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習慣化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親密的關係、有趣的工作、舒適的家等等,但我們卻常常對這些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喜悅和感激。同樣地,我們也可能對周遭一些負面的事物,例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人際關係中的裂痕、工作中的效率低下等,漸漸麻木,不再試圖改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我們又该如何重新發現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美好,並察覺並改變不足之處?

一、 習慣化的力量:讓新奇感消逝的幕後推手

1.1 假期中的快樂峰值:習慣化初現端倪

一個關於度假的研究:人們在度假時,快樂程度在 43 小時達到峰值,之後逐漸減少。即使在假期後期,人們依然感到快樂,但快樂的程度卻不如剛開始時那般強烈。

這個現象說明,人們對新奇事物的興奮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這就是「習慣化」的力量。我們會對重複出現的刺激,例如:美麗的海景、美味的雞尾酒、甚至是堆沙堡的體驗,產生越來越少的反應。第一次總是新奇而令人興奮,但第二次、第三次之後,新鮮感就逐渐消退了。

1.2 習慣化的定義與作用:讓生活得以運轉的隱形機制

習慣化是指我們對持續、頻繁或逐漸改變的事物的反應越來越少,生理和情緒反應都會減弱。這就像我們剛噴上新香水時,香味濃郁撲鼻,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甚至會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同樣的,當我們走進一個充滿煙味的房間,最初可能會感到不適,但很快就會適應,不再注意到煙味。

習慣化是大腦的一種自然機制,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追求進步的動力: 如果我們對現狀一直保持高度的興奮和滿足,就缺乏追求進步的動力。習慣化促使我們不斷尋求新的挑戰和目標,推動個人成長。
  • 生存的必要條件: 習慣化讓我們可以忽略周圍持續存在的、無關緊要的刺激,將有限的認知資源集中處理新的、可能需要我們做出反應的信息,從而提高生存的效率。
  • 心理健康的守護者: 研究表明,習慣化能力的異常與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相關。例如,對負面事件的習慣化速度較慢的人,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狀。

1.3 習慣化的雙面性:一把雙刃劍

習慣化雖然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但也存在負面影響。它讓我們對美好的事物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喜悅和感激,同時也忽略了生活中可以改進的不足之處。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駕馭這把雙刃劍,讓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益處。

二、 重新發現美好:反習慣化技巧,喚醒沉睡的喜悅

2.1 間歇性滿足的樂趣:讓快樂更加持久

經濟學家 Tibor Scitovsky 提出了一個精妙的觀點:快樂源於對慾望的不完全和間歇性滿足。研究證明,比起完整地聽完一首喜歡的歌曲,人們更享受帶有間歇性停頓的音樂,因為停頓會讓人重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每一次音樂重新响起,都像是初次聆聽般令人愉悅。

這個原理也適用於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們可以嘗試將美好的體驗拆分成碎片,讓快乐的峰值出現得更頻繁。

2.2 將美好事物拆分成碎片:小改變,大不同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將美好的體驗拆分成碎片:

  • 安排更頻繁、更短的假期: 與其安排一次長時間的假期,不如安排多次短途旅行,讓自己可以更多地體驗到新鮮感和興奮感。
  • 短暫離開熟悉的環境: 短暫地離開家,例如出差或旅行,可以讓我們在回來後,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家,重新發現家中的美好之處。

演員Jodie Foster 在外拍六個月後回到家,發現自己對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事物,例如:酪梨、去健身房等等,都充滿了新的熱情。這說明,短暫的離開可以幫助我們打破習慣化,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2.3 完整經歷負面體驗:集中精力,快速通關

與美好體驗相反,對於不愉快的任務,例如:家務活或行政工作,我們應該一次性完成,不要中途休息。因為中途休息會打斷習慣化的過程,讓我們需要重新適應負面情緒,反而會增加痛苦。

總之,我們應該「完整地經歷負面體驗,將美好事物拆分成碎片」,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幸福感。

三、 美好生活的要素:幸福、意義與多樣性,缺一不可

3.1 幸福與意義的消退:習慣化的無聲殺手

當你問人們什麼構成美好生活時,最常見的答案是幸福和意義。我們都渴望擁有幸福的人生,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價值、有意義。然而,即使是那些能帶來幸福感和意義感的事物,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失去光彩。

例如,一位長期從事癌症研究的科學家,最初可能會充滿激情和使命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工作可能會變得routine,不再像最初那般令人興奮。

3.2 多樣性帶來心理豐富:學習與成長的快樂

美好生活的第三個要素是「多樣性」。多樣化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打破習慣化,重新喚醒幸福感和意義感。那些擁有豐富人生經歷的人,例如: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工作、與不同的人互動的人,往往擁有更豐富的心理體驗。

這是因為多樣性讓我們處於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狀態。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了解新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和技能。而研究表明,學習本身就能帶來快樂。

3.3 改變帶來幸福:走出舒適區,擁抱新生活

研究表明,改變,即使是微小的改變,也能提升幸福感和創造力。例如,短暫地離開辦公室,去咖啡廳或散步,可以有效地提高創造力。

改變也意味著走出舒適區,這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不適,但從長遠來看,卻能帶來巨大的益處。我們應該勇於嘗試新事物,例如: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搬到新的城市、參與不同的社交活動等等,讓生活充滿變化和挑戰。

四、 察覺並改變不足:反習慣化在負面事物上的應用,讓世界變得更好

4.1 對自身不誠實行為的習慣化:警惕「溫水煮青蛙」效應

研究發現,人們會習慣於自己的不誠實行為。在實驗中,參與者在遊戲中可以通过說謊來獲得更多金錢。最初,人們只會說一些小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謊言的程度會越來越嚴重。

這就像「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一樣,漸漸地,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不誠實行為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內疚和不安。因此,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防微杜漸,不要讓小謊變成大錯。

4.2 對風險的習慣化:警惕「勇敢」背後的陷阱

情緒習慣化也會導致風險升級。例如,當我們第一次從高處跳水時,可能會感到恐懼,但隨著跳水次數的增加,恐懼感會逐漸減弱,我們可能會跳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甚至不顧安全。

虛擬現實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參與者在虛擬世界中,需要在高樓的木板上行走。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加,他們的恐懼感逐漸減弱,走得越來越遠,甚至最終跳了下去。

這說明,情緒習慣化會讓我們對風險的感知變得遲鈍,從而做出更冒險的行為。

4.3 打破習慣,提高警惕:用「改變」喚醒警覺

如何才能打破習慣化,提高對風險的警覺呢?答案是「改變」。通過改變環境和規則,可以讓人們重新感受到風險,從而更加謹慎。

  • 瑞典更改道路行駛方向的政策: 1967 年,瑞典將道路行駛方向從左側改為右側。這一改變讓駕駛員重新感受到駕駛的風險,从而更加小心,事故率下降了 40%。
  • 香煙包裝上定期更換警示標語: 定期更換香煙包裝上的警示標語,可以防止人們對這些標語習以為常,從而更有效地提醒吸煙的危害。

通過「改變」,我們可以打破習慣化,重新喚醒人們的警覺,從而避免潛在的風險。

五、 意識到習慣化的存在,並採取行動: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5.1 習慣化不會消失,但可以被控制: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

了解習慣化並不意味著它會消失,但我們可以採取行動來減輕它的影響。就像我們知道大腦存在視覺錯覺一樣,即使我們知道錯覺的原理,錯覺依然存在,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避免被錯覺誤導。

5.2 打破習慣化,提升幸福感:用行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通過改變環境、嘗試新事物、豐富生活體驗等方式,我們可以打破習慣化,重新發現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美好,並積極改變不足之處。

  • 嘗試新的活動和愛好: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參加一個新的俱樂部、去一個新的地方旅行等等,都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 定期反思和總結: 定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看看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並制定新的目標和計劃。
  •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新知識,可以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活躍,避免陷入習慣化的陷阱。

總結:

習慣化是大腦的自然機制,它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通過了解習慣化的原理和反習慣化技巧,我們可以更加主動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提升幸福感,並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讓我們一起重新發現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美好,並積極地改變那些我們想要改變的事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