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The Genius of Language 語言的天性:腦筋急轉彎2 觀影心得

這週想來跟你談談「語言」、「思維」與「信念」。文中多處以電影腦筋急轉彎2為例,不想被暴雷請看完點影再來閱讀:)

一、語言

上週我去看了皮克斯的動畫電影 腦筋急轉彎的續集(Inside Out 2),這集將進入青春期的主角萊莉腦中的發生以 意識流、腦內風暴、黑暗角落等進行具象化的描繪。

當面對尷尬的質問時,萊莉腦中擬人化情緒的5個角色:樂樂、憂憂、怒怒、驚驚、厭厭來到了”機車谷”,我當下對這個名稱愣了一下,因為英文用的是 sarcasm- 挖苦 這個字,看到角色們在塌陷的"挖苦谷"中狂奔,才想到這是一組漂亮的雙關—chasm同時有”谷”的意思。

sarcasm: the use of irony to mock or convey contempt.

英文雙關梗在轉換語言時無法好好呈現,不免少了一層理解上的樂趣。

「樂趣」這件事,為什麼在溝通上如此重要?當你在聽一個人講話時,接收訊息的受器是多維的,隨著話語降落,進入你心智的不只是內容本身,還有對方在表達時的聲音表情、語聲語態甚至腦海中的畫面、心裡想的都隨之進入,影響著你接收訊息的感受,效果包含觸發你的想像(腦中有畫面同步)、達到情感上的連結(心裡有陪伴感)。

這也是為什麼滑社群媒體無法取代一對一互動,兩者之間在情感向度的支持與同在感,是相差甚遠的。關於這個議題,這位B站博主講得挺適切:喜歡用省略的語言、詞不達意,或是話講一半就沒了—社群媒體、短影音語料庫的單薄使得情感的濃度也被稀釋了。


二、思維

當萊莉翻開紅色筆記本,看到曲棍球教練的評語”Not ready yet.” 簡單的三個大字擊碎了萊莉的自尊心。我喜歡這三個用字,不是說她不夠好,而是說她還沒準備好,反映著萊莉急著想要長大的心情。

絕大多數的我們也都是這樣,我也覺得長成大人的過程是在培養耐心、以及對還沒準備好的自己的慈悲心(compassion)。

語言形塑思維,大概是語言學與心理學領域普遍的的命題。直到最近,在與朋友互動的過程又更捉到那個對自己說話相當苛薄的我,藉由「非暴力溝通」學習改變與自我對話的方式,拆解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腦中的各種大小聲音,練習調節音量、優雅的請雜音靜下來(silence the noise.)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人們常說要勇於發問、敢問問題,嘗試新領域、多方涉略。

我想,拓寬認知邊界的,未必要學習新語言,而是深化語言的細緻度,拉高表達感受時的精微層次,幫助在表達時更立體、更明亮、更深刻。


三、信念

信念,亦可稱作為「價值觀」belief system.

我們會說要”與人交流價值觀”、兩個人在一起往往因為”有相同的價值觀”,也很常因為”價值觀不同而吵架”,信念、價值觀在人與人之間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視。


同樣回到腦筋急轉彎電影中的例子來談,劇中的一個金句,是當樂樂發現自己不再主導萊莉的情緒控制台時,從本來不相信、不接受,到後來說出:「發現自己變得比較不快樂,或許就是長大的過程。」可看出樂樂相信—是人就要快樂,所有的情緒、回憶都要是正向積極的這樣的原生信念。

另一個經典畫面,是當呈現萊莉焦慮情緒的”阿焦” 滿心期待地將新的信念放到花台上時,綻放出來的新信念卻說著:”I am not good enough.” (這裏被寫實程度爆擊)萊莉的信念系統,從原本的”I am a good person” 到 ”I am not good enough”的轉換,以及在信念之網中各個形塑信念的語句”I am a good friend,” “I am a winner,” “If I am a redhawk, I won’t be alone…” 成長經驗、環境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也給我們機會,重新檢視每段經驗帶給你的美好與不好。


電影的結尾,結在綻放的信念之花由多元情緒組成,原生的五個情緒—樂、憂、怒、驚、厭與新產生的四個情緒焦慮、羨慕、尷尬、倦怠抱在一起。


我想,成熟的大人,是能夠與各種情緒共處,且負責任的承接起產生情緒所帶來的後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腦筋急轉彎2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