師的選擇告訴觀眾,脆弱的時候,如果有人仍然願意給你擁抱,傾聽你的聲音,就可能接住一個墜落的靈魂──但接住了,又能為你的人生帶來什麼?追求成功難道不對嗎?別人的失敗與我何干?斷絕同情帶來的成功是否值得?這是台灣電影《老狐狸》裡,廖界和謝老闆相遇後的人生抉擇。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電影《BIG(Being Is Gift)》是台灣導演魏德聖以兒童癌症為主題,述說816號房六個孩子、六個家庭的故事,並且巧妙地穿插動畫,表現這些孩子如何對抗病魔,奪回生命的自主權。這六個孩子按出場順序是:源源(10歲,鄭又菲飾)、羅恆(6歲,謄韋煦飾)、是延(8歲,謝以樂飾)、珈農(16歲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老狐狸》(Old Fox)由蕭雅全導演,劉冠廷、白潤音、陳慕義主演。
Thumbnail
這隻享負盛名的《老狐狸》在去年11月台灣公映,等了好久好久香港片商也好像沒甚麼動靜,於是今年初去台灣毒遊,趁當地戲院還未落畫就趕快去看 豈料幾個月後就看到香港上映的消息,還是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選片之一……世事果然難料(?)!www (下有劇透) 故事發生在1989年全民皆股的年代,小男孩廖
Thumbnail
當故事中角色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唯一能解釋的只剩下編導的筆鏡時,幕後的現身將會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距離。當作品與觀者的距離越遠,其中發生的情節就會越無關緊要,那麼不要說是共感的投射,就連要把作品用作虛構以提煉出意義都不太可能。也不太有必要了。
電影簡單直接,呈現兩種價值觀讓觀眾思考,而且美感十足,最終也沒有把故事弄得艱澀難懂⋯⋯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本片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男配角、原創電影音樂、造型設計獎,並入圍女配角、美術設計、原創電影歌曲獎,共七項。背景設定在股票從兩千點狂飆至上萬點的1989年,描述一對單親父子家庭;父親廖泰來(劉冠廷 飾)從事餐廳外場服務生,與11歲的兒子廖界(白潤音 飾)過著夢想存錢買房開理髮店的租屋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廖界之於謝老闆已成為集母親、自己、兒子三位於一體的化身。廖界或許可以否認自己是謝老闆、也可以斷絕彼此精神上的父子關係,但是廖界與謝老闆母親在兩個不同時空下同樣受垃圾割傷滴下的血,似乎冥冥之間繫起廖界與謝老闆的母系血緣。 《老狐狸》的背景是台股短時間內大幅漲跌的80年代末,看似是利益掛帥時代
Thumbnail
在拿下金馬影后之前,《小曉》已經開始在臉書上進行宣傳,還記得一開始海報的標語打的是: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一直到電影上映約一周前,一個短版預告新加上了一小段標語: 尋找愛的解答。 看完之後可以說,相信這部電影裡找不到所謂愛的解答,儘管如此,在看完之後,竟然更被這個標語打動到了。沒錯,尋找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老狐狸》(Old Fox)由蕭雅全導演,劉冠廷、白潤音、陳慕義主演。
Thumbnail
這隻享負盛名的《老狐狸》在去年11月台灣公映,等了好久好久香港片商也好像沒甚麼動靜,於是今年初去台灣毒遊,趁當地戲院還未落畫就趕快去看 豈料幾個月後就看到香港上映的消息,還是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選片之一……世事果然難料(?)!www (下有劇透) 故事發生在1989年全民皆股的年代,小男孩廖
Thumbnail
當故事中角色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唯一能解釋的只剩下編導的筆鏡時,幕後的現身將會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距離。當作品與觀者的距離越遠,其中發生的情節就會越無關緊要,那麼不要說是共感的投射,就連要把作品用作虛構以提煉出意義都不太可能。也不太有必要了。
電影簡單直接,呈現兩種價值觀讓觀眾思考,而且美感十足,最終也沒有把故事弄得艱澀難懂⋯⋯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本片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男配角、原創電影音樂、造型設計獎,並入圍女配角、美術設計、原創電影歌曲獎,共七項。背景設定在股票從兩千點狂飆至上萬點的1989年,描述一對單親父子家庭;父親廖泰來(劉冠廷 飾)從事餐廳外場服務生,與11歲的兒子廖界(白潤音 飾)過著夢想存錢買房開理髮店的租屋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廖界之於謝老闆已成為集母親、自己、兒子三位於一體的化身。廖界或許可以否認自己是謝老闆、也可以斷絕彼此精神上的父子關係,但是廖界與謝老闆母親在兩個不同時空下同樣受垃圾割傷滴下的血,似乎冥冥之間繫起廖界與謝老闆的母系血緣。 《老狐狸》的背景是台股短時間內大幅漲跌的80年代末,看似是利益掛帥時代
Thumbnail
在拿下金馬影后之前,《小曉》已經開始在臉書上進行宣傳,還記得一開始海報的標語打的是: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一直到電影上映約一周前,一個短版預告新加上了一小段標語: 尋找愛的解答。 看完之後可以說,相信這部電影裡找不到所謂愛的解答,儘管如此,在看完之後,竟然更被這個標語打動到了。沒錯,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