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5|閱讀時間 ‧ 約 39 分鐘

細聊劇|細節統整──《古相思曲》

之前提過《古相思曲》是一部製作相當縝密的作品,不管從哪條時間線看,所有劇情和台詞都是互相連貫的。不過其實不只劇情,它的鏡頭、命名及道具造型也都具有非常多巧思!處處都能看到製作團隊用心的痕跡。

所以今天就想來整理這些小細節給大家!可能裡面有些是我個人的感受,不見得完全正確,若你有不同的見解,都很歡迎和我分享喔!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劇情面

▸ 「鳶」的涵義

沈不言見到小陸鳶時說的那句「鳶的本意,是鷹」可謂精準詮釋了陸鳶的一生,而這個「鳶」字,劇中之前就有一些還滿有意思的著墨。

通常大部分人看到「鳶」這個字時,都會和兒時的陸鳶一樣聯想到「紙鳶」(也就是風箏)這個詞,包括李擁也是這樣。

當初陸鳶和陸時都曾受過李擁的提拔,尤其陸鳶的才智跟聰敏,更讓李擁一直對她青睞有加又有所忌憚。他雖數次得到過她的幫助,卻又隱隱害怕她若脫離掌控,便會反過來傷了他自己。

所以為了穩穩牽制住她,他與北烈合作剷除了陸時這面後盾,只為了讓陸鳶羽翼盡失、僅能依附自己。光從這點就能看出李擁對陸鳶是存有一些身為上位者的控制欲的,會想控制她的人生為自己所用。

反觀沈不言雖然最一開始對陸鳶的印象不怎麼好,可他連在最一開始的新書發表會上,都是用「鳶飛戾天」而不是「紙鳶」去解釋「鳶」這個字。

我覺得這個台詞上的小細節,很巧妙暗示了沈不言和李擁的差異。

沈不言自始至終都會尊重陸鳶自己的選擇,包括她說要入宮時,就算他再不甘心,也依然會尊重她的決定把馬車掉頭,甚至甘願陪她一起囚於深宮之中。

而這大概也是沈不言這個角色最有魅力的地方吧!他雖然身為現代人,會習慣性想去改變曾經的悲劇、希望每個人得到相應的結局,但他並不會因此否定陸鳶堅持的方向,反倒能在一切真相水落石出之後,坦然鼓勵小時候的她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要受外界影響地振翅高飛。


▸ 「晚安」

沈不言穿越到景平三十年時,由於玉珮已經完全合攏(代表是最後一次見到陸鳶),再加上他前一次穿越又是在非常突然的情況下結束,連個告別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他面對十八歲的陸鳶時便顯得相當謹慎。

不管是一開始怕辜負她而選擇離開,或後來每天都會說一句「再見」和「晚安」,這些地方都能看出沈不言這次是很不希望再像上次那樣突然離開她的

不過這句別具意義的「晚安」,早在沈不言穿越到元啟五年時就有事先埋下伏筆。

琉璃谷戰役的前一天,沈不言擔心自己上戰場後便會代替陸時死在谷中,於是特意叫住準備離開的陸鳶,並對她道了聲「晚安」。

這句晚安除了起到前後呼應的效果,暗示沈不言這時已逐漸對陸鳶傾心以外;當時陸鳶並沒有對這句現代用語感到疑惑的反應,也能證明她早就認識沈不言,此時只是刻意假裝不認識而已。

老實說我覺得這一幕擺到倒數第二集才完全揭露滿可惜的,不然感覺可以變成一個小伏筆,讓一開始就有發現陸鳶反應不對勁的觀眾有猜到真相的驚喜感。


▸ 「如果不是它,我也不會遇見妳」

沈不言在和陸鳶訣別前,將那塊已然完整的玉珮送給了陸鳶,並對她說:「如果不是它,我也不會遇見妳」。

這段話有趣的地方是,雖然兩人表面理解的意思相同,話裡指向的記憶卻不同。陸鳶認為沈不言說的是他當初倒在海邊,玉珮被她撿到的過去;然而沈不言想的卻是元啟三十五年,那塊玉珮跟她一起墜樓的未來。

這也是《古相思曲》的台詞最值得深究的地方!因為陸鳶跟沈不言的經歷是反過來的,所以可能同一句話在同個時間對兩人有不同的意義。像元啟五年陸鳶故意對沈不言陌生相待,對她自己來說只是想斬斷這段沒有結局的因緣,但卻意外讓此時剛剛開始穿越的沈不言沒注意到逆向時空的問題,以為自己只是單純穿越回十年之前。

這些第一次看合理,重播時才發現別具意義的巧思,也是 N 刷時可以試著體會看看的樂趣之一。


▸ 千千萬萬個陸時

陸時的死應該算《古相思曲》裡數一數二虐心的名場面,它不只催化了陸鳶對李擁的仇恨,也讓一直覬覦大晟的北烈找到機會派追風營趁虛而入。

雖然這個難關後來是靠楊沖戴上虎豹面偽裝成陸時才得以化解,但從火烽堡之後仍沒有因陸時之死失守的情況來看,可以知道陸時並不全是阻擋北烈入侵的唯一關鍵。

大晟虎豹營是陸時按著元啟皇帝的詔令,細心培養出的精兵,這營中的每位將士,都繼承了陸時的忠肝義膽和驍勇善戰,所以就算陸時死了,這虎豹營中的千千萬萬個陸時,也仍是大晟最強力的後盾。

那面傳承給楊沖的假面,就像陸時將他的信念傳承給了虎豹營的一眾將士,即便身死,守護家國的精神卻會永遠流傳下去。

「一個陸時倒下,虎豹營還會有千千萬萬個陸時。他們不是陸時,可他們也都是陸時。」
──節錄自微博|全伊倫 uot

▸ 掛牌許願

「掛牌許願」​應該算劇中滿特別的一個伏筆。沈不言和陸鳶最後能再次見到彼此,便是由於他們都對古樹許了「再見彼此一面」的心願,古樹才會在暮年之時實現他們的願望。

不過「掛牌許願」對他們二人而言,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沈不言受成長環境影響,對這類信仰本就沒什麼興趣,因此他第一次見到擺攤奶奶時並沒有許下願望;而元啟元年的那次許願,比起他的願望本身,他其實更看重陸鳶當時許了什麼願,如此一來他才能想辦法對症下藥、阻止她入宮。

至於那時的陸鳶由於大晟北伐在即,也沒有許下心願。對這時的她來說,比起自己的願望,她還是更看重大晟百姓的和平。

未寫下心願的陸鳶(元啟元年)

也就是說,沈不言和陸鳶起初都沒有特別想去實現的願望,因為那時他們都有更加看重的事。是直到玉珮帶來的四次穿越結束,他們已經完成使命,並認知到再也無法見到彼此後,這份強烈的思念才催使他們對古樹誠心許願。

「心誠則靈」就是掛牌許願能否實現的關鍵。當他們如今是真心誠意地希望再見彼此一面,無論多久、不計因由,上天才可能實現所求讓奇蹟發生。


▸ 向著妳方向

若說陸鳶最亮眼的特質在於甘願為大晟付出一生的大愛,那沈不言這個角色最吸引人的,想必就是他始終向著陸鳶的深情了!她想守住火烽堡,他就為她出謀劃策;她想入宮牽制李擁,他就陪她一起囚於深宮;她無力反抗那些欺凌她的人,他就教她如何掙脫枷鎖。

他熟悉歷史、擅長辯論,所以數次挺身論辯替她排憂解難;

他不擅武藝、不喜烹飪,卻甘願為她拿起武器對付李擁、為她親自下廚做烤魚吃。

第八集片頭《南晟遺事》截圖,可以看出沈不言並不擅長烹飪

他雖然不屬於那個時代,卻拼盡全力希望陸鳶能夠達成理想、得到幸福。

我看到很多人認為沈不言的情感沒有陸鳶那麼強烈,但他其實只是少了「用一輩子在等一個人」的描寫而已,他投注的情、付出的努力完全沒有比陸鳶少,甚至可以說他已經在這段注定無果的命運裡,把自己能做的全都為她做過一次了。


▸ 聽懂它的聲音

《古相思曲》中音樂也是非常關鍵的元素。由於沈不言和陸鳶都精通音律,兩人劇裡便有許多彈奏箜篌或吹奏笛子的橋段,而就如同沈不言在景平三十年回應陸鳶的那句「我聽懂了」,劇中每每出現這些橋段時,他們總會聽懂彼此音樂中的語言。

元啟五年,陸鳶透過演奏箜篌時的錯音,傳遞消息給外部情報網以促成火烽堡之戰,就算這時的沈不言對陸鳶還不甚了解,卻還是聽出了這些錯音背後的玄機。

元啟元年,沈不言在南夢湖吹笛給陸鳶和倚華聽時,因為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扭轉陸鳶的命運,吹錯了幾個音,而陸鳶聽出這些錯音無可循跡後,便猜出他有心事在身。

故事結尾,沈不言站在那架陸鳶彈斷弦的箜篌前,也是一下就聽懂了那些外人聽不懂的弦外之音。

「曲中之意能有一人明白,無須言語便能心有靈犀」,也許這就是兩人在這段交錯的因緣之中,雖憾無悔的一份幸運吧!

另外,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疑惑為什麼斷掉的箜篌代表「我想你了」。

我自己的見解是,元啟三十五年陸鳶在城樓上彈的那首曲子便是〈相思曲〉,這首曲子顧名思義,只有在她想念沈不言時會彈奏。此時距她上次見到沈不言又已經過了二十年,可以想見這二十年來,她很可能已經彈奏了這首曲子無數遍。

在演奏同首曲子這麼多遍的情況下,箜篌的琴弦自然會變得陳舊,這時又見到思慕多年的人突然出現眼前,撥弦的手一震顫,早已陳舊的琴弦應聲斷裂也是合情合理的。

若用詩意一點的說法來解釋,因為陸鳶只要思念沈不言就會彈奏〈相思曲〉,而她最後彈到琴弦都斷了,自然就是「太想他了」的意思。


▸ 原聲帶

既然提到音樂,就順便聊聊劇中的幾首配樂吧!首先是剛剛提過的〈相思曲〉,這應該是《古相思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曲子(畢竟都作為劇名了 XD),所以即便只是純音樂,裡面也藏有許多細節。

因應沈不言的多次穿越,這首〈相思曲〉在劇中有許多不同的版本:

  • 〈古相思曲|終〉
    元啟三十五年,陸鳶墜樓時的 BGM
  • 〈初見|終見〉
    元啟十五年,陸鳶在水月亭彈奏的版本
  • 〈古相思曲|變〉
    元啟五年,陸鳶在李擁陸時面前彈奏的版本
  • 〈古相思曲|憶〉
    元啟元年,沈不言和陸鳶在鏡花樓獻策的版本
  • 〈古相思曲|始〉
    景平三十年,沈不言在竹林吹奏的版本

(其實十四集片頭那段 BGM 也是一個版本,不過似乎沒有放進原聲帶裡。)

綜觀以上六個版本,會發現陸鳶情深時響起的〈初見|終見〉與〈古相思曲|變〉是以箜篌聲作為主旋律;沈不言深情時響起的〈古相思曲|始〉與最後一集片頭則是以笛聲作為主旋律。至於中間的元啟元年剛好是他們二人情感最對等的時候,因此〈古相思曲|憶〉是以琴笛合奏的方式呈現。

這種同段旋律會出現不同版本的設計還滿特別的!尤其它又有對應到劇情變化,每當我看到後面幾集,聽到主旋律逐漸從箜篌變成笛聲時,那種「她情深時他不知,他深情時她不識」的惆悵真的會瞬間湧上心頭。這種聽覺上的層次絕對是《古相思曲》非常別出心裁的細節之一。

最後沈不言在家裡吹笛的版本沒放進原聲帶超可惜!

除了〈相思曲〉外,劇中幾首歌曲的伴奏其實也具有類似的巧思。

〈相思不言〉與〈心弦嘆〉可以說是沈不言和陸鳶的角色歌,所以兩首歌的歌詞仔細端詳都會發現和劇情互相對應的地方。像沈不言「無懼世間烽火亂,向著妳方向」的執著、陸鳶「不懼亂世中浴火燃盡芳華」的大愛等。

而就音樂面看,〈相思不言〉的前奏主旋律是代表沈不言的笛聲、〈心弦嘆〉則是代表陸鳶的箜篌,和〈相思曲〉一樣有設計樂器與角色的對應。

至於剩下的插曲〈溯洄〉基本上就是《古相思曲》的主題曲。它的主題是「逆向時空」,因此在吟唱版本的中後段,可以聽到一小段時鐘的聲音,這個時鐘聲在官方 MV 也有被特意加進來。

(時鐘聲大約在 3:12 左右)




▌呈現面

聊完劇情面的有趣設計後,接下來就要聊聊造型、道具、場景等呈現面的細節了。

相較於劇情面比較多是我個人的見解,以下提到的細節大多都有經過製作團隊證實,我這邊主要就幫大家做個統整,並整理一些參考資料進來。


▸ 衣服的色彩

首先想提的是劇中最顯眼的設計巧思,那就是陸鳶和沈不言的衣服顏色會隨著他們見到彼此的次數越變越深

元啟三十五年(沈不言第一次穿越)

元啟十五年(沈不言第二次穿越)

元啟五年(沈不言第三次穿越)

元啟元年(沈不言第四次穿越)

景平三十年(沈不言第五次穿越)

景平十八年(沈不言第六次穿越)

(順帶一提,如果仔細觀察這幾張截圖,會發現畫面色調也有循序漸進做出改變喔!越到後期畫面色調就越亮,這是導演希望這部作品的結尾不要太過悲傷做出的設計。)

這個造型細節我自己是看到七八集時(元啟元年)才有所察覺,意識到的時候整個被虐到不行 XD,尤其看著景平三十年的沈不言穿著黑衣出現在十八歲的陸鳶面前,真的會驀然想起元啟十五年陸鳶見到沈不言的那一幕。雖對對方有著最濃烈的情感,卻只能無奈面對一個不認識自己的愛人。

不過也因為這樣,最後博物館裡兩人跨越時空對視的畫面其實意外滿讓我感動的。

他們身上都穿著與情感映襯的深色服裝,把那句「我想你了」透過手上的樂器傳達給對方,而這大概也是整部劇下來,他們的情感最對等的一幕了吧!


▸ 鏡花水月,南柯一夢

我第一次追劇時,就覺得劇中的地名真的取得很詩意,果不其然其中也藏著許多巧思。

陸鳶二十一歲時身居的「鏡花樓」及三十六歲見沈不言時的「水月亭」,命名自「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家鄉「南夢湖」則來自於「南柯一夢」的典故。

至於「琉璃谷」和「彩雲郊」的命名緣由則是白居易《簡簡吟》的最後一句「彩雲易散琉璃脆」。

以上三個典故的共通性,就是都有著「美好事物如夢易逝」的涵義在,呼應了陸鳶此生雖希望能與沈不言結廬終老,卻終究事與願違的劇情。


▸ 《詩經》

導演知竹曾在全劇播畢後寫下的文章中提到,她希望《古相思曲》能成為一部帶有《詩經》氣質的作品,因此劇中便有許多和《詩經》相關的片段。譬如那套錯音傳訊的音律密碼、楚同裳的名字來由,以及陸鳶哼著的詩歌。

記得《御賜小仵作》也是用《詩經》在解碼,不得不說這本典籍在這方面未免太方便了吧 XD

出自《國風.秦風》〈無衣〉

出自《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再來稍稍隱晦一點的案例,則是第八集沈不言用來和陸鳶道歉的那幾段詩。

出自《國風.周南》〈關雎〉

《國風.周南》〈關雎〉第二段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出自《國風.邶風》〈柏舟〉

《國風.邶風》〈柏舟〉第三段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出自《國風.鄭風》〈風雨〉

《國風.鄭風》〈風雨〉第三段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另外,最後這首〈風雨〉也是陸鳶三十六歲時,會在大雨中見到沈不言的設計啟源喔!這首詩本就是寫女子在風雨交加、雞鳴不已的時刻思念丈夫,此時丈夫正好回來而讓她萬分欣喜的情緒。正好與陸鳶相隔十年再次見到沈不言的心境吻合。

以上都是劇中明顯引用《詩經》詩句的橋段,不過還有幾個比較不顯眼的文辭內容也是從《詩經》來的。像沈不言在新書發表會說的「鳶飛戾天」是出自《大雅.文王之什》〈旱麓〉;插曲〈溯洄〉的名字則來自《國風.秦風》〈蒹葭〉。

《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豈弟君子,遐不作人?
《國風.秦風》〈蒹葭〉第一段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當然這幾個只是我有發現到的案例,畢竟我也不是整本《詩經》都背得滾瓜爛熟啦 XD,如有遺漏,就再請大家補充給我了!

元啟皇帝當年送小恬的書也是《詩經》喔!


▸ 魚

「魚在水中游,是尾也是頭」這段話連貫了整部《古相思曲》,而就像要與之呼應一般,劇中除了那塊雙魚玉珮,還有很多道具也有用到「魚」的象徵。

比如景平三十年和元啟元年,沈不言都有為陸鳶做烤魚;

元啟十五年,陸鳶做給沈不言的飯菜中也有烤魚;

上巳節百姓手拿的花燈是魚的形狀;

還有掛在古樹上許願的牌子也是魚的造型。


▸ 許願牌

其實這塊許願牌上的小細節還不少喔!首先是沈不言許願時,寫字的習慣會和陸鳶等人不一樣。沈不言是現代人,用的是簡體字,從左至右書寫;而陸鳶和倚華是古代人,所以是以繁體字由右至左書寫。

沈不言的許願牌

倚華的許願牌

陸鳶的許願牌

再來就是元啟二十年上巳節,陸鳶在古樹下許願時,仔細看會發現樹上共有五塊許願牌,證明元啟之變後她每一年都會來這裡掛牌許願。

截圖比較不明顯,不過仔細看紅繩的數目有五條


▸ 沈不言的姿態

接下來這個應該算演員身上的小細節。

眾所皆知,陸鳶在劇中會有不同年齡的模樣,觀眾可以透過她的行為舉止大概推斷出這是她和沈不言第幾次見面;但沈不言的年齡大多時候是沒有變化的,因此製作團隊有特別讓演員透過「姿態」去表現沈不言的不同。

「沈不言第一次穿越還是一個現代人,舉手投足之間和陸鳶的隔閡感非常重。但是隨著一次次穿越,他會越來越適應,到了第四次穿越,他的氣質已經完全像一個古人了,因為那個時候的他很想留下來,便努力融入到這個世界中。」
──節錄自娛理工作室

沈不言穿越越多次,身上屬於現代人的氣質就會變少,古人的氣質則會變多。像元啟十五年剛開始穿越的他即便穿著古裝,一言一行仍像個現代人;

而最後一次見到小陸鳶時,他就算穿著現代服裝,行止上依然有著古人的從容。

我自己追劇時感覺最明顯的,就是他在元啟十五年和元啟元年都有一段躲起來觀察陸鳶的橋段,即便這兩個場景動作都很相似,他的姿態卻差異很大。

元啟十五年,動作隨意、表情較豐富

元啟元年,姿態從容,神情較沉靜



呼應面

▸ 初見即訣別

「原來在妳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才是我第一次見到妳。而妳,原諒了我陌生的眼光。」
──沈不言
「若天意難違,在你最愛我的時候,請原諒我陌生的眼光。」
──陸鳶

最後想整理的,就是因應逆向時空設定而有的幾個呼應畫面了!特別是元啟十五年和景平三十年真的有非常多互相呼應的地方,這裡就簡單整理一下。

除了以上這些,這兩段時期還有一段台詞有互相呼應到,那就是在沈不言陪陸鳶逛完街、還有陸鳶拿到沈不言的玉珮後,兩人回答對方時說的「算」。

「與沈不言好好一起過上巳節」是陸鳶此生最大的遺憾;「與陸鳶攜手走下去」則是沈不言一直以來的心願。所以當陸鳶拉著沈不言完成上巳節的習俗、沈不言用玉珮寄託自己希望伴她一生的情意後,這份遺憾和心願也就稍稍圓滿了一些。


▸ 受傷

「對在乎的人來說,再小的傷,也不是小事。」

▸ 為你而死

「別怕,你還會再見到我的。」
──陸鳶
「別擔心,我們還有下次不是嗎?」
──沈不言

▸ 屈服於命運

最後一個案例我想特別拉出來說明一下,這會跟上篇文章提到過的「命運」有些相關。

我在上次的文章裡有說到,元啟十五年的陸鳶是因為想起沈不言過去總是拚了命對抗宿命,才想試著再與命運抗爭一次,不過這一點於沈不言來說也是一樣。

沈不言並不是從頭到尾都無所畏懼,當他經歷太多次的徒勞,也會有對命運屈服的時候,否則景平三十年的他也不會選擇離開陸鳶。

不管是沈不言在陸鳶的鼓勵下,決定捨棄玉珮以求能留在她身邊更久;或是陸鳶想起沈不言的過去,決定策畫掉包城防圖的計畫。他們二人之所以在屈服命運後能再次鼓起勇氣,其實也是「逆向時空」帶來的結果。

若說初遇彼此時,那個既完美又神秘的人帶給了他們憧憬;那在走向未來時,那個對自己越漸陌生的對方則給了他們勇氣。

或許《古相思曲》中逆向時空的影響並非全是負面的。他們曾經的無知,可能看在當時深愛自己的人眼中很心痛;但也興許正是這份無知,才意外給了歷經滄桑的他們繼續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得以換得一個無怨無悔的結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 冰陽雜談紀錄館 ✦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