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資訊盲:如何在資訊爆炸時代做出更好的決策

2024/03/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依舊亂花錢,依舊不忌口。更驚人的是我們反而產生「資訊盲」:一種當面對過量資訊時,反而無法有效吸收或利用這些資訊的現象。這種現象,就像是「雪盲」:在白雪皚皚的山丘中無法辨認出一棵樹一樣,因此當資訊量過大時,我們的腦海裡就無法辨識和吸收任何資訊。

根據University of St. Gallen的Martin Eppler教授的研究,這個現象在很多情境下都有所發現。當人們接受到更多相關資訊時,決策品質通常會提高;然而,一旦資訊量超過大腦的處理臨界點,人們就會開始忽略選擇,做出糟糕的決策,或者完全停止與資訊互動。

Duhigg引用了另一位研究者Eric Johnson來進一步解釋我們大腦是如何處理這些資訊的:人類其實相當擅長吸收資訊,不過前提是我們要能把大塊資訊拆解成小塊資訊,這種過程被稱為「篩選」(winnowing)或「搭鷹架」(scaffolding)。因此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渴望將事物簡化成少數幾個選項,當面對大量資訊時,我們會自動將這些資訊分類存儲於心智的大、中、小文件夾中。對於某一領域的專家而言,他們的「文件夾」系統更為龐大且組織化,使他們能夠迅速從海量資訊中篩選出關鍵點並做出決策。書上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我們在餐廳拿到酒單時,隨然看起來很複雜,但大腦會先動用我們已知的酒類知識,做出二擇一的選擇(如我要喝白酒還是紅酒?決定喝白酒!),接著又繼續細分成小項目(喝貴的還是便宜的?決定便宜的!),直到最終的大對決(要喝6美元的Chardonnay,還是7美元的Sauvignon Blanc?),最後做出喝Chardonnay的決定。這些大腦的自動分類選擇流程發生在一瞬間,我們幾乎渾感覺不到。相反,如果從沒有點過酒的新手可能會在過多資訊海洋中迷失方向,無法有效地處理過多的選項,有可能就直接點了餐廳推薦的招牌酒。

在克服「資訊盲」的策略上,Duhigg提倡「製造不流暢」的方法——通過增加理解資訊的難度,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他舉例說,不要僅僅選擇餐廳的招牌酒,而是應該問自己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我是想喝白酒還是紅酒?我偏好哪種風味的酒?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從眾多選擇中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選項。

Adam Alter,一位在New York University研究「不流暢現象」的教授,進行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當使用比較難以辨認的字體印出指示,內容不容易讀懂的時候,人們會比較專心。Alter教授發現,當資訊呈現的方式讓人難以理解時,人們會更加專注,從而提高了資訊處理的深度。這意味著,透過故意製造閱讀或理解上的「障礙」,我們可以更好地消化和利用這些資訊,從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因此,Duhigg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中所描述的,不僅是對當前資訊過載現象的一次深刻剖析,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和處理資訊的方法。通過「篩選」和「製造不流暢」,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決策品質,從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更有效地應用手邊的資訊。


8會員
18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