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成功的反思》談成功即是在有文化、有尊嚴的共善社會下以最好的方式活著

raw-image



  「追根究柢,撿垃圾的人和醫生一樣重要,因為如果他不工作,疾病就會蔓延,所有工作都有其尊嚴。」─馬丁·路德·金恩


  何謂成功?或者如何成功?一般對成功的認識不外乎,認為「成功是99分的努力加上1分的運氣。」或者「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要努力。」似乎只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不成功不過是尚未盡力、努力不夠、勤尚未能補拙。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成功的反思》副標題為:「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作者哈佛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1953-)正是要我們學習如何打破傳統對成功的迷思,即「才德至上」的迷思;在自由主義的社會下,認為念什麼大學、做什麼工作、收入多寡等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並鄙視、羞辱那些不努力、不成功的失敗者。成功似乎代表擁有高人一等的才能、德性與收入,甚至是代表正義或站在歷史正確道路上。然而,這樣的成功觀滿足的不過是少數「菁英」(白領階層),並未真正增進公共、公眾的利益,形成共善(個體偏好與利益的集合)的社會,甚至造成勞動階層(藍領階層)經濟與文化地位的日漸滑落。本書正是要透過重新思考何謂大學的角色、工作的尊嚴、及成功的意義,以打破、解決傳統「才德至上」成功觀背後的不正義問題。


  首先,何謂「才德至上」論的起源?「才德至上」論源自於資本主義精神背後的新教倫理,即認為「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的道德觀;透過辛勤工作、少消費、重紀律與禁慾,以累積大量個人財富。如此,導致獎善懲惡的道德觀,認為有德者將得到豐厚的報償,邪惡者終將失足,並導致勝者越驕傲自大,敗者越受辱不滿。然而,在自由主義下如何實現正義?我們無法決定我們生在或貧或富的家庭,或決定何種才能為「才能」的社會,甚至就連「努力」也仰賴家庭幸福及其他社會條件。如書中例舉NBA綽號「詹皇」的詹姆斯(LBJ),詹皇若非生於現在而是生於中世紀,除了籃球的才能不可能獲得發揮外,甚至難以獲得黑人的公民身分。既然「才德至上」無法避免正義、公平性的問題,為何還會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桑德爾認為原因在於一來「才德至上」強調個人責任,免除了政府和企業的風險與責任,二來「才德至上」比較勵志。


  接著,我們都知道人不一定要上大學,人的價值、能力、尊嚴並不取決於學歷。然而,我們身邊一定會有這種人,即早已出社會多年,卻還在說嘴當年念什麼高中、什麼大學,很像不知道他「以前」的學歷就沒有辦法認識「現在」的他一樣。在2021年大學錄取率97.98%的今天,人人都有大學可念。為何大學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何人人都一定要上大學?甚至不管有錢或沒錢,念大學還要想辦法擠進錄取率最低的「一流」大學?因為在「才德至上」的成功觀下,好的學歷就代表成功、代表成功的第一步。導致美國雖然擁有4年制大專學歷者只佔總人口的1/3左右,但是其中最頂尖的常春藤盟校卻有2/3以上的學生來自全美收入前20%的家庭。美國甚至提供了一種「捐款」入學的方式,讓有錢人的子女也能讀名校,背後正是為了買下「才德」的光環(3分天注定,7分靠打拼,另外90分靠爸媽)。


  於是,不管在台灣或美國,治國者越來越講求學歷,論文是真的假的或是不是自己寫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歷背後隱含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才能與德性。結果便是,現在政府所組成的「博士內閣」、「專業技術官僚」越來越講求專業、數字化、科學理性(工具理性),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才能解決社會及政治問題,而決策中越來越缺少出現勞動階層等被視為失敗者、未成功者的聲音且揚棄了政治說服。然而,歷史證明高學歷和實踐智慧幾乎沒有關聯,聰明永遠涉及務實自利的考量,而與道德無關。治國需要的能力是實踐智慧與公民德性,以掌握並達成追求共善社會的目標。問題在於,多數的大學並沒有培養這些能力,或者說這些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素養」,不是透過學校就學得到的,而是透過在社會各行各業的工作中學習成為公民。智慧與知識是遍布於各個階級與職業的,才德篩選破壞的正是這種平等。唯有當社會各個角色都成為互助、休戚與共的公民,才有達成共善社會的可能。


  再者,持續推動「才德至上」成功觀的主因更在於,將人的經濟報償道德化;即將個人所得與財富關聯到個人的才能與德性。CEO賺很多錢真的是因為其對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比所有基層員工還多嗎?那不過是用經濟貢獻衡量工作,而非用尊嚴、社會利益衡量,難道相比CEO,台東菜販、慈善家陳樹菊對社會會比較沒貢獻?如前述金恩所說,撿垃圾的人與醫生同樣重要。然而,何謂工作?何種工作值得認可與尊敬?工作不是只有賺錢,貢獻也並非都可量化(如成就感),工作的價格(薪水)並不等於價值。價格不過是反映消費者的需求,而需求取決於消費大眾的品味與購買力,以及是否存在替代商品。


  一個人最重要的經濟角色不是消費者,而是生產者,是身為生產者的生產力、創造性。「才德至上」下的市場機制,導致表面上經濟持續成長,中下階層卻無感,只感覺貧富越來越不均,引發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等民粹浪潮對菁英的反撲。如書中批評金融業,認為其就算表現再好,本身也沒有生產力。金融行為其實是對實體經濟尋租(不正當獲益),而非創造經濟價值。工作的價值在於透過工作實踐有尊嚴、促進共善社會、並成為有素養的公民。如黑格爾和涂爾幹的主張,認為工作是一種建立社會連結的活動、一個給予認可的場域,一種褒揚我們善盡對共善做出貢獻的義務的方式。即不論是否出人頭地都能過「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有文化、有尊嚴的社會。


  最後,如何放下「才德至上」的成見?桑德爾提出以抽籤作為名校入學的方式之一,並認同羅爾斯提出的「『正義』優先於『才德』,『對』優先於『好』。」的概念。政府應該帶頭實現正義(公平的體制),如透過徵稅的手段,表態社會共善的價值,告訴所有人什麼才是有益共善的貢獻。以此方式,下一篇將以筆者的工作為例,思考如何從公部門實踐共善社會?

2022/1/1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