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傳遞觀點和思想的最佳媒介。
閱讀的目的是掌握前人已經弄懂的知識,所以我們選擇閱讀什麼,直接影響我們的知識增長。
叔本華告誡我們要慎選書籍,避開那些「知識毒藥」。他說:「為傻瓜寫作的人永遠不會缺讀者。」村上春樹則說:「如果你只讀別人都在讀的書,你就只會有別人已經有的想法。」
選書有兩個簡單實用的原則:掌握基礎和時間過濾。
掌握基礎是指在進入更深入的討論前,先了解該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簡單來說,如果你不懂某個主題,不要排斥翻翻該領域的教科書。時間過濾則是指優先選擇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書籍,也就是到今天都還有人要看的老書。這些書縱使年代久遠,今天仍然被認為有價值,即所謂的「林迪效應」。
書籍的價值並不都是相等的,我們應該避免在乏善可陳的書上浪費時間,把時間花在更好的書上,或重讀那些已經讓你受益匪淺的書。選書時,可以先瀏覽目錄和隨意翻閱,看看目錄是否有系統地描繪出一套論述或思想架構,隨意翻閱時觀察自己是否能快速進入狀況。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麼就該換一本書。
閱讀時,要根據閱讀的目的來調整投入程度。看看輕鬆小品和查找專業知識的步調、態度、專注力和閱讀工具都應該不同。如果你需要深度領會、思索或聯想一本書的內容,就需要更加專注。
此外,避免炫耀式和消費主義式的讀書心理。不要追求閱讀速度、每月能讀完幾本書、在一個主題上看過多少書,或把不斷買書當成裝飾自己的知識水平。
Nassim Taleb說,一本好書在讀了第二次、第三次後還能帶給你更多,而一本爛書連被讀完的時間都不配。選擇那些真的有價值、含金量高、經過時間考驗的好書,然後深入研究、掌握其中的知識,比博覽每月排行榜上的熱門新書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