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劇評】《畢業》大結局劇作深度解析:最後一堂閱讀課,用文學的想像連結真實

raw-image


《畢業》大結局,對我來說是有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雖然和原本內心預想的結尾不同,但我也完全能夠欣賞,而且是超級滿足地~好好欣賞完了,這部如此特別又如此珍貴的作品。

 

結局無論是教育、浪漫,還是人物的成長線,都在有限的時長中盡可能收束或留白。

 

或許有人會覺得些許倉促、潦草,但比起明明白白交代到每個人物的去留興衰,我更喜歡留白處理。生活本來就無定局,永遠在動盪,我認為寫實的真實就是讓人信服,故事結束後,人物仍然會在他們所處的世界中繼續生活下去。



適當的留白帶來文學的想像,正如表老師在第一堂課上所說,想像和不能想像之間的差異,帶來成績的差異。

 

再退一步,想像的背後是什麼?我們如何想像一個做留白處理的人物的故事走向?那取決於,閱讀的能力。能否從字裡行間閱讀出一些答案的碎片,或是對問題的延伸,引出更多的好奇、思考、求知。

 

《畢業》中“教”過的所有知識點,全部都能在結局串起來、反過來説明我們欣賞這部作品。

 

前提是我們不迷戀結局,瞭解到真正的好故事是說不盡的。大峙洞的故事,別說16集,20集、40集也說不盡,如果我們好奇的不僅僅是,壞人是否明確地受到懲罰、好人是否得到應有的獎賞。

 


我不想評價每一個人物的線是否足夠清楚完整,即使和我預測的不一樣也無所謂,惠珍這樣選還是那樣選都一定走得通,因為在我心裡她也是無所不能的人;白髮魔女、禹勝熙以及她的追隨者們——尹智錫、李明俊那些大叔們,是如何落得狼狽下場,不用看也知道。

 

作為系列劇評的最後一篇,我不想把有限的篇幅放在討論劇情滿意度,或者只是因為和我預期不同就對創作者指指點點。其實我寫系列劇評的意圖很簡單,在本質上和《畢業》有非常相似的點,那就是閱讀——


透過鏡頭語言、劇作分析等等,把從文本轉化而成的影像,重新“換算”成文字,我希望盡可能地讀懂,並且傳達創作者的意圖。

 

尤其是在鏡頭背後、在字裡行間,未被說出來的語言永遠比能以臺詞說出來的語言要多。

 

甚至有時候未被說出的才是重要的,這個鏡頭、這場戲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反復、執著地解釋這些。

 

如果說《畢業》是從閱讀一個人開始,認知一個世界的,譬如從惠珍老師那裡學會閱讀並且閱讀了惠珍的李俊浩,完成了以學生身份“畢業”、以戀人身份站在惠珍身邊的成長,他所憧憬、並有些固執地堅持打造的理想教育,我們看到了那個世界的可能性。

 


看劇這件事也可以說是從閱讀一部作品,認知一個世界。但是探索人類社會與世界的理解要幹嘛呢?為什麼要認知世界?

 

我想那就是惠珍的故事線最終要傳達的——閱讀自己。拼命生活、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才終於在書櫃最下層的角落找到了被自己遺失多年的,一個未能畢業的人生階段。

 

我們閱讀另一個人、閱讀所處的人類社會和真實世界,最終是為了返回到自身,閱讀自己。

 


以前的惠珍可能自己也無意識她到底為何不自覺地一直貶低補習班職業、低估自己作為老師的影響力。直到14集末,透過院長和李俊浩的談話才知道惠珍當年的學業被補習班工作耽誤了。

 

因此她始終沒有辦法從心底認可補習班的職業價值,也就沒辦法全然地堅定認可投身這行業的自我價值。

 

回想當表老師把離職事件歸咎于她、白髮魔女說她是無賴的時候,她都會產生動搖,因為以前的惠珍對自己的價值乃至人格不夠確信,每當有動盪時候她自己就會產生質疑,會想“是我的錯”、“我好像真的是那樣(無賴)”,旁人看來明明就不是事實。

 

還有當李俊浩和她辯論“能不能想想你為什麼是我的恩師”那時候,惠珍否定的只是一種相較現實來說過於理想化的教育方式嗎?她同時否定的是自己(作為老師)的價值和影響力。

 


借由這個契機,惠珍深深地挖掘、重新閱讀了自己的心,發現了需要填補的地方,有遺憾的人生階段也要讓它“畢業”。所以她現在要去做這件事。

 

我倒覺得未必是多麼熱愛法律專業,說不定完成學業後又想重新回來做教育了呢,反正,徐惠珍是無所不能的人。

 


15集著力點在俊浩的“畢業”,16集惠珍也找到了自己的“畢業”之路,作為本劇最主要的人物,他們的敘事作為壓軸當然是合理的。

 

有趣的是,16集用了不小的篇幅去講惠珍的助教瑉智,前15集存在感並不高的一個小配角,卻在16集濃墨重彩地安排了三段重要的戲份。

 

讓瑉智和禹勝熙吃飯、偶遇夏律,最後和惠珍交心。這三段情節是連貫的,禹勝熙想利用瑉智家境不好這點拿錢收買她當間諜,瑉智假借拍照偷錄音但被禹識破;回去路上偶遇了夏律,被夏律的話打動,回到補習社向惠珍訴說衷情。

 

瑉智的戲份放在最後一集展開一定有很重要的用意。


蘊含了很多層,最表面的就是禹說瑉智和惠珍年輕時很像,側面表現了惠珍的影響力,她帶的助教也和她一樣有膽識、一樣善良,一樣是個好老師。

 


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呼應,當瑉智聽到夏律說很喜歡自己,她問夏律要不要一起喝杯飲料。在第7集惠珍得知時宇是怎樣的學生後,也曾在偶遇時主動說想請他喝個飲料。

 

是一種很微妙的“示好”,遇到一個很看重自己的學生,想和他/她多親近一點的心情,因為很珍貴。

 


對惠珍來說是又一個想教的學生,但對作為助教的瑉智來說可能是第一個,對她的觸動一定是非常劇烈的。

 

另外也展現出惠珍的洞察力與共情力,她短短一句“你的自尊心應該很受傷吧”戳到了瑉智的眼淚開關。

 

人不都是這樣嘛,忍著忍著,如果有人說中內心最委屈的那個點,一下就會哭出來,因為感覺被讀懂了。

 


瑉智坦誠被禹動搖到,俊浩說是人之常情,而瑉智說不是的,“托惠珍老師的福,我才能聽到學生稱讚我是個好老師,結果我卻把這點忘得一乾二淨,太丟臉了。”(我看的這版字幕漏翻了“丟臉”這句)

 

聯想到表老師告訴惠珍資料被偷時說了類似的話。一個奇妙的連結,讓瑉智、表老師感到羞愧/丟臉的學生,都是夏律。

 

這部劇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人的面貌。面對誘惑、面對困境,包括惠珍在猶豫跳槽時都說過這句臺詞——“我也是人”

 

因為是人、面對誘惑會動搖,是人之常情。當時因為時宇,惠珍也說過感覺羞愧到快活不下去這樣的話;因為夏律,表老師和瑉智都對自己短暫地忘本感到羞愧。

 


好學生的存在也是讓好老師們觀照自己的一面鏡子。因為是很好的老師,也是本質很好的人,所以會感到羞愧,然後擺正自己。想必白髮魔女、禹勝熙,還有那倆大叔···都不會羞愧吧?

 

再來說瑉智的戲為什麼放在大結局,為什麼重要?更從深層的含義看,瑉智作為助教,一個很像惠珍的助教,也許可以理解成類似惠珍的接班人?她的位置其實是,未來的老師。

 

就像惠珍對曾經的學生俊浩有很大影響,惠珍對她的助教,未來也可能當老師的瑉智也有如此大的影響。

 

好老師的影響力,好的教育的影響力,就是這樣吧?所謂言傳身教,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的正向影響力,或許力量微薄,但是幸好還是看得見的。

 

因此在16集重點加入“未來的老師”的敘事是有意義的,《畢業》從各個角度,談論了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們、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時宇、夏律)。

 

在最後將目光望向了未來,即使惠珍現在不做老師了,但俊浩會繼續下去、瑉智也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像惠珍一樣的老師,這種延續的目光,正是創作者投射希望的地方。

 


這種希望仍然是理想化的、仍然是待討論的,即使期望一部作品改變社會現實是不切實際的,但即使是討論也很好,討論本身就有意義。

 

至少看劇的我們上了文學課、還學習了閱讀~


《畢業》將文學的想像和閱讀融會貫通地放在一個講述教育與浪漫的故事中,甚至讓我覺得創作者在其中化身為一位真正的老師,用這樣一部作品教會我們,到底要如何閱讀、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當我們對惠珍、俊浩以及大峙洞形形色色的人們,對他們的掙扎與煩惱產生共鳴,並且能用更寬的眼界去探索他們掙扎與煩惱的內容——小到教育行業的困境與理想,大到“如何活得像個人”。

 


並在波折動盪的衝突和充滿誘惑的選擇中跟著主角們一起判斷,怎樣才是活得像個人——

 

說著“我陪你玩吧”的南清美老師,痛斥“一群人渣”的閔組長,不看偷來資料的表老師······


還有卸下權威偽裝露出野蠻的白髮魔女、傷害別人還沾沾自喜的禹勝熙、犯罪者思維尹智錫、傻傻做著開國功臣夢的李明俊······

 


正因為惠珍、俊浩之外的大峙洞群像角色也如此生動豐滿,呈現出各種人類真實的面貌,才這麼令人意猶未盡吧~

 

說到人類面貌,16集最後有一點,讓我驚訝到有點毛骨悚然的程度,對孝任室長/勝奎媽媽的雙重社會角色又勾勒了一筆,“所以我想好好投資,再送給我兒子。”

 


原來就知道室長不簡單,她完全有資本可以自立門戶,當副院長也充分有實力,這都沒什麼問題,但讓院長捧南清美做補習班招牌的原因,比起看重教學實力和社會商業價值,她真正瞄準的竟然是婚姻價值···“送給我兒子”,笑著說出這種話,瞬間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戴錦華說:“現代文明,語言是權力,你能不能掌握語言,能不能嫺熟地用語言來表達你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個權力格局,所以追求平等和試圖反抗的女性,當然要學習語言,而文學永遠永遠是語言的藝術。”

 


如南清美一樣掌握語言、掌握權力的帥氣女性,在無法剝離的傳統父權社會中,仍然會因為她的婚戀價值而非社會價值被投資、被“惦記”,這很現實,也很殘酷。


原本南清美對勝奎說的話也可以看作老師對人文學科學生的應援,“不想畢業一輩子不畢業也行”,是有別與惠珍俊浩的另一種選擇,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學習的過程也很重要,這給了勝奎莫大的肯定,到這裡都還算浪漫,但是勝奎隔天卻讓媽媽幫他娶媳婦······然後孝任室長決定押寶南清美,為的是投資兒媳婦送給兒子。


這什麼東亞恐怖故事?


藏在理想Happy Ending下的尖銳像一根不起眼的針,女性的困境、教育的現實,就像平靜的海面下湧動的暗流,即使故事結束也仍然會跟隨著人物,也借由我們的討論蔓延到現實,劇裡劇外共鳴的這種隱痛本身,即是從文學的想像連結真實世界的最佳證明。

 


-EN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霧風誌小聚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