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人生意義

期中測驗潰不成軍,有感而發,因而作文一篇。 


測驗究竟要如何潰敗,才能讓小弟達「思考人生」的境界,大家可以自行想像。總之就是不堪入目,難受至極,甚至要暫時抽離學業,歇息一會。百無聊賴之間,當然就是寫文的好時機。


依稀記得之前聽過一句話,大意如下:「入大學,最重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有些人要活在當下,全情擁抱『大學五件事』;有些人追求學問,努力學習;另外有拍拖的,有擴展人脈的,有旅遊的,這些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你知道自己是哪一類人。」


對的,我不清楚自己是哪類人。大學生活嗎?我沒有夜夜笙歌的能耐。努力學習嗎?成績卻不濟至極。

 

大學有四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就算是虛度光陰,都要找個方法虛度下去。未入大學之前,我們常聽師叔長輩一句話:「只要捱過文憑試,考入大學,那就可以了。」至於文憑試以後如何,幾乎無人理會,總之「只要捱過文憑試」就好。

 

誠然,大學的壓力遠比文憑試小,一面倒地押注於文憑試很正常。可是,大學畢竟是人生的新階段,也應當有個目標。小學的目標就是要升中學,中學的目標就是要升大學,那麼大學呢?

 

香港的理想人生階梯,大概就是——報讀好的小學,然後升讀好的中學,考好文憑試,然後升讀好的大學,畢業,然後找到好的工作,衣食無憂。如此一來,我們做的所有東西,都是為了「衣食無憂」這個終點。

 

那麼,「衣食無憂」就是我們的人生目標。之前有個社會學家前赴非洲國家馬拉維,鼓勵當地女孩設下目標,藉以奮發圖強,重塑自己的定位。可見人生目標這回事,實在可以激勵人們拼搏。地點換成香港,目標也變成「衣食無憂」。

 

「衣食無憂」之中,「衣食」是物質上的滿足,用以生存;「無憂」是情緒上的愉悅,但用以形容「衣食」,可見物質需求就是整個階梯的終結,思路簡單粗暴。當中中小學的十二年如何,大學的四年如何,有幸抵達終點之後又如何,全部未有言及。

 

如果單以如此理論生存,未免太容易迷失了。人人都希望活得好,但只是物質上好,又真的算是活得好嗎?到頭來,恐怕他們是用鈔票來抹眼淚。亞里士多德說,人生的終極意義在追尋愉悅(eudaimonia);邊沁也認為只要行為令各方高興,就是正確,可見情感也在「活得好」的管轄範圍內。

 

根據此論,人生只要高興,就是活得好。不論貧富貴賤,只要樂道就可,最重要喜歡自己做的事。然而實際一點想:如果物質條件太差,恐怕不多人能「安貧樂道」,這也是人們——包括我——的考量。

 

既然如此,我應該找的工作應當足以果腹,並且能吸引我。問題來了:有什麼能吸引我呢?有什麼是我喜歡的呢?我喜歡的,又是否能果腹?能果腹的,又是否我喜歡的呢?

 

一個人生目標,就足以左右我們的人生路線,也決定我們在人生路上的角色。的確,小弟僅是大學生一名,如今討論人生意義,無疑有點倉促。然而,我們的人生階梯,本來就是迫我們訂下不切實際的目標,許個幼稚可笑的願望,如此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定位。可是,如今我連燈塔也失去了,還如何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呢?

 

既然我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就不會弄清自己要如何度過大學四年,更不會明白自己應該如何看待大學四年,也不能欽定自己在大學四年裡要做的事——

 

唯一可幸的是,即使成績不濟,今個學期的課程對我總算有點啟發,哲學和社會學的課程都不錯。但願獲取知識的愉悅,也能兌現在功利的成績上。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