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齒槽脊保存術(ARP)(下)|做? x 不做? x 考量因素

raw-image


介紹

在牙齒拔掉之後,拔牙的窩洞會生成新的骨頭,把洞填滿,但是齒槽脊整體的體積是會減少的,而且減少的量會因人而異,也因牙齒而異。如果未來植牙需要的骨頭量不夠,就需要先做大型的補骨,把骨頭補好,才可以植牙。


只是,做大型的補骨,一來醫生需要有比較好的手術技巧,二來在手術後,患者的術後不適感會比較強烈(腫痛、瘀青),而且費用上也比較高。為了解決或減少這些問題,因此有了齒槽脊保存術(ARP)這個術式。


齒槽脊保存術(ARP)指的是任何可以減少拔牙後的骨頭吸收和促進拔牙窩骨頭癒合的方法。這個術式理想上能達成幾個目標:

  1. 可以減少拔牙後齒槽脊體積的變化,讓未來植牙的時候,可以不用進行大型的補骨,甚至不用額外補骨,或是讓橋體(pontic)底下的齒槽脊維持豐隆,不會凹陷下去。
  2. 促進拔牙窩骨頭生成,讓未來的植牙能夠更好的骨整合。
  3. 促進拔牙窩洞口的軟組織癒合,並保留齒槽脊的外型輪廓。


不過,齒槽脊保存術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因為:

  1. 即使我們儘量放材料維持齒槽脊體積,齒槽脊還是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吸收。
  2. 我們放的這些材料,可能會影響新骨頭的生成,並減慢拔牙窩的癒合。
  3. 如果植體可以在拔牙當下或拔牙後4-8週放入,那麼齒槽脊保存術的好處就沒有那麼大(因為做齒槽脊保存術要等4-6個月骨頭癒合後才可以植牙)。


下面我將介紹一些齒槽脊保存術(ARP)的相關知識。

拔牙後齒槽脊體積的變化(自然癒合)

在牙齒拔掉之後,齒槽脊就會開始吸收變化,那麼,它的自然吸收變化量會是多少呢?


根據 Weijden 於2009年發表的文章,寬度平均會吸收3.87 mm,高度平均會吸收1.67 mm;而根據 Tan 於2012年發表的文章,寬度會吸收29%-63%,高度會吸收11%-22%。


除了自然吸收外,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會影響,像是患者的系統性或局部因素、拔牙的手術創傷、原先存在的骨頭缺損、慢性感染,還有一次是拔一顆還是多顆。牙周的表現型(periodontal phenotype)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牙周的表現型(periodontal phenotype),包含頰側骨板厚度(bone morphotype),還有牙齦厚度和角化組織寬度(gingival phenotype)。


根據 Chappuis 於2013年發表的文章,上顎前牙拔牙8週的骨頭吸收量,如果頰側的骨頭厚度小於1 mm,高度平均會吸收7.5 mm;如果頰側的骨頭厚度大於等於1 mm,高度平均只會吸收1.1 mm。


另外,較薄的牙周表現型(通常是前牙),骨頭的吸收量會比較厚牙周表現型(通常是後牙)還要多。

拔牙後齒槽脊體積的變化(齒槽脊保存術)

如果我們在拔掉牙齒的同時放一些材料在拔牙窩裡,那麼,齒槽脊的吸收變化量又會是多少呢?


根據2019年 European Workshop的consensus report,如果在拔牙窩放入骨粉,寬度吸收會減少1.5-2.4 mm,頰側高度吸收會減少1-2.5 mm,舌側高度吸收會減少0.8-1.5 mm。

齒槽脊保存術對植牙的影響

當考慮到放置在齒槽脊保存術部位的植體的存活率、成功率和邊緣骨水平,與放置在自然癒合的齒槽窩中的植體相比,結果是相當的。


雖然齒槽脊保存術可能可以減少植體植入過程中進一步需要補骨,但是對於熟練植牙同時補骨的醫師相比,齒槽脊保存術的好處可能相比之下就沒有那麼多。

何時可以考慮做齒槽脊保存術

以目前的證據顯示,做不做齒槽脊保存術,對於未來植牙的存活率和成功率影響不大,不過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會推薦進行齒槽脊保存術:

  • 拔牙後需要延緩植牙,還有不適合植體在拔牙當下或拔牙後4-8週放入,例如年輕的患者、剩餘的牙齒有原發性疾病需要治療(例如:牙周病)以及患者的偏好。
  • 當預期未來會進行的補骨手術或立即植體植入的時間、複雜性、成本、不適感和風險與患者的期望或醫生的專業不相容時。
  • 需要最小化齒槽脊體積變化至關重要的臨床情況,例如:
    • 拔牙部位(特別是那些具有美觀重要性的部位)呈現薄的頰側骨(<1 mm),應預期拔牙後齒槽脊會發生廣泛的吸收和體積損失,並且可能會危及植體植入。
    • 後牙部位拔牙後齒槽嵴高度有限,這可能導致植體會靠近一些危險構造,像是上顎竇或下齒槽神經。

結論

齒槽脊保存術是一種基於證據證實、經過臨床驗證且安全的拔牙區處理,在特定的情況有助於將植體植入到理想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減少拔牙後發生的軟硬組織損失的情形。

參考資料

1.Mardas, N., Macbeth, N., Donos, N., Jung, R. E. & Zuercher, A. N. Is 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 an overtreatment? Periodontol. 2000 (2023) doi:10.1111/prd.1250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