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關於通膨的故事

25k月薪,10k房租,孤身一人北漂。25歲時的我,很清楚自己為什麼對金錢感到焦慮。


幾年後,換了幾份工作,生活品質隨月薪翻倍。然後我開始困惑,為什麼我依舊對金錢感到焦慮。


那些「成熟的大人」們告訴我要學會理財,他們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確實,走進誠品,總有幾本投資理財書在暢銷排行榜上。看來,至少我不是唯一對金錢感到焦慮的。


我開始學習現代必備的金融求生技能:辦信用卡,準時繳費,累積信用;定期定額,買ETF,指數基金;海外券商,美股美債,追蹤趨勢。


走到這,大部分人應該都覺得仁至義盡,自己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努力工作吧。


但我心中,長期以來總有個疑問:為什麼這世界是這個樣子?反骨如我,對此甚至深感憤怒。


憤怒。


因為生命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們體驗,有這麼多豐富有趣的知識與技藝等待我們發掘,有這麼多呼喚我們的熱情及志業尚未被探索,但在我們辛苦工作八小時後,我們下班還得斜槓當個業餘金融研究生,別無選擇。


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保護我們辛苦工作的果實,保護我們犧牲換來的回報。


如果一個人犧牲自己換來的回報,可以被其他人無聲無息、一點一滴地偷走,而且大家還默許這種事情,雙手一攤說「這世界就是這樣」⋯⋯


那這個世界豈有正義可言?


我不曉得經濟學家和政治精英是對社會大眾灌了什麼藥,讓大家對經濟、GDP、物價都「應該要越來越高」的宣稱,能不置可否地全盤接收。


我們明明都知道,三十年前買一台電視的錢,可以拿到三十年後買一台好上幾萬倍的電視,不是嗎?為什麼我們對「價格應該越來越高」這件事,卻有著不符經驗的迷信呢?


所以我想,為什麼一定要有通膨?為什麼通膨目標是2%,不是其他數字?


從專家學者們口中,我得到的答案大概是:「這就是全球央行的共識,再講更多你也聽不懂,你就儘管相信我們專家的安排吧!」


想不到,取信大眾竟有如此方便的方式,這恐怕只在經濟領域看得見。就算是做火箭,我一介平民也至少知道你要飛上太空才不算失敗。


但經濟領域缺乏了某種清楚的「可證偽性」;更多時候「專家」們只是企圖用海量的數字和線圖來逼迫我們放棄理解。它根本是門各說各話的「偽科學」。


讓我們用常識理解「2%通膨目標」是什麼。


想像你在一個密閉實驗室裡的跑步機上慢跑,外頭的研究人員偷偷以每分鐘2%的速度,把實驗室裡循環的氧氣抽掉。不知不覺間,你發現越跑越費力、越來越難保持相同速度;如果這個實驗持續下去,它會結束在你心臟罷工的那一刻為止。


這裡的氧氣,就是我們手中金錢的購買力;而實驗室外頭的,是經濟專家和政治精英們,以「價格穩定」、「經濟成長」之名操弄著你我活命用的氧氣,祈禱在我們心臟爆掉之前可以跑得越久越好。目的,是驅動這個追求永恆成長的經濟機器。


因此我得到結論:人為通膨,是不義的隱形稅收,是政府在光天化日下對人民行竊。


2%的通膨率,只不過是許多央行公認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從百姓手中偷走購買力,不被發現也不惹民怨的「理想速度」。


當錢越來越不值錢,等同是懲罰儲蓄、節制、有遠見、延遲享樂的人,鼓勵借貸、寅吃卯糧、「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為。


將未來的錢挪到今天花比較便宜,所以我們拿信用卡消費、靠貸款買房。存錢沒有用,所以股票、保單、房產、加密貨幣都被熱錢追逐。手上留著現金的人,也樂意追隨消費主義文化,趕在發免運券的日子把遲早會貶值的錢花在各式各樣的小確幸上。


即便如此,錢仍是現代人生活最大的焦慮因子。為了賺錢,我們必須做自己痛恨的工作、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甚至投入高風險的經濟活動。理想上,我們要用比通膨更快的速度累積財富,但現實中,大多數人的努力可能頂多讓自己「變窮得慢一點」。


通膨導致的金錢焦慮,就是生命的根本焦慮。


,讓我們懷疑「犧牲會有回報」的信念,所以我們對未來感到徬徨,對工作感到無力,成家立業、買房生小孩自然也就成了天方夜譚。


因此,我並不責怪身邊許多年輕人的憤世嫉俗、玩物喪志、虛無主義,因為我也曾經如此。當犧牲難有回報、未來失去憧憬、又沒有替代方案時,生活的巨大空洞當然只能被更多消費和享樂所填補──相信人活著沒有意義,才是這個情境下最合情合理的反應。


腐敗的錢,最終會摧毀倫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