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大師如何塑造我們的刷牙習慣

廣告大師如何塑造我們的刷牙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想像一下,我們每天幾次的刷牙,是如何變成每個人必不可少的習慣?其實這是牙膏的廣告所造成,這一切都要感謝Claude Hopkins,一位廣告界的奇才,他利用對人的深入觀察,成功將刷牙這一行為轉變成全球性的日常習慣。在Charles Duhigg的著作《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的探討了Hopkins的創新思維如何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

Hopkins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已經“瞭解到正確的人類心理,並歸納出兩條基本規律:

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這套機制有效地激發了人們的新習慣。這種策略不僅在當時大放異彩,即使到了今天,無論是遊戲設計師、食品公司、醫院還是全球的銷售人員都在運用這種機制。Duhigg在書中解釋了這種策略如何深入人心,激發起消費者的渴望,從而推動習慣的循環。

Hopkins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強烈的消費慾望,將這種慾望與日常使用牙膏的行為緊密聯繫起來。透過深入研究牙科教科書,他發現了牙菌斑這一概念,並巧妙地將其命名為「垢膜」,從而將牙膏行銷為美白牙齒、對抗垢膜的利器。

儘管垢膜是一直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現象,但Hopkins卻將其轉變為強大的行銷工具。他通過巧妙的廣告策略,讓大家相信,只有Pepsodent牙膏能夠有效去除令人厭惡的垢膜,帶來一口潔白的牙齒。比如其中的一則廣告:「只要用舌頭舔舔你的牙齒,你就會感覺到一層垢膜。它令你的牙齒看起來顏色不佳並引起蛀牙。」另一則則是用微笑作為賣點:「注意到了嗎?周圍那麼多人擁有漂亮的牙齒。千百萬人正在使用牙齒清潔的新方法。哪個女性願意她的牙齒上有暗沉的垢膜呢?『Pepsodent牙膏』能趕走垢膜!」

這些廣告的亮點就在於它們宣傳了一種暗示:垢膜。廣告提示人們用舌頭去舔牙齒,就會誘導受眾做出用舌頭舔牙齒的舉動。而當受眾這麼做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就會感覺到牙齒上的垢膜。Hopkins找到了一種簡單,長久以來一直存在又容易激發的暗示,因此一則廣告就成功地讓人們自動配合。

其實牙膏對清除垢膜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於當時一位牙科研究權威稱,所有的牙膏,都是無用的。我自己也詢問過牙醫師,真正有用的是刷牙這個行為,而非牙膏。但Hopkins的這一行銷活動不僅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口腔衛生的看法,更將刷牙這個動作轉變為全球性的日常習慣。透過Duhigg的描述,我們見證了Hopkins如何成功改變了人類刷牙的行為模式,也深入了解了習慣形成背後的原理,以及我們如何可以利用這些原理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更引人注目的是,Pepsodent出現之前,只有7%的美國人定期使用牙膏。經過Hopkins的廣告運動後,這一數字在十年內驚人地攀升到了65%。到了二戰期間,由於新兵普遍養成了良好的刷牙習慣,軍隊再也不必擔心士兵的口腔健康問題。

從Hopkins成功改變全球刷牙習慣的案例中,我們學到了習慣的強大力量,以及如何利用這種力量來創造正向的改變。這裡面的關鍵在於,他將牙齒表面「垢膜」創造稱為一種暗示,並用廣告提醒大家去注意到垢膜的存在,另外則用去除「垢膜」之後的漂亮微笑作為賣點。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都有其暗示存在,只有去留意這些暗示,就有機會去終止一項壞習慣或養成一項好習慣。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中,提到了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和洛杉磯加州大學於2014年共同進行實驗令我印象深刻,而且與我們平時的認知不同,這個實驗揭示了「不流暢」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項實驗的研究目的在比較手寫筆記和電腦打字筆記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實驗分兩組進行: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介紹了「工程設計流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決策法,這是一套要求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以下幾個步驟:明確界定問題、蒐集資料、提出解決方案、討論選擇並透過持續的實驗找到最好答案。其實這個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
要將工作做好,除了目標、效率、團隊合作等因素之外,創意也是重要的一環,但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麼有些人總可以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想法,但我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創意呢?創意有辦法培養嗎?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首先從學術界找出蛛絲馬跡,學長所發表的論文,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中,提到了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和洛杉磯加州大學於2014年共同進行實驗令我印象深刻,而且與我們平時的認知不同,這個實驗揭示了「不流暢」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項實驗的研究目的在比較手寫筆記和電腦打字筆記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實驗分兩組進行: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介紹了「工程設計流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決策法,這是一套要求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以下幾個步驟:明確界定問題、蒐集資料、提出解決方案、討論選擇並透過持續的實驗找到最好答案。其實這個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
要將工作做好,除了目標、效率、團隊合作等因素之外,創意也是重要的一環,但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麼有些人總可以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想法,但我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創意呢?創意有辦法培養嗎?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首先從學術界找出蛛絲馬跡,學長所發表的論文,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