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大紅袍」的典故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進入茶園。這次的參訪當中,我們抵達幾個地方,像是在燕子窠綠色生態茶園,看著滿眼青翠的茶,雖然當天細雨綿綿、煙雨濛濛,我的腦中卻一直浮現炙熱的大太陽底下,有幾位摘茶姑娘,穿梭在茶園間。
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
長大之後,以為自己只會喝茶,只有踏進茶園或工廠,才會想起小時候曾在茶園打過工呢!當時,得將烘乾的茶葉及茶枝、茶梗分開,小時候零用錢就是這麼來的。當時是將完全乾燥的葉子與茶梗分開,然後拿茶梗去稱重,看重量多少算錢。沒想到我也對茶的文化有點貢獻呢!(大誤!)
認真一點,還是來看一下燕子窠綠色生態茶園吧!
在燕子窠綠色生態茶園種植不同的茶,像是肉桂,還有水仙等。(這個肉桂不是我玩精油的那個肉桂,更不是做肉桂捲的肉桂,這是茶的品種名稱。)
煙雨朦朧間,枝芽顯青翠。
從青葉到入喉,是要經過繁複的工序,清香要在嘴裡舒展開,得先把所有的菁華濃縮。當真是歷經百轉回,只為一縷香。
1.採青。這是製作茶葉的第一步,這個我有記憶,小時候就採過。(謎之音:你那根本是在玩吧?)
2.萎凋。將採下來的茶葉放著,讓一部份的水份消失。
3.浪青。把茶葉放到室內,攪拌和靜置都會進行。這是為了讓葉子的細胞破損,也有助於發酵。
4.發酵。
5.殺青。利用高溫來停止茶葉發酵,又分炒青與蒸青。
6.揉捻。
7.乾燥。
8.焙火。
「一碗喉吻澗,兩碗破孤悶。」盧全的《七碗茶歌》,率先以詩歌的形式描述飲茶境界。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晚唐徐寅也以詩詞頌揚茶。
走訪燕子窠綠色生態茶園,在朦朧茶園間,更可以感受土地與茶生長的直接關係,我們只是偶爾一訪,而這些茶樹在武夷山上長時間沾染雨水的浸潤,最後滌去塵埃,百轉揉捻,化為清香。
把自己想像成茶樹,接受雨水的浸潤,或許,更能夠貼近茶心(芯),知道它們在想什麼吧?
除了燕子窠綠色生態茶園,另外,我們還參訪了「百年矮腳烏龍茶園 」,在台灣常聽到,或是喝到「凍頂烏龍茶」,以前只知道它是茶的品種之一。先前也明白不同地區因為溫度、土壤的關係,會有不同的茶葉品種生長,倒是沒有想過茶的祖先。
那麼,就進入閩台同根茶園。
這片茶園位於建甌市東峰鎮桂林村鳳凰山北苑的御茶園附近,在二十三年前,台灣大學教授吳振鐸到福建參加「閩台茶葉學術討論會」,考察了這片百年茶園,確認了當地就是台灣青心烏龍的祖樹。
相傳清朝咸豐年間,有名叫林鳳池的秀才,他到福州省城赴考,中舉後,回家前買了一捆36株建甌矮腳烏龍茶茶苗,帶回台灣南投鹿谷送給鄉親。其中的12株就種在凍頂山。
現在手搖飲盛行,不過,想要有好喝的手搖飲,也是要有好茶。如果在坊間的飲料喝過,在點選茶類時,多少明白「青心烏龍」是台灣茶葉的品種,經過加工之後,現在還成了享譽的阿里山高山茶。
在近似的地理與天氣,所能夠孕育、生長的植物也雷同,是以,走在百年矮腳烏龍茶園,聽著茶園的故事,有種像是踩在由葉樹幻化的龍身上,從龍尾走到龍頭,把茶的淵源查了一遍。
王昌齡有「一片冰心在玉壺」,那在這裡我就改成「一片青心在烏龍」吧!
烏龍茶可以多喝點,烏龍事就少做一點。
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