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身與這一生……

這一身與這一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隻小紅鳥在乾旱季節棲身於一株叢林中最高大的樹,

得著巨樹庇蔭,於是放聲歌唱。

小紅鳥和大樹,孩子與家庭,旅人與驛站,這一身與這一生……

《樹之歌》(La chanson de l’arbre)

文、圖/Coralie Bickford-Smith

這本書原文是英文《The song of the tree》,作者Coralie Bickford-Smith以精湛的書藝設計著稱,在書店架上,手一觸碰到她的作品,真的就教人「愛不釋手」!三采出版了她的首部繪本中譯版《小狐狸與星星》,而這本《樹之歌》則是這位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御用封面設計師的第三部作品。

啊!我應該買那本最新出版的《松鼠和牠遺失的寶藏》才對呀!因為跟我的FB專頁名稱那麼貼近,只能說緣份囉~二月到Vichy時的確有在書店看到這本書,考量到它原創非法文,後面旅途正展開,想了想,便數度將其放回原處啦!

最後在Lille書店,返台前夕,遇見的則是這本《樹之歌》,冥冥中自有安排——因為此趟旅程選購不少「~之歌」與樹木相關的圖書,我想:大自然呼應了我內心渴望吧!

Coralie Bickford-Smith每部作品都會設計精裝、平裝兩種版式,可是法文版的只有出平裝的。雖然平裝,封面依然很有觸感,有樹木的質地,印刷用色絲毫不含糊,大樹的綠配小主角的紅,既穩又活潑。

書名「樹之歌」引我兩種猜想:是樹唱出來的歌?還是讚頌樹的歌曲呢?而且兩個名詞「樹」和「歌」都是單數,有何意義呢?

內容描寫一隻小紅鳥在乾旱季節棲身於一株叢林中最大的樹,得著巨樹庇蔭,於是放聲歌唱。

然而雨季來臨前夕,群鳥離巢,唯獨小紅鳥不捨離開這株「寶樹」。戀棧不去的鳥兒在星子、花豹、孔雀、猴子的歌吟中渡過複雜忐忑的一夜,直到黎明驟風起,小紅鳥已從樹腳攀上樹頂,望見遼闊天地,於是牠獻上一曲,也在大樹的吟唱中振翅遠翔。

小紅鳥和大樹,孩子與家庭,旅人與驛站,這一身與這一生……

回頭再想想單數的意義,你覺得代表了什麼?#

可以點進作者網頁看英文版內頁:https://cb-smith.com/the-song-of-the-tree,只是螢幕上看到的與實體紙張色彩有差。

Ps.閱讀時最好飲料離遠一點,我看到封面上被咖啡漬強「吻」一大口,心絞痛啊!可是若包上書套,便又摸不到紙張設計了。

#我在FB上有一專頁【小松鼠的法文繪本森林】,經營八年多,目前介紹過三百多本法文圖畫書,歡贏點及,看更多內頁圖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AniXqrGgKezi94FK/


avatar-img
朱靜容的沙龍
5會員
42內容數
逛逛法國圖書館,讀讀法文繪本,說說法國漫遊五四三 「黑豬讀創生活圈」文稿搬遷倉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朱靜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掐指算算:這趟三個月的旅程,一共搬了15次家。     而填在兩個移動點之間的是「等待」,前一處十至十一點退房,下一處下午三點至四點才能入住,所以移動通常表示會有四到六小時的空檔「無處安身」。     有伴一起耗當然便利許多,泡泡咖啡廳聊天,輪流看守行李去上廁所,或附近小逛一會兒。
《小核桃公主》(La princesse aux petites noix)文/Émilie Chazerand、圖/Stéphane Kiehl 小核桃公主——聽起來好像甜甜的稱呼,但放在不同語境中,便產生異變。搭配上封面的圖畫,主人翁做出爭鬥前迎戰的架勢,可能是場「比舞大賽」嗎?
《恐怖山上的惡獸》(L’affreuse bête de Mont-la -terreur):為了製造懸疑驚悚氛圍,文字描述郵差兔子聽著門後各種聲響,而在腦海上演小劇場,但畫面卻忽然將鏡頭拉遠,讓讀者以遠觀的姿態看兔子面對未知⋯⋯
決定將《大熊想唱歌》(L’ours qui voulait chanter)帶回家。一是因為故事與音樂相關,我喜愛所有和演奏、歌唱、韻律有關聯的繪本;另一原因則是故事最後的場景安排,一下便黏上了我的心。
邊讀邊譯把「閱讀」拆解得失去味道,譯到最後一句時,翻到下一頁,啊?沒了!什麼?故事結束了?我究竟讀了什麼?於是整本從頭一氣呵成,再讀一次! 閱讀實在需要完整性、整體性! 《我最美的影子》(Ma plus belle ombre) 文/Carl Norac、圖/Gaya Wisniewski
    打開冰箱,兩顆白煮蛋在架上隨著門的開啟而晃動,啊!再兩天就要離開這座城市啦!     常聽男性朋友聊起軍中生活,他們會以「數饅頭」作為倒計時工具。我的法國遊學記則是由「數蛋
掐指算算:這趟三個月的旅程,一共搬了15次家。     而填在兩個移動點之間的是「等待」,前一處十至十一點退房,下一處下午三點至四點才能入住,所以移動通常表示會有四到六小時的空檔「無處安身」。     有伴一起耗當然便利許多,泡泡咖啡廳聊天,輪流看守行李去上廁所,或附近小逛一會兒。
《小核桃公主》(La princesse aux petites noix)文/Émilie Chazerand、圖/Stéphane Kiehl 小核桃公主——聽起來好像甜甜的稱呼,但放在不同語境中,便產生異變。搭配上封面的圖畫,主人翁做出爭鬥前迎戰的架勢,可能是場「比舞大賽」嗎?
《恐怖山上的惡獸》(L’affreuse bête de Mont-la -terreur):為了製造懸疑驚悚氛圍,文字描述郵差兔子聽著門後各種聲響,而在腦海上演小劇場,但畫面卻忽然將鏡頭拉遠,讓讀者以遠觀的姿態看兔子面對未知⋯⋯
決定將《大熊想唱歌》(L’ours qui voulait chanter)帶回家。一是因為故事與音樂相關,我喜愛所有和演奏、歌唱、韻律有關聯的繪本;另一原因則是故事最後的場景安排,一下便黏上了我的心。
邊讀邊譯把「閱讀」拆解得失去味道,譯到最後一句時,翻到下一頁,啊?沒了!什麼?故事結束了?我究竟讀了什麼?於是整本從頭一氣呵成,再讀一次! 閱讀實在需要完整性、整體性! 《我最美的影子》(Ma plus belle ombre) 文/Carl Norac、圖/Gaya Wisniewski
    打開冰箱,兩顆白煮蛋在架上隨著門的開啟而晃動,啊!再兩天就要離開這座城市啦!     常聽男性朋友聊起軍中生活,他們會以「數饅頭」作為倒計時工具。我的法國遊學記則是由「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