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方格子重新開張,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場 Symposium


方格子重新開張,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場研討會

不知不覺已經四個月沒寫文章了,重新養成寫作習慣大概不容易,希望暑假期間跟學分較少的下學期,能允許我至少兩週一更,今天是復出的第一篇文,決定要來分享自己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場 Symposium:Neuromodulation Symposium。不過,在主題開始之前,我想先解釋 Symposium 是什麼?跟 Conference 一樣嗎?以運作模式來說,兩者同樣都有研究者報告成果,不管是以海報形式,抑或是口頭,但 Conference 的規模較大,所囊括的主題也較多,像我這次參與的 Symposium,口頭報告跟海報都各只有一個空間,並不像以前介紹過的動行研討會一般盛大。

會場在學校旁的飯店會議室中

由於這次主題是 Spinal cord injury (脊椎損傷),受邀講者多為這方面的專家,然而在受邀名單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醫療產業公司代表、FDA(美國食品及醫療相關產品管制單位)代表跟受試者們,也因為如此,在會議中講題不只有工程、生物領域的研究進展,還有業界現況與未來展望、跟政府端的對話,以及受試者們針對身處現況所給予的意見,如此多元的會議真的讓我收穫滿滿!

會議參加證

會議最新奇,遇到意料之外的頂尖研究者

由於是小型會議,參與者多來自美國各研究機構,甚至大部分來自明大的實驗室,但有一位來自瑞士的學界講者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Andrea Galvez 博士所在的團隊去年成功讓下身癱瘓的人能夠再次行走,這個發表當時轟動全球,我也覺得超級興奮,從來沒想過能遇到研究者本人,演講中他提到研究方法還在優化中,希望可以讓使用者走得更順暢,後來在會場遇到,我鼓起勇氣攀談了一下,期待未來看到更新的研究進展。除此之外,來自業界的講者也很讓我驚訝,心裡狂想:「喔哇!是本人欸!」的是新創公司 Synchron 的 CTO (技術長) Riki Banerjee 博士,這間公司在腦機介面領域採用一個相當有趣的技術,從血管植入電極去年有人體試驗相關報導釋出的時候,我就對這個技術相當感興趣,這次竟然可以親眼見到高層,甚至有交談機會(會議期間他還短暫坐在我隔壁),真的是非常新奇的體驗。

會議間的茶點時間很適合與人攀談

拓展人脈之路開始,與全球建立連結!

以往如果沒有報告,我多半不會在會議期間與人交際,除非剛好對內容有疑問,或是跟自己的研究有關,才有可能特別詢問,但來美國唸博班後,一方面覺得需要替未來做打算,希望能廣泛的建立人脈,一方面也覺得在美國有更多機會見到各國學者,錯過認識的機會相當可惜,所以來美國前就印好名片、架了個人網站跟Linkedin,打算在各式會議時拿出來社交。實驗室老闆說:「雖然現階段不確定這些人脈有什麼作用,但十幾年後還是可能會有幫助。」他還鼓勵我在會後寄信跟這些人打聲招呼,盡力留下印象,而下次的目標是和在會議上認識的人一起吃午餐跟晚餐,希望我有朝一日能辦到!

在會議上建立人脈相當重要

社交密集的文化差異,嶄新的體驗

在美國參加會議的體驗真的跟在臺灣的時候很不一樣,最明顯的文化差異在於:這裡的人「很擅長搭話」,不管認不認識,在這裡只要對上眼,一場對話很容易就此展開,內容通常只是噓寒問暖,但也能藉機討論專業,是個實打實的社交場所,會場中擺攤的醫材廠商甚至送我跟同行友人他們的周邊襪子,約好會議第二天要穿來一起拍照。在臺灣的時候,我們通常只跟認識的人聚成一團,不太會主動認識其他人,像這樣到處社交的體驗雖然疲憊,但也蠻有意思的。總結來說,透過這兩天的會議,我獲得的不只是知識上的成長,在建立人際網絡上,也增廣了許多見聞,期待下一次的會議!

為了吃會議早餐而早起搭的輕軌


追蹤我的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我的哀居粉專→https://www.instagram.com/brainhasmouth/

有時候太忙沒時間撰寫長文還是會發限時動態!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