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Babies
上映:2020年
集數:第一季6集,第二季6集,每集約50分鐘
類型:科普、親子、父母、嬰兒、愛
長達一年以上的拍攝,追蹤15個嬰兒,分析數十位的媽媽、上千位寶寶,由全球36位世界知名科學家共同研究,揭曉人類成長的起點,所有事情是怎麼開始?怎麼發生的?
推薦度:★★★☆☆+
這節目總共兩季,筆者只看了第一季。
起初會看的這節目是因為好奇,以前寶寶時期是怎麼學會走路、說話等這些能力的,或許多數人大概都跟筆者一樣,完全想不起來,一切是那麼自然,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節目可以提供部分答案。
因為是科普類的節目,會有較多的陳述,如科學家們研究動機、實驗過程、研究結果等。節目組有試圖讓影片比較有起伏,但畢竟是科學研究節目,基本的調性就是那樣,所以就看自身對這類主題有沒有興趣,推薦給孕期父母、新手爸媽們,也許可透過這節目更了解寶寶狀態。
在實驗設計這點上,很佩服這些科學家與研究員。
對於一個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想法的寶寶,要透過怎麼的實驗、怎樣的流程、怎樣去觀察,在保障寶寶安全的同時,順利地進行研究以獲得想知道的結果,這都需要很周全的思考,不然很容易白白浪費彼此的時間跟金錢。
有幾集的研究蠻有意思的,有些集數就會比較無聊,例如語言那集,可能是這個主題比較難進行實驗設計與觀察,且實驗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可變因素影響較多,導致該集沒有得出什麼結論。
整體看下來,有些實驗結果很意外,像是寶寶天生就會爬行、走路;而有些實驗應證一般普遍的想法,如胎教、睡眠有助於記憶力等;也獲得一些冷知識,如寶寶睡眠時得抽蓄是大腦在確認肌肉的位子與反應,而不是作夢、寶寶雖然天生會爬行,但因為頭太重所以無法移動等。大致來說,有點意思,但就看個人有無興趣。觀看時,會需要點耐心或是調整語速的方式,建議邊吃飯邊看,因為如果是單純看節目,可能會睡著?
<第1季第1集:愛>
親子關係攸關嬰兒的成長與體驗世界的方式。
1) 催產素增加,有益提升滿足感、增進彼此感情
母親在懷孕過程與分娩時,催產素都會自然而然地增加;而當寶寶出生後,時常與寶寶有互動的照顧者,也會提升催產素的分泌,不管是母親或是其他人的照顧者皆是(不分性別)。
2) 嬰兒是天生就會社交互動
在無表情實驗中,當母親面無表情時,寶寶會試圖發出聲響,引起注意,並非只是靜靜等待母親的回應。
3) 不同教養方式,影響寶寶潛意識在乎的面向
不同教養方式之下,6個月的嬰兒腦內的海馬迴成長尺寸也會有差異 (海馬迴是學習和控制悲傷的關鍵)。當父母沒有積極照顧寶寶,嬰兒的海馬會就會長得比較大,因為要去學會處理自己的壓力。當父母比較積極照顧時,嬰兒會學到這世界很安全,有時間去探索周遭環境;當父母比較不積極時,嬰兒便會優先考慮安全與舒適,而不是到處探索。
<第1季第2集:初嘗食物>
1) 寶寶的性別影響母乳的營養含量
女寶寶成長比男寶寶迅速,所以母乳內會含較多的鈣跟磷,以促進女寶寶的骨骼發展。
2) 母乳的內容物含量會隨母親或寶寶的狀態產生變化
媽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會影響母乳的脂肪、蛋白質、碳水、賀爾蒙、奶量等,若發現寶寶生病了,媽媽的母乳內也會有抗體,來協助嬰兒對抗病毒、細菌和病原體。母乳是反映嬰兒需求的生理對話管道。
3) 食物營養成份對嬰兒的影響
食物內的微量金屬,像是鐵、鋅、銅等都會影響大腦的複雜程度與神經發展,對於學習與記憶都極為重要。若媽媽身患有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導致無法順利地將鐵供給給寶寶,缺鐵的寶寶因為大腦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有記憶力、認知問題,無法判別媽媽與陌生人的聲音差異。食物內含的營養成分也會讓寶寶性格與個性有所不同,造就每個人的差異。
4) 環境與腸道微生物對寶寶健康的影響
寶寶一個月時,腸道就存在千種微生物,可透過這些菌叢來預測寶寶成長患病的機率或做預防疾病的研究。調查發現沒有養寵物的家庭,接觸細菌的機會較少,導致人類幼年時得到氣喘的機率更高。
<第1季第3集:爬行>
1) 寶寶天生就會爬行
把還不會爬行的嬰兒放在水上,會發現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手腳並用地滑動;後續,經由爬行滑板來測驗剛出生2天的新生兒,也發現他們會自然地用腳推移滑板讓身體向前移動。但為什麼要到好幾個月後才會開始真正在地板上爬?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頭太重了,頭佔體重1/3的重量。
2) 寶寶身高是階梯式成長
「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吋」是耳熟能詳的歌謠,但根據專家每天測量發現,寶寶並不是每天長高,身高會有持續好幾天的無成長期,直到成長爆發期的那天就會突然長高0.5~1.65公分,這天寶寶的行為會產生改變、發脾氣、怎麼吃都吃不飽等的狀況發生。
3) 寶寶大約需要20周的爬行訓練才能作出判斷
由於寶寶時常在長大,而每天爬行面臨的情況也不同,像是自己的身高體重、衣服尺寸與材質、地板材質與高低起伏等,要歷經20周的爬行經驗後,才會開始做判斷,如前面有沒有危險、要用什麼姿勢比較好通過這段路等。
4) 爬行只是一種移動方式,並非必經的成長過程
在既定印象中,都會覺得要先會抬頭、爬行、再開始走路,但實際上寶寶在這段時是混合學習的過程,而且每個寶寶不一樣,有的寶寶會爬,有的只想用屁股移動,有的不想爬只想走等等狀況都有。
<第1季第4集:初學語言>
在懷孕期間,寶寶就會透過聽力來學習語言的語調節奏。
<第1季第5集:睡眠>
1) 睡眠頻率
寶寶大約4個月後睡眠就開始有點頻率,8個月後就開始顯現固定模式,到一歲便會有穩定的作息時間。
2) 睡眠時的抽動
過去會以為睡眠時的抽動是因為作夢的關係,但在此次觀察研究中發現,寶寶睡眠抽動的狀況是腦部在確認肌肉的運作與調節,確定這指令是這個肌肉在動。
3) 睡眠有助於長期記憶力
實驗測試,寶寶睡眠時,會將睡眠前的短期記憶,透過睡眠這過程,從海馬迴轉至長期記憶裡。即便是大人也腦部也是如此運作。
<第1季第6集:學步>
1) 寶寶天生就會走路
用雙手撐住寶寶的胳肢窩抬起時,他們的雙腳會自然地往前移動。但是在真正開始走路時,他們還需要學會其他兩種肌肉的運動模式,第一是腳掌踏地,第二是推進的力量,學會這裡兩樣才能「控制走路的速度」跟「判斷什麼時候在哪把腳放下」。
2) 當寶寶學會走路之後,聽跟說的字彙力增強
不管寶寶幾歲,學會走路後,接觸到的東西更多,視野變得不一樣,如果趁這時期多跟寶寶講話,將有助於他們成長。這時期各方面發展都相互牽動著,語言學習、肌肉運作與社交互動,是怎麼相互合作、相互影響的,這仍舊是待研究的課題。
感謝閱讀。如果喜歡這類心得文,歡迎追蹤,周三晚上9點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