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魚 초록물고기》(1997)
可能我人在台灣心在韓國 ,所以沒有太激動或者太不可思議的感覺。對現場韓文也很適應,導演講話語速非常平穩緩慢。
其實已經沒有在看金馬影展了,近幾年都是隨緣的方式。所以能意外獲得導演場,再忙也是努力到場參與。
青魚是第一場,也是我今年金馬的最後一場。
很喜歡導演提到製片他們不解,為什麼主要角色死亡之後還有15分鐘,以及他偷渡了他想講的東西進去被抓到的感覺XD
的確後來很多韓國獨立電影,也都沿用了類似的文學性質強烈的拍攝手法。
這後面的尾聲是非常韓系的思維,成為了一個代表性的象徵。非常喜歡。
當時馬上聯想到的是 신동일 的 《나의 친구, 그의 아내》 (2008)
也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
雖然現在由於世界韓風更盛,台灣進的韓國電影比以往多,但依然是以大製作線上為主。
而即使韓國電影輸出量變大,但電影業產出的量卻在減少,主因也是因為投資方集中在大型製作上。我們可以從更精緻更砸錢的製片看到這些現象。
這是很可惜的一點。畢竟韓國獨立製作很穩定而且有很多佳作,也有很多很棒的導演,私心希望他們不要因此消逝。
當資源全數集中在寡頭和知名度上,又該如何滋養之後的世界呢?
獨立電影也是女導演可以更加不受到社會限制,去盡情創作的區塊。部分韓國女編劇雖然在韓劇中闖出名堂,但有非常多優秀的女導演們目前依然掙扎於不成為一片導演。
目前觀察或希望能再看到更多她們作品的導演們如下:
구혜선 具惠善
김보라 金寶拉
정주리 鄭朱莉
황수아 黃秀雅
정희재 鄭熙載
李滄東金馬開大師課喊「壓力大」 不樂見倍速看片:那還是電影嗎?
導演提到了視角這點真的非常有感。
有些創作,可以很快抓到視角。但有些創作真的非常難。
要從誰的角度來訴說故事,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想法,而通常主角是最受到觀眾主觀的認同。越想讓大家獲得更深層的思考,就越難用簡單直覺的視角去看故事。
而韓國,在非直覺性視角這點上做得比其他國家都要厲害。
在長時間深度接觸他們之後,對於創作本身,會感到迷惑,但同時也會獲得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