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風情畫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fondationpierregianadda

@fondationpierregianadda


忙碌的日子過得特別快,該做的想做的事常被略過而不自覺。幸好能依賴一些行事曆的設定適時提醒你, 才不會錯過讓你後悔沒做的事。最近Google鈴鐺響了好幾回: 提醒Albert Anker的畫展即將在六月三十日結束, 再不去就沒機會了。這次的展覽作品幾乎全是來自一個私人收藏,難能一見, 必須把握機會…。

終於決定在這最後一個可能去成的星期天動身 : 雖然很想癱在沙發上放鬆消極一天,但仍咬起牙打起精神驅車趕往瓦萊州的Martigny*市,一睹Fondation Pierre Gianadda*博物館的特展,這也是創館者Léonard Gianadda(1935-2023.12.3) 生前最後籌劃的展覽。


*https://www.myswitzerland.com/zh-hant/destinations/martigny/  馬蒂尼市Martigny

* https://www.gianadda.ch/expositions/anker-2024/  加納達基金會FONDATION PIERRE GIANADDA


Martigny雖只離我家不過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但想從繁忙緊湊的日常生活中抽出大半天時間專程前往看展,並不太容易。 這裡常有很好的展及音樂節目,每次看到廣告都想去卻又缺少衝勁,常一拖再拖到最後就錯過。雖可惜,但, 說真的,也未必什麼都得打卡看到。這次的展我從二月起就盤算造訪日期,一樣也拖到最後才做出行動,幸好沒錯過。竊喜!

上午十點出發,下午將近一點才到,先在美術館的雕像花園用餐然後看畫,打算最後再走回花園逛逛 (這裡可是歐洲最美的五座雕像公園之一),藝術品加上來自各地的樹種,今天有這麼晴美的天空綠蔭下,必得陶醉其中享受這地區的好天氣(今年六月日內瓦的氣候有夠涼與濕!夏天遲遲不來,煩透人)。





"Anker et l'enfance"【安喀爾與童年】


Albert Anker(AA),讀者也許且非常可能從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有可能看過他的畫作: 在包裝盒, 海報,廣告,裝飾畫上。他是瑞士的 "國家畫家";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瑞士風情畫。而看完畫展後,我們還可進一步的說,瑞士最美麗的風景是: 孩童

 AA (1831-1910)出生於伯恩州的小村Anet( 法文) 或 Ins(德文)。 他來自一個經濟富裕且有文化素養的新教徒家庭。祖父和父親皆是獸醫(父親還兼任重要公職)。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 Albert 從小就在Neuchâtel (瑞士法語區)長大, 他的啟蒙教育來自法語文化,青少年時期他才搬回伯恩開始較高等的教育。他原本進大學主修神學, 好不容易徵求到父親的許可後才轉道走入藝術領域。

他前往巴黎跟隨瑞士名師Charles Gleyre, 繼而進入巴黎皇家藝術學院研讀, 參加比賽,畫展等等。他一生中有30年的時間分住兩地, 冬季巴黎,夏季Anet。 在巴黎時他參展參賽,曾得過巴黎沙龍金牌獎及其他獎項;也做生意(他另一個著名的專長--彩釉陶器繪畫)。回到家鄉時,他作畫和擔任公職,籌劃瑞士藝術展覽會及推進兒童教育制度。畫畫是他的喜好也是他營生養家的來源。在家鄉時他參與社區建設,兒童教育以及促進瑞士藝術的發展,那則是他做為一個公民想盡到的義務。

AA社交廣泛也常出國各處旅遊,他雖出生於小村莊,實質上是過著仕紳的生活,精彩豐富的人生閱歷不在話下。不過他的繪畫視野卻始終焦距在他出生的原點;也就是說,除了為客戶作畫或彩釉陶器繪畫外,他作品的主題及風格幾乎只圍繞在自己的家園與傳統寫實路線。雖然他也算是半個巴黎人,但在他的作品裡卻看不到花都的百樣人生花花世界的剪影。正因他這個執著才吸引了我的注意。


從孩童看世界,從小觀大

這個展的主角顧名思義,是孩童(尤其是指十一歲以下)。Anet是畫布主要背景, 而人物則是在地居民。AA的鄉村風俗畫 "peinture de genre" 展現一種生活簡樸卻安於其中的調性。畫這種簡單調性的景物他卻用工筆畫的力道鉅細靡遺勾勒出農家的生活環境和氣息;有如想捕捉紀錄當下人物間自然流露的肢體語言和家居實況的剎那。讓觀畫者感覺自己像個過路人, 從窗外探見這正在發生的moment凝聚。這種不做作或不擺pose 的瑞士鄉土氣質畫風成為他畫作的調性:雖然保守傳統但卻散發特殊氣氛,不禁讓人聯想到Vermeer, Chardin或Courbet的風格,而不是與他同期的新派潮畫家:Renoir, Monet, Sisley或Van Gogh。

從圖上的每一筆畫中可感覺到畫者對被畫者注入的關注與觀察的細微;小至一花一草一鍋一椅,所有的擺設,器皿, 服飾,地板, 火爐等等。每個人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人們間的互動 ,繪聲繪影全活現在圖上,帶給觀者不少玩味想像的空間。AA追求的寫實畫風主要是想適切的反映及紀錄他當代的社會氛圍, 生活狀況及地方建設。


 Anker=Anchor= 錨。一錘定音, 他的家鄉=他的港口=他的信念

Anker雖然歷經過巴黎學院及各路先進藝術流派的洗禮,但他有自己的執著與創作哲學。他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熱情放蕩派藝術家,他一步一腳印循著自己想要的人生的規劃正道而行;是一位保守務實且勤奮努力精研作畫的藝術家,人生道路上的模範生。他面面兼顧: 藝術家,兒子,丈夫,父親,公僕;還本著基督信仰,以神為名服務眾生。今日的伯恩美術館是在Anker就任伯恩州議員時所促成的提案。

這種務實的性格皆反射在他的作品裡: 他的關注主要在而非藝術的成就。畫中人物,不管出身性別階層都帶著很正向的意念且舉止莊重。他早在十八歲時已經定調自己創作的核心思想。在一封給朋友的信裡,他寫道 : 「藝術不在於模仿, 首先得試著去想像一種理想的美, 然後將之描繪出來。」這種篤定的信念想必是來自他的成長背景和教育;換句話說,來自愛與信仰!

與其解釋, 不如讓圖說話: *翻拍效果不佳,請見諒。





本展覽策畫人(Matthias Frehner)強調 : AA不但名列瑞士最有名氣的畫家之一,在藝術史上也是孩童畫像領域之翹楚。能做到窮其一生的藝術生涯致力於孩童為主題的畫家者更是少見。在他 1848-1902年間的796件油畫作品目錄裡有五百件是孩童畫。

1901年AA患腦中風症後,右手無法再做油畫,人生中的最後幾年繼續以水彩作畫,又展現出另層次的風貌。活到老,畫到老死, 一生作畫,就是他對藝術熱情的表態。

一般人對藝術家性格的刻板印象,在AA身上很難看出⋯AA不但博學多聞,能廣讀五種語言的書籍,也非常關注時事民生議題。他其實可以做學問或教學也可從政或從商甚至傳教;不過他選擇繪畫。也許他認為圖畫是表達他人生哲學最有力的媒介吧 ! 我想他畫畫的目的應不是只為了宣洩內心情感或展現自我的創造潛能;他更很可能是想透過畫作來分享自己對家國的願景;致力於建立 一個美好健康的社會生活模式是他的人生志向。

梵谷和AA就是最強的對比,他曾在寫給哥哥Théo的信中提到說 : 「安喀爾還活在這世上嗎 ? 我常在思考推敲他怎麼能夠畫出這麼熟稔精巧構圖的作品,他一定是來自別的世代…」*  (11.4.1883)

*https://centrealbertanker.ch/fr/albert-anker/albert-anker-about/  Albert Anker — L’artiste et l’homme dans son temps


孩童象徵希望與未來

在藝術領域裡,除了常見的王公貴族後裔裝扮成小大人的肖像畫或是風俗畫裡陪襯的小屁孩外,以孩童為主人翁的作品並不常見。舊時代的小孩在大人的眼裡只是一個未長大的成人,在社會上或一般家庭裡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孩的一舉一動除了可愛外,並沒引人仔細觀察與欣賞的條件。隨著社會工商業的進步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孩童的角色也開始受到關注。

AA思想前進且認知到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對他而言,這個1848年才成立的瑞士聯邦國與當時其他老國家相比形同孩童,一切仍待開發建設。孩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國家的棟樑,必須有制度和系統來培養。瑞士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人民有權也有義務接受教育。 首都伯恩早在1835年就開始施行全民義務教育,不分階級凡是公民都得學識字,寫字和算數。之後還加上女孩的手藝課和男孩的體操課。我們可從展覽場上看到不少寫字板,針織,繪畫,體操及課堂考試的畫作,都是在展示當時教育制度深入民間的成果。




從這些展覽作品中,我留意到畫家試著傳達的另一個訊息 : 孩童從小開始就是社會的一分子,在兄姊或祖父母輩慈愛的呵護下,學習與成長。在一系列的家居生活畫裡,孩童出現在各種場合。他們從日常生活的步驟,儀式和分工的流程中觀摩揣測與學習相處應對之道。從家庭三代的愛與互動中建立穩固的基本人際關係。看來像是有意識的在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塑造孩童的性格。

孩童承載著國家的希望與冀望。教養,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窮人也能有莊重舉止與文化薰陶,得到尊重和往上發展的機會。普遍提高人民素質由此開始。


AA不厭其煩的畫孩童,執著於對他們的各種特有氣質的觀察, 簡直如同在做學問。不過也有人看幾幅後就開始覺得無趣。試想,在他那個時代,尤其是務農或工人家庭的孩童,只被視為一張需要吃飯的嘴和以後家裡的人手。父母忙著做活維持生計,孩子只要能餵飽已經不錯了, 哪來閒工夫教育或籌畫其未來。然而AA篤信民主與進步的時代趨勢,工商業的崛起,社會運作隨著轉型,市場定需要越來越大量的人手。為了方便勞工,社區開始成立托兒所,幼兒園。

AA銳眼微觀幼兒各階段的成長過程 : 從發現自己的手,開始學站, 走出第一步,學自己吃東西, 學寫字, 學針線等等,他不只畫下來,還寫下關於孩童發展與教育等方面的論述。畫中的小孩和善活潑可愛,散發天真自然不做作的純樸本性。他們飽滿泛紅的臉龐,白得發亮的皮膚,伴著金色光芒的髮絲與陽光相對應。法文裡的"Tête Blonde"金頭髮,意指幼童,在Anker畫上是形聲加會意。

鄉居生活中,小小孩由兄姊和祖父母帶;孩子們除了上學玩耍外還得做功課學手藝幫家務或跑跑腿。對需要童工的商人或窮人家而言上學未必是好事。反觀在今日的少子年代,很多父母只求寶貝孩子好好讀書,他們是父母的希望與榮耀,至於家務雜物不捨得讓孩子浪費時間去做…。




了解AA藝術創作的契機就不難想像為何他的畫裡乾坤都鎖定在一個看似桃花源的小村落。他以作品來散發正能量: 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和安於現實的怡然和承受逆境與死亡的尊嚴。隱約展現基督教精神: 愛與包容,施予與信念。這些都值得觀賞者流連於靜態畫前做冥想。

除了意念外,這些一目了然的寫實派作品也經得起純欣賞: 技巧,製畫的格局與精緻的配色;光與影的互動;點與線的空間連結等等都值得品玩。當你能走入畫中乾坤體驗古早的安寧,閒適,純樸的時空時,也許你會突然發覺這樣的世界我們從書上學過,歷史看過,也曾經嚮往過。這並不是一個浮誇不可能成真的時空;只不過,在時代巨輪快轉下,為了追尋更富裕更方便的人生,我們忙碌地跟隨而亂了當下陣腳。在令人聒噪不安的網路世界裡,我們更容易失守自我與家庭的核心價值。雖然生活較不無聊,但我們是否更快樂安適?

Albert Anker成功的藉由孩童的形象勾勒出他理想中的瑞士魂 , 簡樸鄉居生活的風俗畫在他筆下誕生成為道地的瑞士風情畫。



從交流道下來駛向一個淨靜美麗的藝術城鎮Martigny,從停車場下車環顧,不見市集和車水馬龍,只聽見流水噴泉鳥語和艷陽折射出的一片藍天。經過一個古羅馬浴場遺址和一排雕像樹籬走道,這麼宜人的鋪陳,已讓人放鬆心情走向展覽館。 一進場又彷如從當下紛擾的世界走進時光凝聚的往日恬靜。

首先看到的是高盧-羅馬文化典藏, 包括建此館時從地底下挖掘到的古羅馬遺跡以及本區域的考古文物。地下樓則是音樂廳及當期展覽迴廊, 也就是這特展的所在。看到Anker畫中這些似曾相識又好像在我們生活中幾乎快消失的moments,倍覺舒心。遠離外界的喧囂,進到遙遠的桃花源裡,夢了一場。

今年在瑞士同時有三個Anker展: Gianadda 的童年, 伯恩美術館Kunstmuseum Bern閱讀的女孩以及六月才開始對外開放參觀的Centre Albert Anker: 畫家出生地與他農宅裡的工作畫室。

各位下次來瑞士旅行時,又多了一處文化旅遊景點。

 




參考資料:

-Anker et l’Enfance, Catalogue, Fondation Pierre Gianadda, commissaire de l’exposition Mathias Frehner avec Regula Berger, 2024

-"Anker et l’Enfance", Hommage à Léonard Gianadda 1935-2023,ESH Médias Editions SA, Sion

-https://www.kunstmuseumbern.ch/admin/data/hosts/kmb/files/page_editorial_paragraph_file/file_fr/143/Anker_Ausstellungsfuehrer_f.pdf?lm=1323180449

-https://recherche.sik-isea.ch/fr/everything/in/sikisea/work/timeline?0.0.type=actor&0.0.@id=sik:person-4000009&0.type=actor  Anker 的作品檔案

-https://centrealbertanker.ch/fr/albert-anker/selection-doeuvres-alt/  畫作Albert Anker – Un artiste protéiforme

-https://centrealbertanker.ch/fr/albert-anker/albert-anker-about/  Albert Anker — L’artiste et l’homme dans son temps

-https://memobase.ch/de/object/bar-001-CJS_0938-4

-https://youtu.be/EDCVHDZhsJQ?feature=shared 瀏覽作品 

-https://www.artenlignes.org/05_portraits/Anker/Bio/index.html 畫家簡介

-https://recherche.sik-isea.ch/fr/sik:person-4000009:exp/in/sikart/actor/list

-https://recherche.sik-isea.ch/fr/everything/in/sikisea/work/timeline?0.0.type=actor&0.0.@id=sik:person-4000009&0.type=actor  Anker 的作品檔案




avatar-img
70會員
53內容數
Léman /蕾夢,通稱為Lake Leman; Lake Geneva/萊芒湖;日內瓦湖, 是瑞士最大湖,也是我生活的場景。久居此地,隨筆記下了不少本地人生活寫照和歷史人文軼事,想藉由此平台與讀者分享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華格納的《尼貝龍的指環》全劇五月在蘇黎世登場。歌劇院為準備這次全套演出,從2022年起陸續先以單劇上演。至2023年十一月演完第四部之後,才於今年五月隆重推出整套四部劇,分兩輪演出。也就是說,這是由同一組工作及演出人員共同長期策劃準備。這樣慢工出細活的投資,應很少見。
四月初大地春回,溫暖的陽光,清鮮的空氣,打通我們閉鎖於長冬的感官知覺。此時正逢復活節假期間,宗教氛圍昇華人們的心靈,巧克力兔和彩色雞蛋糖打開我們的味蕾,假期間對上金光閃閃的精品鐘錶展Watches & Wonders 2024,街道湖邊有鐘錶店特設的展示場,遊客買客銳增,呈現生意興隆的景象,到處
人生的際遇是一段無預警的巧合,人算不如天算。你意想著往東移,卻落腳到西邊。 飛去美洲求學卻轉彎嫁到歐洲。幻想著歐洲的浪漫文化古城,實際上卻生活在環山靠湖的喀爾文城市。 未搬家到日內瓦之前,我對這城市並沒什麼特殊情感,也沒考慮過來此「闖天下」。在我眼裡日內瓦只是一個溫吞吞沒個性的小城,
2024年是全世界大選年,大約有七十多國會有大選,包括台,美,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烏,英和歐盟這幾個關鍵選舉。選舉結果攸關世界陣營的走向: 往左或往右? 首場由台灣總統大選拉開序幕。台灣再度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C位。 近年來選舉的主軸政見都離不了「定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因為我是東方人,朋友每看到東方片上演一定來相報。 這部*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 或《完美的日子》也是經朋友告知才趁年假期間看的。還真謝謝他們! 日本電影在歐洲行情很好,韓片近幾年來也打進歐洲市場。這家位於日內瓦市區的小電影院從去年底至今, 同時有三部關於日本的電影,
日內瓦的十二月很熱鬧,滿街滿城張燈結綵喜洋洋。滿城的氣氛是神聖,童話,奇幻,慶典,歡愉的。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以一場大雪展開序幕。白白的雪,像一陣急雨不停的落,雪花紛飛感覺到聖誕節的氣氛。大街小巷彩燈,聖誕樹,喜洋洋的紅色櫥窗像在拉客人進屋觀賞消費。
華格納的《尼貝龍的指環》全劇五月在蘇黎世登場。歌劇院為準備這次全套演出,從2022年起陸續先以單劇上演。至2023年十一月演完第四部之後,才於今年五月隆重推出整套四部劇,分兩輪演出。也就是說,這是由同一組工作及演出人員共同長期策劃準備。這樣慢工出細活的投資,應很少見。
四月初大地春回,溫暖的陽光,清鮮的空氣,打通我們閉鎖於長冬的感官知覺。此時正逢復活節假期間,宗教氛圍昇華人們的心靈,巧克力兔和彩色雞蛋糖打開我們的味蕾,假期間對上金光閃閃的精品鐘錶展Watches & Wonders 2024,街道湖邊有鐘錶店特設的展示場,遊客買客銳增,呈現生意興隆的景象,到處
人生的際遇是一段無預警的巧合,人算不如天算。你意想著往東移,卻落腳到西邊。 飛去美洲求學卻轉彎嫁到歐洲。幻想著歐洲的浪漫文化古城,實際上卻生活在環山靠湖的喀爾文城市。 未搬家到日內瓦之前,我對這城市並沒什麼特殊情感,也沒考慮過來此「闖天下」。在我眼裡日內瓦只是一個溫吞吞沒個性的小城,
2024年是全世界大選年,大約有七十多國會有大選,包括台,美,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烏,英和歐盟這幾個關鍵選舉。選舉結果攸關世界陣營的走向: 往左或往右? 首場由台灣總統大選拉開序幕。台灣再度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C位。 近年來選舉的主軸政見都離不了「定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因為我是東方人,朋友每看到東方片上演一定來相報。 這部*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 或《完美的日子》也是經朋友告知才趁年假期間看的。還真謝謝他們! 日本電影在歐洲行情很好,韓片近幾年來也打進歐洲市場。這家位於日內瓦市區的小電影院從去年底至今, 同時有三部關於日本的電影,
日內瓦的十二月很熱鬧,滿街滿城張燈結綵喜洋洋。滿城的氣氛是神聖,童話,奇幻,慶典,歡愉的。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以一場大雪展開序幕。白白的雪,像一陣急雨不停的落,雪花紛飛感覺到聖誕節的氣氛。大街小巷彩燈,聖誕樹,喜洋洋的紅色櫥窗像在拉客人進屋觀賞消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七月莫名的一個星期過去了,各種宣傳、排練、展覽之後⋯眼睛再度睜開,已經7/6號了~ 再次挑戰自己迅速靜心的部分,失敗!於是動手開始大方向的整理家務,從下午一點開始物品歸位、清潔整理後,竟然來到了晚上八點⋯ 癱坐在客廳沙發上,忽然想著2024年,我除了燒錢之外,似乎沒有一刻停下腳步的時刻,生命總有
Thumbnail
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還沒完成。 把握每一個時刻,珍惜每一個瞬間。
Thumbnail
今日感動、今日遺憾、明日目標 (淺移默化 給自己訂下了 每天都要思考到的三件事情) 今天的自己終於看到了想去的展覽 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周末 今天早上雖然有起了個大早 但是在懶惰與勤勞的拔河中 敗給了難得休假的日子 所以沒有上健身房 明天希望可以持續在運動的路上 養成習慣完成自己對於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2024.04.09 概要: 畫圖的事,虛無上課時間,並不記得自己還有什麼要報告,什麼都做不好,40元的午餐,去圖書館視聽區癱軟著看幾年前的電影,詩歌比賽的討論,不知道什麼是藍色窗簾的室友,補舊檔找到驚喜。
Thumbnail
時間,讓人產生最深的喟嘆,歎息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無法停留。 我們藉由文字記述,圖畫描繪,相片,留下年節的歡樂與美好。 人們都希望來日歲月都花常好,月常圓,人長久。 留下住的記憶,有時,卻是惋惜的美好、想忘卻的卻又是某種遺憾的誤解。 世界就是這樣,這一刻無比重視的東西,下一刻就毫無意義, 所有
Thumbnail
日記寫在哪裡?寫在Day One,寫在臉書,寫在每年換新的行事曆上。每天打開app,會跳出這一天有幾則條目。有時很多,有時一則也沒有。或在臉書,常常提醒動態回顧。有時很多,有時一則也沒有。我疑惑日子的飛逝,也忘記認識從前。當主動紀錄成為被動顯示,代表日子一去不回。於是,進入過去的今天,因為今天仍待完
Thumbnail
七月莫名的一個星期過去了,各種宣傳、排練、展覽之後⋯眼睛再度睜開,已經7/6號了~ 再次挑戰自己迅速靜心的部分,失敗!於是動手開始大方向的整理家務,從下午一點開始物品歸位、清潔整理後,竟然來到了晚上八點⋯ 癱坐在客廳沙發上,忽然想著2024年,我除了燒錢之外,似乎沒有一刻停下腳步的時刻,生命總有
Thumbnail
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還沒完成。 把握每一個時刻,珍惜每一個瞬間。
Thumbnail
今日感動、今日遺憾、明日目標 (淺移默化 給自己訂下了 每天都要思考到的三件事情) 今天的自己終於看到了想去的展覽 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周末 今天早上雖然有起了個大早 但是在懶惰與勤勞的拔河中 敗給了難得休假的日子 所以沒有上健身房 明天希望可以持續在運動的路上 養成習慣完成自己對於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2024.04.09 概要: 畫圖的事,虛無上課時間,並不記得自己還有什麼要報告,什麼都做不好,40元的午餐,去圖書館視聽區癱軟著看幾年前的電影,詩歌比賽的討論,不知道什麼是藍色窗簾的室友,補舊檔找到驚喜。
Thumbnail
時間,讓人產生最深的喟嘆,歎息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無法停留。 我們藉由文字記述,圖畫描繪,相片,留下年節的歡樂與美好。 人們都希望來日歲月都花常好,月常圓,人長久。 留下住的記憶,有時,卻是惋惜的美好、想忘卻的卻又是某種遺憾的誤解。 世界就是這樣,這一刻無比重視的東西,下一刻就毫無意義, 所有
Thumbnail
日記寫在哪裡?寫在Day One,寫在臉書,寫在每年換新的行事曆上。每天打開app,會跳出這一天有幾則條目。有時很多,有時一則也沒有。或在臉書,常常提醒動態回顧。有時很多,有時一則也沒有。我疑惑日子的飛逝,也忘記認識從前。當主動紀錄成為被動顯示,代表日子一去不回。於是,進入過去的今天,因為今天仍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