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從《神聖與世俗》談文資的存在模式(中)

摩爾多瓦郵票上的伊利亞德

摩爾多瓦郵票上的伊利亞德



(三)神聖的自然


  人由自然生成,自然由宇宙生成,宇宙由神生成,故人亦由神生成。對宗教徒而言,世界總是呈現超自然意義、顯示神聖的模態。然而,神的神聖性如何通過宇宙(世界)的結構展示出來?甚至被人所理解、模仿?伊利亞德分別以「天」、「水」、「地」說明自然背後的宇宙象徵結構。


  如何理解宇宙?伊利亞德認為,「宇宙是一個有機體,它是真實的、有生命的和神聖的,它同時又呈現出生命存在的模式和神聖性的模式。在宇宙中,神(Ontophany)和顯聖物達到了統一。」「超自然性與自然性是恆久地聯繫在一起的,自然也總是表現出某種超越自己的東西。」宇宙具有自然性生命存在的模式和超自然性(超驗性)神聖性的存在模式,神透過顯聖物顯現。而人亦有自然性生命的存在和超自然性(超驗性)神聖性的存在;正是透過超越邏輯、理性的超驗性,人才得以理解神聖性。


  「天」的宇宙象徵結構:天具有的超驗性,是高遠的、無限的、永恆的和強有力的、絕對的存在;人所無法達到的存在向度,屬於超人、神的存在。上天之神即是創造宇宙、天的至上神(造物主、上帝),並以自然現象的特定結構顯聖,如:閃電、暴雨、流星。然而,我們現在卻很少祭拜天,而由其他神取代,如:拜驅邪辟惡的關公、拜金榜題名的文昌帝君、拜平安健康的媽祖、拜求子的註生娘娘。伊利亞德認為,「諸神都會回天空,僅留下了他的兒子或者一個次造物主在地球上來完成或者完善對這個世界的創造活動。漸漸地他所留下的位置被其他神格,如神話祖先、母神、生物女神等佔據。」世界創造後,至上神逐漸退位,取而代之的是與人的生命相關的神。然而,至上神並未真的消失,天的象徵意義仍然滋潤和支撐著許多宗教儀式,如:爬天梯、升天儀式,只是重要性不在。伊利亞德指出在兩種情況下,人會尋求至上神回歸:1. 極端危機、2. 集體的存在正處於生死攸關之際;即當其他神都束手無策時,人們才會回頭尋求創造世界秩序、超越生命的至上神的顯聖。


  「水」的宇宙象徵結構:伊利亞德認為,「從水中的復現重復了對宇宙生成行為形式上的表徵。浸沒於水相當於形狀的一種瓦解。這就是水既象徵著死亡又象徵著再生的原因。」「水中的浸禮都不是一個最終的滅亡,而是一個暫時重新進入不確定的狀況。」「水的神聖性和宇宙水生論及其啟示的結構:通過水的象徵意義就能夠完全地顯現出來,這是唯一的一種系統能夠把所有無限顯聖物的特殊啟示結合在一起。」水沒有特定的形式,在有形事物創造之前即已存在,是一種原初形式、混沌、一切潛在的總和。水的浸禮,是對於原初形式的回歸,亦能洗去、淨化罪惡,故具有死亡與再生的象徵。


  「地」的宇宙象徵結構:土地代表生殖力,土地能讓植物開花結果、讓人再次重生,如:土葬,並清除原罪或治癒疾病。伊利亞德認為,「這是一種對出生地的宗教體驗,這種感情的內涵表達了他是屬於一個地方。正是這種具有宇宙性結構的感情遠遠地超越了與其家庭和祖先的血緣關係的一致性。」「入會式也包含一個儀式上的死亡和復生,...他又被重新出生了一次,這一次他是直接地由宇宙母親生出的。」相較於與其家庭和祖先的血緣關係的情感,與土地的情感是更普遍的;我們不一定有同樣的祖先,卻都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宗教的入會式即是一種死亡和復生;離開母親生出的我,由地母(宇宙母親)再次生出我(精神的、文化的、宗教的)。


  然而,何謂宇宙神聖性象徵意義的結構?伊利亞德認為,「歷史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古代象徵意義的結構,雖然歷史不斷增加新的意義,但是他們並不能毀滅象徵的結構。」「由信仰而得出的啟示並不能毀滅前基督教的象徵意義。它只不過是對其增加了一個新的價值而已。」「雖然歷史不斷地增加新的意義,但是他們並不能毀滅象徵的結構。」對宗教徒而言,神聖性是對存在的一種最完整的表徵。宇宙神聖性象徵意義的結構即是宇宙神聖性的啟示,是對原初過去(原初空間、時間)的啟示,故宇宙神聖性象徵意義的結構是普遍的、完整的、永恆不變的、最有價值的,不因歷史增加新的意義、新的啟示而改變,但可能受到不同的實現(如:耶穌的道成肉身),增加新的價值與詮釋。


  不只「天」、「水」、「地」,自然的規律;樹、月亮和太陽,亦具有宇宙象徵結構,向人們顯示復活。伊利亞德認為,「對宗教徒而言,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死亡只不過是人類存在的另外一種模式。」生死不過是預存在與存在循環,此種生生不息、靈魂不滅的概念,即宗教徒將宇宙設想為一棵巨樹的原因。樹之於非宗教徒,僅有枯(死)榮(生)或美醜的差別。然而,對於宗教徒而言,樹不只有生死美醜,還蘊含再生、不朽等其他意義。有限的人,能透過宇宙象徵結構表徵、揭露宇宙的神秘性、暗語,揭示宇宙生命和創世的奧秘,讓人聖化為神。


  另通過月亮的象徵意義,即月亮的陰晴圓缺,將差異、對立的事實得以統一。而通過太陽的象徵,即太陽始終如一的不可改變性,讓事物的本質得以展現。永恆的太陽作為顯聖物,反映出意志自由和力量的宗教價值,也反映出無上權力和智能的宗教價值,如同至上神。同樣的,隨著至上神退位,由與生命關聯的神取代之;太陽的象徵也由情感轉向理性,使得宇宙的宗教內容空化。然而,人類有可能完全脫離宇宙的結構嗎?而不再聖化的人類,其存在狀態為何?


(四)神聖的存在


  伊利亞德區分兩種存在模式,即神聖與世俗的存在模式。此兩種存在模式的關係為,原始社會的神聖存在是原初的,現代社會的世俗存在則是由原始社會的神聖存在所衍伸、發展而來的;現代社會仍然保有對神聖的記憶。故此兩種存在模式並非二元對立,而是統一的辯證關係,如同經驗與超驗、有限與無限的關係。


  對於宗教徒而言,「人類所要做的僅僅是去解讀在其眾多的存在模式中宇宙所蘊含的內容。」「宗教徒想要成為別的人,而不是作為他在一個自然的水平自我發現的人,並且努力追求達到人類的宗教理想。」「當人類被生出時,他並不是完整的,他必須被第二次出生,這種精神是精神性的...完整的人。」宗教徒重視超驗性、神聖性,追求一種活在聖化的人生;一生所追求的,就是盡可能的回到原初的時間(世界的開端)與空間(世界的中心),回到最完整、永恆、真實的世界,而遠離混沌的世界。


  相反的,非宗教徒是由宗教徒蛻變而來,他不能毀滅自己的歷史,即不能徹底清除他信仰宗教祖先的行為。對於非宗教徒而言,「宇宙已經成為難以捉摸、死氣沉沉、不能說話的東西,它不再傳達任何思想。」「人類創造自我,在對自己和世界的去聖化過程中,他只有相應地使自己更完善,神聖是他自由之路的主要障礙。」非宗教徒將最完整、永恆、真實的世界從神聖轉向理性,透過個人的理性,即可完善、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需透過宇宙結構。然而,伊利亞德認為,這是一種「不幸的存在」;因為非宗教徒並未完全脫離宗教性(沒有純粹理性的人),卻不再承擔宇宙的責任,如:參與合作宇宙的創造、自身世界的創造、確保動植物的生命。宗教的世俗化讓宗教融入生活之中,並時刻準備著以某種形式在其存在的最深處被再一次地現實化。


  世俗的存在,並非完全斷絕神聖的存在,而是繼承宗教的遺產,擁有宗教徒行為的痕跡:現代社會仍存在著某些迷信或禁忌,如:主機擺綠色乖乖。或依然會在人生重要階段舉行儀式,如:成年禮、婚禮、喪禮;或過聖誕節、新年、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並仍依循著儀式進行,如:最近的中元普渡拜拜;或慶祝人生的特殊、神聖時刻,如:喬遷之喜、生日、金榜題名時。除了節日或重要時刻,生活中的影視和書籍,亦充斥著神話英雄、天堂地獄等神聖形象與情境;或藉由各種休閒娛樂,如:登山、閱讀、騎單車、玩電玩、追劇,脫離世俗時間的律動,回到原初時間般的讓自己歸零、再生,獲得持續在世俗社會中奮鬥的動力;或軍人新兵訓練的磨練,如同宗教的入會式,讓人在磨難中重生;或心理諮商時對無意識的探詢,如同蘇格拉底自詡為助產士,幫助人們產生出自我意識、直面自我,分娩出新的自己。


  除了非宗教徒「不幸的存在」外,現代社會信仰宗教的宗教徒並非就是幸的存在,因為很多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宗教性不再上升至本體論層次、不再反映宇宙結構。象徵意義喚醒個體的體驗,卻未有向世界(宇宙)開放的普遍性、必然性、永恆性、真實性。唯有回到至上神創造的宇宙神話之結構,才具有典範作用,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永恆性、真實性。伊利亞德提醒我們,人有神聖與世俗的兩種存在模式,而人應該選擇、活出神聖的存在模式;因為神聖性是存在的典範,並且已被無數次的驗證其有效性,藉此擺脫「不幸的存在」。

2023/8/2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