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原文出處:節錄自《大智度論》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 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 有之音,眾生聞之,心解得道。
文殊師利稟告佛說:「尊者啊!我上輩子經過了無限漫長的時間。當時有佛名叫師子音王。佛與眾生的壽命都長達十萬億那 由他(那由他等於千億)歲。佛靠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來救度眾生。該國的國名叫做千光明,國境裡種植許多樹, 全都成了七寶,從樹裡會傳出無量清淨的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和無所有的音。眾生聽了,從內心開始理解, 以至得道。
「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 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 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出。
當時,師子音王佛最先聚集群眾說法時,就有九十九億人證得阿羅漢果,菩薩們也一樣。所有菩薩都領悟不生不滅的法,然後得到安詳的境界,進入各種法門,看見無量諸佛,也向諸佛恭敬供養,經常救度無量無數的眾生,獲得無量的陀羅尼門和 各種無量的三昧。開始發心,新進入道門的菩薩,為數多得幾乎算不出來。佛住的地方莊嚴無量,那種情況嘴巴說不完。那 時,佛教化結束,就進入涅槃了。佛說的法停留了六萬年,只是從樹林裡傳出的法音,卻再也不曾出現了。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 「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惡。
「當時有兩位菩薩比丘在世。第一位名叫喜根,第二位名叫勝意。
喜根是法的體驗者,行為舉止實在誠懇,不忽視世間法,同時也不分別善惡。
「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 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
喜根的弟子很聰明,喜歡佛法,愛聽法深入的意義。喜根師父既無稱讚特別寡慾知足的情形,也不讚歎行戒的頭陀(不貪著衣食住的實踐者),但他專心宏揚諸法實相。他曾向一群弟子說:『一切諸法不外是淫慾、瞋恚和愚癡的表現。這些法相即是諸法的真實相,其間毫無阻礙。』他用這種方便教導弟子,讓他們進入一相智(一切法性平等)。那時有許多弟子,走進人群裡,既不生氣,也不會懊悔。因為內心不會懊悔安住於真理,才能對眾生表現堅強的耐性與勇氣;由於對待眾生的忍耐性極強、通達人情事理,才能對法有所體悟緣起性空。在真實的法裡,好像一座山峰一樣不會動搖。」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 「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
「另一方面,勝意也是法的體驗者,他清淨守戒,實踐十二種頭陀行,獲得四禪、四無色定。 但是,勝意的門徒,資質拙劣,其中不乏要分辨什麼是清淨,什麼是不淨,此時,內心還一直在搖動。
「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言: 『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
有一次,勝意走到一個聚落裡,到了喜根的一位弟子家去。坐在坐禪的地方,竭力稱讚守戒、寡慾知足、實踐頭陀行,到寂靜地方靜靜地打坐等問題,相反地,他卻誹謗喜根,惡言惡語:『他說法教人,卻讓對方陷入錯誤的見解裡。這是說淫念、瞋 恚、愚癡等無礙,跟這些息息相連的相。這是混雜閉塞的做法,不夠純粹清淨。』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婬欲法名何等相?』
這位弟子的資質卓越,得到了對法的體悟能自我克制。他向勝意說:『尊者啊!這種淫慾之法到底叫做什麼相呢?』
「答言:『婬欲是煩惱相。』
勝意答道:『淫慾是煩惱之相。』
「問言:『是婬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
那位弟子問:『淫慾的煩惱是在裡面呢?還是在外面呢?』
「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
勝意回答:『淫慾的煩惱既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如果在裡面,就不一定需要等待外面的因緣才會發生。如果在外面,等於什麼都沒有,不可能來困擾我們。』
「居士言:『若婬欲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 ,空無所有,云何能作惱?』
喜根那位在家弟子說:『如果淫慾既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或者也非來自東西南北四方,四方的中間與上下任何地方的話 ,縱使到處找尋真實之相,也不可能得到。這個法就是不生不滅。如果沒有生滅之相,那就是空,我無所有。這樣的東西怎會困擾世人呢?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
勝意聽了,心裡不高興,也不能回答。他只好從座上起立,說一句話:『喜根常常欺騙許多人,引人走入歧途。』」
「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 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
「這位勝意菩薩也不曾學過音聲陀羅尼。一聽到佛說的話,立刻歡喜雀躍,一聽到外道的話,馬上會憤怒。如果聽到三種不善(貪、瞋、癡),不會原原本本地歡喜或快樂;如果聽到三種善,就會原原本本地歡天喜地。如果聽到佛說生死即世間的事情,他會馬上憂愁,一聽到涅槃,他會立刻歡喜。」
「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婬、 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勝意從那位喜根弟子家裡,來到密林之間,走進一間精舍。他向一群比丘說:『你們必須要明白,喜根菩薩不斷在撒謊,欺騙世人,讓許多人進入邪惡裡。因為他正在說明淫慾、瞋恚和愚癡的相,以及一切諸法無礙,有連繫等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 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此時,喜根的心裡尋思:『因為勝意太生氣,才會被惡業覆蓋著,將來必定會陷入重罪裡。我想現在要說極深妙的法。即使現在得不到,到後世也會締結佛道的因緣。』這時候,喜根召集一群出家人,專心說出下面的偈語:
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
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道及婬怒癡,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婬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
若人計吾我,婬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
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淫慾即是道。憤怒與愚癡也一樣。在這三件事情裡,存在無量諸佛之道。 倘若有人從道上別離淫慾、瞋恚、愚癡,根本把那些當做另外的東西。那麼,他等於遠隔了佛,無異天地之隔。 因為道和淫慾、瞋恚及愚癡,屬於同一法,彼此平等。如果有人聽了上面的話覺得惶恐,那麼他距離佛道就非常遙遠了。 淫慾之法不生不滅,不會讓人心煩。倘若有人一直在考慮自己,此時,淫慾才會開始進入惡道。 看來有與無之法彼此不同,那是沒有脫離有與無。如果知曉有與無是平等,才會圓滿地超越有與無,成就佛道了。』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 從這首偈語開始,共計說出七十餘首詩偈了。當時,有三萬諸天子,領悟了不生不滅之法,獲得安寧的境界。又有一萬八千位聲聞,由於不執著一切法,才會全部得到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
「此時,勝意菩薩當場陷身在地獄底下,嘗到無邊苦楚,長達千萬億年。之後,出生到芸芸眾生裡;但在七十四萬世代期間 ,一直受盡誹謗;在無限漫長期間裡,不曾聽到過佛的名號。接著,罪孽逐漸減輕,到了好像能夠聽到佛法時,他去出家修道了。但他放棄戒行。這樣一來,在長達六萬二千世代期間,他經常捨棄戒行。在無量世代期間,他做了出家修行者,雖然沒有棄戒,但有資質遲鈍笨拙。」
「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明王。」
「相反地,喜根菩薩目前在東方,經過十萬億位佛居住的地方,終於成了佛。這個地方叫做寶嚴,這位佛名叫光逾日明王。」
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說:「當時的勝意比丘,就是我自己。我仔細察過那時飽嘗的無量苦惱。」 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文殊師利又說:「如果有人不想尋求三乘之道,飽受許多苦惱的話,就千萬不要指責諸法之相,心裡懷有瞋恚。
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佛問文殊師利說:「你聽到這些偈,得到了哪些利益呢?」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文殊師利答說:「我聽了這些偈語,就能斷盡許多苦惱,世世得到資質卓越的智慧,能瞭解深妙大法,巧妙地說出深刻的意思,終於能在一群菩薩裡鶴立雞群而為智慧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
是名「如實巧度」。
喜根菩薩確實善巧,能夠如實巧妙的度了勝意比丘,也就是文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