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的習俗,源於周代水濱祓禊,人們會在農曆三月初三,到溪邊用香薰草藥沐浴,以除不祥的一種祭祀,這樣的習俗稱為祓禊(音ㄈㄨˊ ㄒㄧ ·)。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為修整、淨身。東亞地區傳統認為,霉氣令人不潔與生病,為了除去霉氣,由宗教人員(如道士、神官等)進行用水洗濯恢復潔淨或秉火祈福的儀式。這儀式就是祓除。
古時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之後上巳節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在臺灣、閩南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連雅堂《台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
上巳節,最早是由女巫帶領大家到溪邊舉行儀式。後來一些讀書人也會趁著此時,臨水宴飲、吟詩作賦,並舉行曲水流觴遊戲以助興,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在日本,上巳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の節句」(節句為傳統節日的意思),亦是雛祭(雛祭り)。上巳節在日本也是女兒節,發展到江戶時代,開始有做雛人形的習俗。紙製的雛人形,被認為是可以降臨神靈的物品,以它作為代替身,為了女兒健康成長,把將要發生在女兒身上的疾病或者災厄轉移到雛人形上,再把雛人形放入河或海中流走祓除災厄,叫「流雛」。原本是農曆,在明治維新後,這個節慶被移到西曆的三月三日舉行。
三月三,有著許多意義的日子。值此風光明媚時,書寫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