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泰國佛教界中,龍婆坤大師是一位備受尊崇的人物,被廣泛譽為“活財神”,也是大名鼎鼎的“撲頭和尚”。他的修行與德行讓他在泰國和國際上都享有盛譽,就連泰國國王面見大師都會虔誠跪下讓大師撲頭祈福。這篇文章將介紹龍婆坤大師的生平,從他的出生、剃度出家、拜師經歷,到學成後的森林苦行,全面展示這位傳奇人物的修行之路。
龍婆坤大師,本名坤帕塔斯里拉塔那達摩(Khun Bhaddanta Siri Ratanadhammo),出生於泰國東北部的那空叻差是瑪府。他於佛曆2466年(1923年)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困,龍婆坤在很小的時候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然而,這些困難並沒有讓他屈服,反而鍛煉了他堅強的意志和對佛法的深厚信仰。
從小,龍婆坤就對佛教充滿了興趣。他經常跟隨村裡的僧人學習佛經,並在家鄉的寺廟中做義工。這些早期的經歷為他日後的佛教修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婆坤在佛曆2487年5月5日(1944年)正式剃度出家,成為一名僧人,正式踏上了修行之路。剃度後,龍婆坤拜師於瓦蓬寺的住持阿贊塔大師(Ajahn Ta)。阿贊塔大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以嚴格的戒律和深厚的佛法修為著稱。
在阿贊塔大師的指導下,龍婆坤開始了嚴格的佛法學習。他勤奮刻苦,每天早起誦經、打坐,並遵守僧團的戒律。這段拜師學藝的經歷,不僅讓他學到了豐富的佛法知識,也讓他領悟到了修行的真諦。
學成之後,龍婆坤選擇了進行森林苦行,這是一種非常艱苦的修行方式。佛教中的森林苦行,是指僧人遠離城市和人群,獨自在森林中修行,以求達到更高的修行境界。這種修行方式對僧人的意志和體力都是極大的考驗,但龍婆坤毫不畏懼,毅然決然地投身其中。
在森林中,龍婆坤過著簡樸的生活,住在簡陋的茅屋中,依靠樹葉和野果維生。他每天誦經、打坐,深入冥想,尋求心靈的平靜與智慧的啟迪。這段森林苦行的歲月,讓龍婆坤的修行達到了新的高度。他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淨,智慧也愈加深厚。
經過多年森林苦行後,龍婆坤決定回歸社會,將自己的修行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幫助更多的人。他回到那空叻差是瑪府,重建了瓦蓬寺,使其成為當地重要的佛教中心。龍婆坤不僅致力於傳授佛法,還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幫助貧困家庭、興建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
龍婆坤大師的慈善事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他被視為“活財神”,因為他的教誨和善行為無數人帶來了福報和幸福。他的影響力超越了國界,許多國際佛教徒也慕名而來,向他學習佛法和修行之道。
龍婆坤大師的一生,是一段充滿修行智慧和慈善善行的歷程。他從貧困的農村走出,通過嚴格的修行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備受尊敬的佛教大師和慈善家。他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人的傳奇,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透過龍婆坤大師的生平,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偉大的佛教修行者,更看到了一個心懷慈悲、致力於利益眾生的現代聖者。他的一生,是對佛法的執著追求,也是對人間大愛的無私奉獻。龍婆坤大師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讓我們在追求智慧與慈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