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不同的人(六)— 第二代華裔斐濟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尤其是在紐約市這個大城市,很多居民都是來自移民的家庭,問問這裏的居民都總能夠連繫上父母或祖父母在什麼時候移居到這裏,而在我認識的華人社群中,很多都是第二代,想不到去到斐濟這個大洋洲的小國,也有一個華人圈子,除了有一些從中國大陸移民到這裏經商的華裔居民外,在我們的教會中竟然也有幾位已經屬於第二代的華裔斐濟公民。

二O二二年中當我和太太及一起來短宣的團隊重臨這個有自己教會的國家,在教會中留下來的只餘下十多個斐濟當地的居民及一位華裔居民,從過往曾來侍奉的弟兄得知其實這裏還有一些年輕的華裔斐濟人,他們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然後在這裏落地生根,他們在這邊土生土長,並不能說上太多中文,能夠說的中文還不過是因為父母看香港無綫電視的劇集時在旁邊學得一兩句,這都有點像在當時紐約市認識的第二代華裔居民一樣。在斐濟的一群年輕人之所以沒有返聚會,大多是因為三年的疫情及很多的防疫政策令到當地教會不能正常運作,再加上海外沒有人手過去支援,令他們對主的熱愛逐漸冷卻。

初來到斐濟,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尋找這些失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中午找他們吃午飯聊天,很高興雖然之前跟他們素未謀面,但他們也樂意赴約。與當地其他斐濟的年輕人不同,我們接觸到當地過往曾返聚會的華裔斐濟年輕人,他們全部都是從事一些白領及比較專業性的工作,例如會計或保險等等,看來他們過往接受過的教育比一般斐濟人多,這可能由於華人一般較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有關。

跟他們談論工作,談論生活,談論信仰,我覺得除了在斐濟的生活比較單調之外,他們都跟世界各地不同的年輕人差不多,他們一樣面對着開始踏入社會以後遇到的衝擊,可能就算不是疫情的緣故,他們亦未必能夠堅持聚會。不過很感恩藉着這次短宣之旅,我們很快便帶同一位年輕的姊妹返回聚會中,而她一直繼續參與聚會直至兩年後的今日,她再次投入及心靈的恢復成為當地弟兄姊妹很大的鼓勵。

除了她之外,其實還有一位年輕弟兄也是我們重點「尋羊」對象,只是他的情況比較特別,一來是他身為男孩子,可能有更大的尊嚴,另外知道他不去聚會的一大原因是因為他曾在斐濟街頭被人搶劫,這件事情一路令他耿耿於懷,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神容許這件事情發生,覺得神並沒有保守他的安全。當我們知道他這個遭遇也替他難過, 每個過來又知道他情況的弟兄姊妹也透過各人不同的經歷去鼓勵他,可惜他的屬靈狀況一直也沒有突破。誰想到在我們離開之後,輪到紐西蘭教會的弟兄姊妹組成短宣團隊過來承接我們的工作,也許其中一位大哥哥和他的交情較深厚,在那次紐西蘭弟兄姊妹跟他接觸之後,很快便得知他重回教會的懷抱中,而他重新投入當地教會的侍奉一樣成為眾人很大的激勵。他作為弟兄,他知道他的責任及角色可以做的更加多,當最近負責帶領當地教會的弟兄需要前往海外參加聚會,他獲安排負責在當地教會帶領主日聚會,從社交媒體中得知這個消息我也為他感恩。而我也跟他聯絡說雖然昔日沒有機會和他一起返過聚會,但見到他的突破也十分感動,我但願某天可以回斐濟跟他一起聚會。

而唯一覺得有點可惜的是仍有一位姊妹由我們當日接觸到今日已經兩年多,仍然未返回神家中,在斐濟的時候和她有多次午餐愛筵,甚至乎去過家訪,見過她那位印度裔的丈夫和一位帶着混血臉孔的孩子,這幾年她沒有回到聚會中相信是因為人生階段上及角色上的轉變,只能繼續為她禱告。

無論如何,很高興在遠方認識另一班寶貴但背景可能較特別的弟兄姊妹,也許他們有的難處我們未必太能夠切身處地的了解明白,但透過認識他們,我們也擴闊了眼界,而感恩我們在他們身上也有不同的收穫和學習。

(29.07.24)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沒有機會問其他仍然在職場打滾的朋友或弟兄姊妹,有時都會好奇究竟他們會不會時常遇到難以應付的老闆,在我的職場生涯中,至今遇到兩個令我感覺非常困難、難以捉摸、情緒化及難以繼續合作下去的上司,究竟是我的際遇出現一點問題,還是這現象在世間其實都是非常普遍呢?
    因新冠肺炎疫情放緩而可以再次自由穿梭中港兩地,這一年多返回內地的次數相當頻密,包括好幾次探望太太常居內地的父母,另外我也三次探訪了我那邊的親戚,還有在廣州的朋友、居住在內地的弟兄姊妹,就是這一年間我也有一次參加在內地舉辦的馬拉松和辦理證件,粗略計算這一年多返回內地的次數超過十五次,卻看到⋯⋯
    兩年前到大洋洲短宣,結束在斐濟的旅程後我們去到了最後一站,就是大洋洲的第二大國紐西蘭,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我們的教會分別在首都威靈頓及第一大商業城市奧克蘭設有教會聚會地方,兩個地方皆有不少熱心愛主的基督徒,其中包括有資深的基督徒是早年在香港信主耶穌然後移居到當地的,不過亦有一些初信的熱心基督徒⋯⋯
    一週一次跟主席開會,滙報了這星期最重要的兩項任務,例如其中一個活動的參加人數及報名者的類別,又問他意見,好像另一個活動的建議場地及日期,一切都是經過了幾個月和這個主席的相處和吸收了同事的意見後得出的做法,起初的對答還十分正路,有問有答,我亦答得出他預計會問的問題,滿以為今趟可以順利過關,誰知道⋯⋯
    和親戚去買東西,看到一些廿元的鬆身裙,我留下她自己選購,我則向前多行幾個舖頭看看有沒有我想要買的東西,親戚帶着失望走過來,我問她沒有買到麼?她說沒買到,我問她我離開時不是已經看到一些心水的嗎,她卻說那個老闆不許她繼續揀下去,並說不過是廿元的東西怎麼要揀來揀去,叫她不用再揀下去及回家睡覺就是了⋯⋯
    聽說以前有不少人覺得信主耶穌的都是老弱婦孺,因為他們身體或心理也較弱,所以便要信靠主耶穌,亦因此大部份教會都是姊妹的人數多於弟兄。其實抱着這思想的仍然大有人在,而我自己既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去過各處教會,很多時也會發現其實姊妹才是撐起教會的重要功臣⋯⋯
    沒有機會問其他仍然在職場打滾的朋友或弟兄姊妹,有時都會好奇究竟他們會不會時常遇到難以應付的老闆,在我的職場生涯中,至今遇到兩個令我感覺非常困難、難以捉摸、情緒化及難以繼續合作下去的上司,究竟是我的際遇出現一點問題,還是這現象在世間其實都是非常普遍呢?
    因新冠肺炎疫情放緩而可以再次自由穿梭中港兩地,這一年多返回內地的次數相當頻密,包括好幾次探望太太常居內地的父母,另外我也三次探訪了我那邊的親戚,還有在廣州的朋友、居住在內地的弟兄姊妹,就是這一年間我也有一次參加在內地舉辦的馬拉松和辦理證件,粗略計算這一年多返回內地的次數超過十五次,卻看到⋯⋯
    兩年前到大洋洲短宣,結束在斐濟的旅程後我們去到了最後一站,就是大洋洲的第二大國紐西蘭,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我們的教會分別在首都威靈頓及第一大商業城市奧克蘭設有教會聚會地方,兩個地方皆有不少熱心愛主的基督徒,其中包括有資深的基督徒是早年在香港信主耶穌然後移居到當地的,不過亦有一些初信的熱心基督徒⋯⋯
    一週一次跟主席開會,滙報了這星期最重要的兩項任務,例如其中一個活動的參加人數及報名者的類別,又問他意見,好像另一個活動的建議場地及日期,一切都是經過了幾個月和這個主席的相處和吸收了同事的意見後得出的做法,起初的對答還十分正路,有問有答,我亦答得出他預計會問的問題,滿以為今趟可以順利過關,誰知道⋯⋯
    和親戚去買東西,看到一些廿元的鬆身裙,我留下她自己選購,我則向前多行幾個舖頭看看有沒有我想要買的東西,親戚帶着失望走過來,我問她沒有買到麼?她說沒買到,我問她我離開時不是已經看到一些心水的嗎,她卻說那個老闆不許她繼續揀下去,並說不過是廿元的東西怎麼要揀來揀去,叫她不用再揀下去及回家睡覺就是了⋯⋯
    聽說以前有不少人覺得信主耶穌的都是老弱婦孺,因為他們身體或心理也較弱,所以便要信靠主耶穌,亦因此大部份教會都是姊妹的人數多於弟兄。其實抱着這思想的仍然大有人在,而我自己既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去過各處教會,很多時也會發現其實姊妹才是撐起教會的重要功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年因為工作關係,移居海外。在沒有長期規劃的情況下,只希望有機會就讓家人回台灣,多和親友見面,到處走走,以解家人的鄉愁。另外,我也希望孩子在發育和求學過程,有多點機會和故鄉保持文化上的連結。 住新加坡時,家人曾經一年回台探親三次。後來去了紐西蘭,匆匆一年過去了,孩子的學期會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結束,是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如果你即將移居到芬蘭或剛搬到芬蘭,各大城市有Spouse Program或是International House特別在支持移民融入芬蘭社會。
    Thumbnail
    不知什麼原因?新近叮噹在瀏覽短片的時候,總是出現不少關於香江人移居英倫為主題內容的製作。很多短片製作人更是從離境一刻,便開始記錄自己和家人離鄉別井到異地生活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老實說,如果我要刻意把紐約最大雜燴之一的地區- 中國城 拍得很詩情畫意也是可以。我可以特寫街上偶然的某根柱子,或某一間店裡的中國風小玩意,然後就會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印象。 但是我只想真實記錄這裡的風貌。 紐約中國城就是一個移民社會的寫實風景。一切為生存而生存。優雅或氣定神閒在這裏是沒有的事
    Thumbnail
    紐約住久了的驚奇之一就是可能會沒有預期的偶遇大明星。我的觀察是會選擇在紐約定居的好萊塢明星大都很處之淡然的溶入人群中。所以有機會到紐約玩的朋友,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也許他們就會像是其中一位老紐約,輕輕的從你身邊走過~ 《電梯驚奇》 職業舞者的生涯中曾經當過中文家教。有一次我去家教一位學生中文。
    Thumbnail
    幾年前到菲律賓跳島時,同船的旅伴們 特別的是我們這船很難得的都是亞洲人,畢竟歐美旅客居多 更難得的是我們這船集結了台灣兩位、中國四位、香港兩位,三地的旅行者,大家溝通順暢也毫無政治對立(只有一位白人男性是中國女孩的丈夫),完全可以同桌吃飯,互相分享食物和旅遊帶來的快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
    Thumbnail
    許多移民在美國都逃漏稅和脫產利用社會資源來養老和生活,有時候還會在原本的國家借一堆錢,或是像一些人專門回原本的國家取暖和用類似健保制度治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年因為工作關係,移居海外。在沒有長期規劃的情況下,只希望有機會就讓家人回台灣,多和親友見面,到處走走,以解家人的鄉愁。另外,我也希望孩子在發育和求學過程,有多點機會和故鄉保持文化上的連結。 住新加坡時,家人曾經一年回台探親三次。後來去了紐西蘭,匆匆一年過去了,孩子的學期會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結束,是
    Thumbnail
    像我家這類型的新住民,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會稍微多一些。除了一般購屋必要考量的條件以外,對於融入僑居地有所影響的因素,也會一併列入考慮。 為了讓孩子能融入當地社會,也為了不被看成少數族裔的蓄意聚集,我們選擇購屋的郊區會稍微離開台灣人多的社區。由於移居之前,我們並沒有當地朋友的引導,因此所有資訊都來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如果你即將移居到芬蘭或剛搬到芬蘭,各大城市有Spouse Program或是International House特別在支持移民融入芬蘭社會。
    Thumbnail
    不知什麼原因?新近叮噹在瀏覽短片的時候,總是出現不少關於香江人移居英倫為主題內容的製作。很多短片製作人更是從離境一刻,便開始記錄自己和家人離鄉別井到異地生活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老實說,如果我要刻意把紐約最大雜燴之一的地區- 中國城 拍得很詩情畫意也是可以。我可以特寫街上偶然的某根柱子,或某一間店裡的中國風小玩意,然後就會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印象。 但是我只想真實記錄這裡的風貌。 紐約中國城就是一個移民社會的寫實風景。一切為生存而生存。優雅或氣定神閒在這裏是沒有的事
    Thumbnail
    紐約住久了的驚奇之一就是可能會沒有預期的偶遇大明星。我的觀察是會選擇在紐約定居的好萊塢明星大都很處之淡然的溶入人群中。所以有機會到紐約玩的朋友,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也許他們就會像是其中一位老紐約,輕輕的從你身邊走過~ 《電梯驚奇》 職業舞者的生涯中曾經當過中文家教。有一次我去家教一位學生中文。
    Thumbnail
    幾年前到菲律賓跳島時,同船的旅伴們 特別的是我們這船很難得的都是亞洲人,畢竟歐美旅客居多 更難得的是我們這船集結了台灣兩位、中國四位、香港兩位,三地的旅行者,大家溝通順暢也毫無政治對立(只有一位白人男性是中國女孩的丈夫),完全可以同桌吃飯,互相分享食物和旅遊帶來的快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
    Thumbnail
    許多移民在美國都逃漏稅和脫產利用社會資源來養老和生活,有時候還會在原本的國家借一堆錢,或是像一些人專門回原本的國家取暖和用類似健保制度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