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爭執?一方法替關係增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活的一部份,便是在團體的認同與個人的獨立性中拉扯,維持平衡。」——《一隅有花 Gentle Plants Calendar》⁣⁣⁣⁣⁣⁣⁣⁣


上週六的《幸福魔法團體》開始前,我跟Q寶起了爭執。⁣⁣⁣⁣當時我正忙著做家事及準備上課,但他卻在上課前10分鐘,突然開口跟我要鹽巴,說要做實驗。在時間壓力下,我感受到自己滿滿地不耐煩,雖然最後還是滿足他了,但心裡不免嘀咕:「這件事情,有急成這樣嗎?非得在我上課前10分鐘完成?」於是那天,在團體開始後,我就分享了自己的這段經驗。⁣⁣⁣⁣


後來,成員聽完我的故事後,也回應了一段他和孩子間的相處經驗,在那段經驗中,他試著讓孩子知道,關係是需要雙贏的。聽完,我突然有了新靈感。⁣⁣⁣⁣⁣⁣⁣⁣


老公一直有在教孩子儲蓄與理財的觀念,為了鼓勵他們存錢,老公不但會自掏腰包加碼、放大存款本金,還會在每季發完股利後,讓孩子們自行決定股利的用途。簡單說,就是充分讓他們感受到,把零用錢存在「爸爸銀行」的好處,自然孩子的儲蓄習慣就被建立了。⁣⁣⁣⁣⁣⁣


「你為什麼會想存錢在爸爸那裡?」下課後,我問Q寶。


⁣⁣⁣⁣「因為有好處。」他想都不想就直接回答我。⁣⁣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喔!關係也是需要存款的。」我回。⁣⁣⁣⁣⁣⁣



我開始跟他舉各式的例子,當他每天早上該折的衣服沒折、該洗的餐具沒洗,我除了需要額外花很多心力提醒他,同時因為這是我們早就約定好的事情,他的這類行為,會讓我覺得不受重視,在關係中,其實是不停消耗與提領關係存款的。⁣⁣⁣⁣


平時,我都被這些瑣碎的代辦事項消耗殆盡,自然他對我提出額外的需求,我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不耐煩。那份不耐煩,源自於關係的失衡,我不斷在關係存摺中被提領、要求付出,但始終沒有存款入帳,時間一久、委屈累積,爭執自然增加。⁣⁣⁣⁣


我清楚的讓他知道,未來他需要我提供服務,比如,想請我載他去圖書館借書,這部分是他的需求,要在我們兩人的關係存摺中有存款時,我才願意。「如果爸爸沒給你股利,讓你看到好處,你還願意存錢嗎?」談到最後,我問他,他搖搖頭。⁣⁣⁣⁣老實說,我不確定這樣的比喻,他聽懂了多少,但一時之間,我也想不到更好的說法,於是對話就先停在這裡。⁣⁣⁣⁣⁣⁣⁣⁣




沒想到,隔天早上起床,不但原本他們該做的事情都做了,Q寶還主動整理了玩具和客廳。後來,我們全家去costco採買,以前去賣場時,兄弟倆總會爭著推推車、或自顧自的玩,這一次反而兩個人搶著當小幫手,只為了在和我的關係存摺中,多存一點存款。⁣⁣⁣⁣回家後,兩個人也主動幫忙,把採買的東西放到冰箱或櫃子中。最後,我們全家一起享受了美味的午餐。⁣⁣⁣


「你們喜歡今天早上的採買經驗嗎?還是喜歡之前,你們玩自己的,沒在看旁邊的人在幹嘛,最後我跟爸爸都生氣了的那次?」我邊吃午餐邊幫他們回顧歷程。⁣⁣


「今天的。」兩個人異口同聲回答。⁣⁣⁣⁣


關係需要經營,想長期維持關係,關係中的平衡與互惠,是重要的。當關係中老是發生爭執時,先停下來替關係存摺存款吧!可能是多欣賞感謝對方的付出,也可能是關注對方的需要,在我能力所及多體貼照顧一些。⁣⁣


當關係中存下越多愛的存款,關係自然慢慢增溫,彼此也能感受到幸福。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臉書找我互動聊天喔!

您的任何互動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來<幸福魔法團體>共學,一起練習經營關係,活出幸福人生~
曾擔任公務員,過去人生皆走在主流的道路上。公務生涯十年身體不斷發出吶喊、反覆憂鬱,最終在學習敘事陪伴並加入<幸福魔法讀書共學團體>後勇敢辭職,由憂鬱地獄翻轉成幸福人生的追夢之旅。分享幸福育兒與生活的點滴,歡迎來玩~ 目前藉由創作文字及陪伴對話,協助人找到心裡的聲音並活出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透過觀察自己最近花最多時間做的三件事,並找出對應的渴望。再思考自己人生現階段最重要的三個渴望,確認投注的時間與精力是否與這些渴望吻合。以覺察的態度做選擇,並活出自己喜歡,有意義的人生。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將自己的興趣轉變為收入的過程,文章中提到了關於興趣的定義、如何發現興趣、專業打磨需要時間、進入市場試水溫、利他才能自利等關鍵步驟和想法。
現代人普遍困於「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導致負面情緒不斷。作者分享三個步驟:一、釐清內在渴望;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三、用增能的視野覆盤。透過敘事治療,改寫自我認同,擺脫困境,活出真實自己。
分享敘事實踐團體的陪伴經驗,探討在挫折中持續照顧自己並陪伴他人的心得。透過敘事對話方式,看見自己的亮點與力量,並期盼所有受傷的人都能找到療癒的方法,過上幸福的人生。
透過敘事治療,重新認識自己的力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自己找到溫柔的方向。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面對不舒服關係時的思考與成長,以及透過敘事夥伴的陪伴,讓自己找到文章的靈感與力量。文章中透露出了對自我理解和接納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也對自己溫柔地接納,尋找力量的源頭。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關係中學習到的四個步驟,幫助她不再委屈自己,並且勇敢表達感受與界限的經驗。
透過觀察自己最近花最多時間做的三件事,並找出對應的渴望。再思考自己人生現階段最重要的三個渴望,確認投注的時間與精力是否與這些渴望吻合。以覺察的態度做選擇,並活出自己喜歡,有意義的人生。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將自己的興趣轉變為收入的過程,文章中提到了關於興趣的定義、如何發現興趣、專業打磨需要時間、進入市場試水溫、利他才能自利等關鍵步驟和想法。
現代人普遍困於「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導致負面情緒不斷。作者分享三個步驟:一、釐清內在渴望;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三、用增能的視野覆盤。透過敘事治療,改寫自我認同,擺脫困境,活出真實自己。
分享敘事實踐團體的陪伴經驗,探討在挫折中持續照顧自己並陪伴他人的心得。透過敘事對話方式,看見自己的亮點與力量,並期盼所有受傷的人都能找到療癒的方法,過上幸福的人生。
透過敘事治療,重新認識自己的力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自己找到溫柔的方向。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面對不舒服關係時的思考與成長,以及透過敘事夥伴的陪伴,讓自己找到文章的靈感與力量。文章中透露出了對自我理解和接納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也對自己溫柔地接納,尋找力量的源頭。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關係中學習到的四個步驟,幫助她不再委屈自己,並且勇敢表達感受與界限的經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前跟太太有些爭執,在過程中我們各持己見,經過幾天的沈澱,決定找一個氣氛輕鬆的餐廳聊聊彼此這些日子的感受。 在過程中有一些情緒跟感受湧現,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彼此都有些學習,在表達各自的想法時,都先為彼此創造一個緩衝區,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先接觸自己的內在。 太太在表達的過程中會先說,這是我內
Thumbnail
相處上起爭執也是難免的,不過有的人就會願意停下來好好解釋清楚,因為友誼重要,也很想好好的珍惜這一切。
Thumbnail
關係對我來說,有很多方面,包含家庭、伴侶、朋友、金錢、職場等...,以前覺得關係就是我與其他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對包含寵物,但現在開始覺得,除了與外界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種關係,而且當與自己的關係是不和諧、平靜時,外在的關係也會有很多的衝突。
Thumbnail
你想要我 我也想要你 我們都需要彼此 不應該存在任何束縛 沒有應該怎樣 什麼的方式和所謂的規則
Thumbnail
在婚姻裡的相處之道是創造和諧,而不是過招比輸贏。 關係是需要彼此努力經營,而不是隨意地摧殘、破壞,與其吵到感情消失殆盡,倒不如為了彼此從爭吵中做更好的調整。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Thumbnail
誠如此書所説,每個人自小都難免會與各種人爭執,然而我們甚少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讓爭執變成有建設的對話,學習不受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干擾。
Thumbnail
日前跟太太有些爭執,在過程中我們各持己見,經過幾天的沈澱,決定找一個氣氛輕鬆的餐廳聊聊彼此這些日子的感受。 在過程中有一些情緒跟感受湧現,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彼此都有些學習,在表達各自的想法時,都先為彼此創造一個緩衝區,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先接觸自己的內在。 太太在表達的過程中會先說,這是我內
Thumbnail
相處上起爭執也是難免的,不過有的人就會願意停下來好好解釋清楚,因為友誼重要,也很想好好的珍惜這一切。
Thumbnail
關係對我來說,有很多方面,包含家庭、伴侶、朋友、金錢、職場等...,以前覺得關係就是我與其他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對包含寵物,但現在開始覺得,除了與外界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種關係,而且當與自己的關係是不和諧、平靜時,外在的關係也會有很多的衝突。
Thumbnail
你想要我 我也想要你 我們都需要彼此 不應該存在任何束縛 沒有應該怎樣 什麼的方式和所謂的規則
Thumbnail
在婚姻裡的相處之道是創造和諧,而不是過招比輸贏。 關係是需要彼此努力經營,而不是隨意地摧殘、破壞,與其吵到感情消失殆盡,倒不如為了彼此從爭吵中做更好的調整。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Thumbnail
誠如此書所説,每個人自小都難免會與各種人爭執,然而我們甚少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讓爭執變成有建設的對話,學習不受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