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過程中的不流暢效應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中,提到了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和洛杉磯加州大學於2014年共同進行實驗令我印象深刻,而且與我們平時的認知不同,這個實驗揭示了「不流暢」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項實驗的研究目的在比較手寫筆記和電腦打字筆記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實驗分兩組進行:一組學生使用傳統的手寫方式記筆記,另一組則用電腦打字紀錄筆記。初步看來,打字似乎更為有效率,因為能夠記錄下更多的訊息,且不需像手寫那樣耗費大量體力,同時筆記量是手寫組的兩倍左右。也就是說說,寫字比打字不流暢,要花較多力氣,比較難逐字記錄下老師所說的話。然而,當比較這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時,結果令人意外:手寫筆記的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遠遠超過了使用電腦打字的學生。不過研究人員懷疑,是否是手寫組的學生,回家後有積極的複習,而電腦打字組沒有?因此他們又進行了另一個實驗。

在新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一堂課結束後立即收走了所有筆記,讓學生無法復習,然後在一周後進行了考試。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手寫筆記的學生仍然取得了更高的分數。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使是在資訊處理過程中感到不順暢、更費力的情況下,學生們也能夠更深刻地吸收和記住學習的內容。

這項實驗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學習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告訴我們,在面對新訊息或學習新技能時,選擇一條看似更費力但能促使我們深度處理的途徑可能是更為明智的選擇,這就是「不流暢」所產生的效果。這不僅適用於傳統的學習場景,如課堂學習或自我提升,也適用於工作場合,比如說工作報告或學習新的技能。

Duhigg舉出幾個例子:我們如果想減重的話,自己花點力氣將每天的體重紀錄在方格紙上面,比直接透過體重計連線到手機上傳到app還更有效果,因為自己寫下來,會更有印象,光是這個動作,就可能讓我們在吃午餐的時候比較可能選沙拉,不會選漢堡。當我們讀到一本有很多新觀念的書籍,如果強迫自己寫下筆記,並且為身邊的人解釋書中概念,我們就更可能在生活中實際運用那些點子。碰到新資訊(如新的軟體)的時候,可以強迫自己運用那個新資訊來做點實驗,或是向朋友介紹。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自然會在大腦中建立起心智文件夾,那正是學習最重要的步驟,而這也是費曼學習法(The Feynman Technique)的精髓,透過教導或說明等輸出方式來學習。

透過Duhigg的著作和提到的這項實驗,我們學到在學習過程中故意增加「不流暢性」,反而能夠顯著提升學習成效。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學習過程的理解,也讓我們知道,這些讓我們過於方便的工具,有時往往是造成我們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


8會員
1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