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觀影心得】BIG──愛使我們更堅強

    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堅強。(尼采)


    週末,教會牧區包場去看電影《BIG》。

    我是個喜歡喜劇的人,因為這個世界已經夠慘了,如果要看悲慘故事我會去看報紙,我看戲就是為了離開這個殘酷的世界,不管過程如何艱辛,只要結局大家都能一起得到幸福,那也就安慰了在現實中所無法滿足的願望。

    所以,我一向不看悲劇。

    寫作則另當別論,畢竟我寫作是為了找到問題背後的成因,以及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的疑問,所以,偶爾,只是偶爾,我會寫出Bad End.

    《BIG》由魏德聖導演執導,是一部講述癌童如何對抗癌症,還有每個家庭的支持和陪伴如何影響孩童對抗生病的歷程,以及病童本身如何看待死亡,家人又該怎麼面對與孩子道別的電影。


    以下內容涵蓋劇情討論,不想被劇透的請先迴避:p


    癌童如何對抗癌症。


    在醫院走道盡頭有一間「BIG」病房,那是由病童出院時,用奇異筆改寫而成的門牌,而816病房裡,入住的大部分是罹患血癌(白血病)的兒童和青少年。

    一如《航海王》的出發,進入英雄歷程(Hero's journey)之中:原本相互看不順眼的隔壁床病友,或是本來相互搶奪物品的小孩,因著走道的施工而暫時住進這間病房,使得大家從原本的相互對立,成了互相扶持,共同對抗病魔的夥伴,一起歡笑,一起哭泣,分擔彼此的憂愁和悲傷。

    拍攝手法非常特別,以動畫的方式表現孩子與病魔爭戰的過程和結果,以真人演出交錯呈現孩子們真實的景況和心情。


    病童如何看待死亡。


    劇情一開始導演(同時也是編劇)就毫不留情地發了便當,讓最初接受治療的孩子因搶救不及而離開,由於孩子是從孤兒院來的,沒有家人的支持,不曉得導演是否間接想表達:「孩子生病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這樣的觀點跟看法,總之這名孩童的離開帶給同病房的另外兩位「室友」極大的震撼,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也由於導演發便當毫不手軟,更反襯出生命的可貴。能繼續活下去是神的恩典,雖然也有因為生不如死而尋求解脫的人,當萬念俱灰之時,死亡的確是唯一的依歸。

    劇中的角色「珈農」便是如此。

    她因為罹患此疾而感到人生無望,畢竟同病室的室友的離開更讓她升起「有可能明天就輪到我」的恐懼,懷疑自己恐怕活不過花樣年華,於是她對於前任主治醫師的死,表達了「真好」的感慨。

    但隨著「我想活著」的結尾,讓人不禁要反思生命的意義,以及要如何充實而毫無遺憾地繼續人生。


    家人如何面對,及如何教導孩子面對。


    既然導演發便當讓觀眾吃到飽,自然還是有孩子即使樂觀面對也會離開,民間習俗忌諱觸霉頭的徵兆,在結果未出之前都還是抱持著一線希望,之後懊悔著未能與孩子好好道別,以至在心中留下未竟之事(完形治療學派的說法)的遺憾。

    自然前人的教訓讓後人覺得自己不能再度留下遺憾,於是羅恆的父母決定要與孩子一同前往戰場(手術室),心裡上的安慰(儀式)和實質上的陪伴兼具,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視,而且不是隻身一人面對。

    這種或許在外人眼中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隨著時代的轉變,常常有人自嘲地昭示著各種「一個人的成就」,諸如:一個人去逛街、一個人出國旅遊……更有「一個人去開刀」或是「一個人去住院」的情事……當一個人要面對各式各樣生命中難以獨自承受的景況時,雖然可以用「我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自己面對」來安慰自己替自己打氣,但也別忘了,陪伴與支持才能讓自己儲存更多力量。


    道愛、道別、以及告白,都要及時。


    羅恆的家長在羅恆要進手術房前,曾問他:「你有什麼話要跟爸爸媽媽說的?」

    羅恆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或許是知道自己可能下一秒就會離開這個世界,珍惜自己在世的時間與家人道愛。以及即使依然抱著「也許我會繼續存留」的期盼,不放棄希望到最後一刻,貫串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源源,也在這段生命的時刻「告白」了兩個男生,而母親們也因為如此,以溫暖而堅定(但困惑)的態度守護孩子,並未阻止他們,只是順其自然的在一旁默默看著。

    到底父母該如何面對少年少女們的青春期戀情……或許又是另一個課題了吧!


    生命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遭遇,要如何能像不倒翁一樣打倒了卻還能屹立不搖,有時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那樣的信念就像不倒翁那內在的重量,讓他能保持不管怎樣的推擠碰撞,都還能維持挺立。

    一如尼采的名言「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堅強。」

    而那能使人堅強的,就是勝過死亡,無止盡的,堅定的愛。


    這部電影,導演魏德聖巧妙地埋入各種訊息及象徵,是值得反覆溫習的文本,相信在每次的觀看中都能有不同的覺察跟反思。我想這是生命教育的最佳教材,適合這燥熱的暑假全家一起觀看。


    接下來是關於電影本身的部份。


    首先,由於有動畫與真人交錯,動畫畫面做得很具水準,雖說是外包(大概?)給日本方去做,但這樣的象徵手法我很喜歡。也可以看見導演面向兒童的企圖心,表明:這部電影就是大人小孩要一起攜手來看的。


    不過也因為運鏡和拍攝手法做得太好,有時會被畫面的呈現給中斷了情緒。當然劇本原先就是淚中有笑,悲喜交加,不過當鏡頭帶到某種象徵的表現時,很容易讓人因為「哇,這個效果做得很好」或是「喔……這樣的表現手法真棒」還是「這個鏡頭做得真漂亮,充分表現人物或劇情」而被吸引了注意力(欸)


    另外,正因為是市井小人物的故事,可能略嫌平淡……但要說能加入什麼也說不上來,應該說每個人物的結果大概都如所料,並沒有驚喜,可是也知道如果是皆大歡喜的結局,那又過於不切實際和貧乏……便當就是要給人回味無窮(?)……嗯咳,我是說,滋味留在嘴裡任人咀嚼,所以可能就知道大概可能或許就是這樣(?)


    不過在表達所想要表現的訊息上,也是已經到位,就像是推理小說大家都期待大反轉才叫推理……不過解謎才是推理的本身,或許沒有驚喜就會有種:「喔,就這樣喔!嘛雖然不見得有猜到,但是也覺得沒什麼」這樣的情緒也是會有的。


    難怪在演員訪談裡有人提到:「在這個追求商業化的時代裡,居然還有人敢拍這種片,有勇氣有勇氣……」


    所以,不當成商業片來看,《BIG》的缺點就成了優點也說不定:p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