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是人,先是世界公民,然後才是國家公民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康德在《論永久和平》中早已指出,和平只能是「永久的」;真正的和平並非無兩軍對峙的和平「狀態」,而是無軍、無戰爭可能,奠基於道德、理性的永久和平。
《論永久和平》中提出永久和平的三個關鍵在於,廢除軍事活動(包含不結成軍事同盟)、不干涉他國內政、及國家間相互信任與平等。
目前的國際現實是,大國間難以互信,相互敵對,如:派遣間諜、干涉他國內政。軍事費用不對增加,將「和平」奠基於非永久的軍事恐怖平衡,而非永久和平。並將國家視為可繼承、交換、買賣或贈送的物,如:日前川普揚言不排除以武力取得格陵蘭。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假使一件事有益自己的國家,卻損害另一個國家的利益,吾人將不會對自己的君王建議,因為作為法國人之先,吾人首先是人,或者說因為吾人必然是人,卻偶然是為法國人。」
我們先是人,先是世界公民,然後才是國家公民。作為世界公民,每個人都有在異國不被當成敵人,安居生活、生存的權利。而各國家與各人民之間平等互信交流的前提,便是廢除軍事活動、不干涉他國內政、及國家間相互信任與平等,簡言之,永久和平奠基於和平的「關係」上。
在全球動盪、相互敵對、不斷接近「末日」的今天,人類忙著在群體間找敵人,在意識形態中爭吵,而不顧眼前正在上演的危機,如:戰爭、氣候變遷、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及太空科技的發展等。是時候停下腳步反思和平的價值與內涵;和平(關係)不該只是意識形態的空洞口號,而應該是普世價值,作為人類存在與文明發展的基礎。唯有建立在互信互重關係之上的永久和平,才能真正帶來永續的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