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書籍】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這是一本超乎預期好看的書。雖然是近十年前的書了,考量到作者還要蒐集資料跟寫書的時間,或許下筆已經是十幾年前,但書中的許多連結與平常沒有接觸的知識仍然讓人感到非常有趣。

這算是一個驚喜。原本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停留在「美國超級有錢人-大概也是世界前千分之一富豪的世界」的介紹與秘辛,是帶著一種看八卦的心情看這本書。沒想到因為作者把她的人類學背景,以及對靈長類學術領域的接觸融入一開始的田野調查與這本書中,所以連帶的也可以看到許多有關動物社會學的概念,更進一步的讓人發自內心感到諷刺,人類自稱萬物之靈,但或許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進化」這麼多。我還是比較喜歡原本的英文書名:《公園大道的靈長類》。

不過如同前面提到,這本書的寫作時期可能已經是十幾年前,所以或許書中提到的一些動物社群概念、靈長類行為在十幾年來的研究中已經有所差異或轉變,我畢竟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許有些概念已經稍微過時,但看到母狒狒族群對待新加入者的排擠、黑猩猩利用工具或特殊象徵成為群體領袖、或是鳥類對於育兒資源的幼體選擇,我還是不禁跟作者一樣在心中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類行為做比較。人類立下了如繁星點點的有形無形道德規範,也許是試圖讓人類有別於動物,試圖擺脫大自然的野性本能;但也許早已被轉化成掩飾這些天性的方式。

至於對於書中概念有可能早已古今不同的警覺,除了平常在其他研究領域看到的許多超乎想像的進步速度,一部分也來自書中對於醫美技術的描述。畢竟是以女性視角描述女性世界的書籍,我想這類書很難不提到容貌焦慮。書中所主要提到的醫美技術是打肉毒桿菌,稍有接觸與認知的人都知道打肉毒會造成臉部僵化,但看看近年來各種微醫美、音波、電波技術的發展,有可能肉毒還是最有效的方式,可是這些醫美技術蓬勃發展的規模與程度,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科技的高速進步-還有不曾削減反倒越顯嚴重的集體容貌焦慮感,更微妙的是,這也漸漸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書中對於柏金包的描述很有趣,不過回想十多年前這本書問世之前,或許「柏金包」還真的沒有這麼聲名遠播-至少對男性來說吧,但這本書的確讓更多人注意到這款包包。而即便現在或許還是很多人只知道這個知名款式,但還是不知道它到底長甚麼樣、款式誕生的來龍去脈、以及更重要的-它到底有多難取得。稀缺資源所可能帶來的周邊影響似乎永遠讓人-以及動物-無法抵抗,那或許像是一種看似不會傷身的毒品,一旦嘗過就非常有可能上癮以至於越陷越深。書中有句話很有趣:「每一百萬個女人會有一個特例說:不要,不要,真的不要,我不想要一個柏金包。我只能說,給她一個柏金包,看她是不是真的不會拿出來用。」

書裡面也提到了「入境隨俗」這件事。作者身為一個住戶與媽媽,為了在那樣的環境能過得輕鬆(?)一點,需要融入當地環境在所難免;但同時她也提到其實對一個人類學研究者來說,「入境隨俗」常常是他們想極力避免的事情,因為在研究人員融入當地環境的當下,往往也失去了能客觀看待那個環境的視角。我覺得這點很有趣,也許人類學者在進入研究目標的群體時,會因為彼此都是人類,這種潛移默化的生活習慣會逐漸影響研究者,導致即使他們極力避免,在長時間的累積下還是不免受到影響,形成另一種成見。但對於其他領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某個領域的某個論點下浸淫數十年,研究人員或多或少還是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看待該領域事物的直覺,以至於如果有一天出現違反這個直覺的變異,人往往會反射性地認為是新變異有問題。也許人真的就是越老越難(但還是並非不可能)客觀地看待事情;也許研究領域中常說的那句:「如果三十歲以後還是沒有突破性成就,大概一輩子就這樣了。」有它的幾分道理,畢竟鑽研越久越容易受困於固有知識框架中。不過能否反過來將這句話作為評斷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標準,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除了作者以人類學的角度觀察這群全世界最頂尖的有錢人-主要是女性-之外,還是著重在作者本身畢竟是個要在紐約上東區帶孩子生活的「媽媽」。男性角色在這本書裡的影薄程度也反映了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的女性困境-我倒是不知道這十幾年來有沒有真的「進化」多少。甚至男性在這樣的世界裡扮演著一種類似幕後藏鏡人的無形巨手所帶來「看不見」的壓迫感,現如今又削減了多少呢?

書裡面提到的一個有關古代人類生活型態的描述讓我產生很多聯想。在人類還在狩獵採集的年代,女性也是聚落中的資源生產者,她們也會外出進行採集與收集生活物資的行為,而養小孩這件事情,是由整個聚落的老人與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們合力完成,「全村一起養孩子」這個概念在書裡反覆被提到。女性因為要外出採集工作而將孩子交給聚落中的其他人帶大,反過來說,正因為能將孩子自然地交付給聚落中的其他人照顧,女性可以出外工作成為社會的供給者,女性因為有資源產出更能建立在聚落中的社會地位,而不是後來隨著農業社會發展漸漸成為被扶養者。隨著現代社會的演化,在西方世界-或該說美國、上東區?-這種共同養育的概念更淡化,養好孩子成為各自家庭-尤其多半落在女性身上-的事情,甚至還逐漸扭曲成為一種評斷家長-同樣的,女性為主-盡不盡責的標準,孩子的好表現成為家長的獎盃。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越來越常聽到的一句話:「不要管我怎麼教孩子。」或許也可能更助長這種越來越限縮的聚落關係。當然這句話有它的發展脈絡在,也的確就是有人只是嘴砲講兩句,根本毫無幫助。可是某種程度上這也產生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拒絕接受協助的態度,劃出一道隔閡,而這道隔閡可能反過來造成自己處境更加孤立無援,讓自己更加深陷在這個社會長久以來形成的性別牢籠中。

作者還提到一個有趣之處,她很羨慕東方的坐月子文化,懷孕期間有一家老小幫忙照顧實在是太好了,反倒覺得上東區孕婦即便懷孕還是要上健身房拼命維持身形的行為非常病態-而這似乎也是現在很常看到人們在做的事情,好像很自然的接受孕婦還是要動,孕婦生產後拚的是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苗條。有時候覺得很微妙,人們一直在尋找一個「進步」的目標,我們可能相信紐約上東區、歐美世界的生活、價值觀是人類進化的目標,但也很少稍微停下腳步,仔細思考一下往這個目標前進真的是所謂的「進化」嗎?我們真的有在「進步」嗎?不過或許根本只是我想太多,很單純的只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嚮往著的「上東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