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閱讀時間 ‧ 約 33 分鐘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怎麼看目前的經濟制度:《小島經濟學》

原文作者: Peter D. Schiff, Andrew J. Schiff
出版社:三采

本書以寓言方式撰寫,所以經濟行為也被簡化,讓複雜到難以預測的經濟體可以被化約。

raw-image


過去看過一些理論書籍,一直覺得美國的書最難懂,事實上很多根本沒讀完就放棄。但是這本卻是非常好懂,也暗示了許多歷史事件,例如次級房貸事件和取消金本位制度。

不過我個人也不認為國中小能讀懂本書,畢竟還是要有基本的經濟邏輯

過去在讀《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時,就發現金融其實是一門哲學。事實上,哲學家裡確實有不少經濟學家,反之亦然,如亞當斯密和馬克斯。

經濟金融竟是哲學?英國銀行家帶你思考金融
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問題:經濟學書籍《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

自由主義怎麼看干預的手

本書前言批判了現在政府的干預,打破了「看不見的手」的市場遊戲,並談論為何凱因斯經濟學能夠大行其道:相較於奧地利學派的小政府,凱因斯經濟學是希望政府介入的大政府主義,自然也就被當權者採納,所謂風行草偃,上行下效,各大學院也就以凱因斯經濟學為尊了。

但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繁榮是政府發出的訊號,例如增加貨幣供給,或是提高稅收等等,都會影響經濟活動。

通膨

照理來講,生產效能提升,價格應該下降;價格下降刺激需求,帶動經濟成長,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過去,買一顆糖可能是奢侈的,但後來一般人也買得起糖果,種類選項也越來越多元。但是現在,糖果價格越來越高。

但在我們身處的環境當中,價格卻是越來越高,而通膨也成了經濟穩定發展的指標,反之通縮則使經濟不景氣。

作者認為這是政府的騙術。讓錢的實際價值變小,造成整體繁榮的景象。或可將泡沫與知聯想,價格的飆升讓標的看起來極有投資前景,預期心理的作用下更抬升價格,市場看一起來一片光明,但其價值卻低於其價格。

緊縮讓商品價格降低,造福於民。

緊縮並不是壞事,可以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若消費者不買單,有兩大原因;其一,價格大於其價值,降價促進需求,也能以量制價彌補價格損失;其二,產品不夠好(價值低)。

確實,想想現在發生災難,但政府沒有任何救濟,甚至可能連安慰都沒有,人民便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看見」、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等等。

但出現通縮時,消費者可能出現期望未來價格更低的預期心理,延後消費,進而促進價格越來越低。期間,價量皆低,可能導致利潤過低,以裁減人事的方式維持利潤,造成民眾降低自身需求,不願消費,形成惡性循環。

沒有「價值」的美元

書中,小島本來以魚作為貨幣,後來又發行了聯邦儲備券,魚成了國家儲備,是為魚本位。為了發行更多的錢幣,以量化寬鬆,政府以新科技讓魚逐漸縮小,將原本 90 條魚,變成 100 條魚。

儘管遭受人民質疑,魚的飽足感不如以往,政府以生活更富裕搪塞。為了維持每隻魚一樣的大小,也為了讓人們忘掉魚的確切大小,聲稱捕撈的魚帶有一些疾病或細菌,因此統一交由政府管理。

過去,美元與黃金掛勾,每一盎司的黃金等於 35 美元,此為金本位

至於其他國家訂下與美元間的固定匯率,僅允許 1% 以內的波動,美元成為各國儲備。

儘管「布列敦森林制度」曾在二戰後帶來穩定的經濟表現,但信心問題與流動性問題,以及通膨壓力與美國採行寬鬆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註定了「布列敦森林制度」的短命。1965年起,美國在越戰與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計畫下,Fed轉向通膨傾向的政策,使得美國國際收支帳逆差益形惡化,開始消耗其黃金準備;時至1971年夏季,美國的黃金準備僅足夠支付外國持有美元的1/4,顯然已無力維持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承諾。
--貨幣金融知識專區。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關閉「黃金窗口」、終結「布列敦森林制度」!

1971 年,尼克森總統關閉「黃金窗口」,美國成了第一個背棄布列頓森林的國家。

1997 年,對美元採固定匯率制的泰銖,跟不上美元升值速度,最終崩盤,導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固定匯率制及布列頓森林正式走入歷史。

自此,人們對錢幣的信任奠基在「國家信用」上。承平時,經濟穩定;政權動盪時,對政府不信任,貨幣快速貶值。

現在進到多強時代,美國不再是唯一強權,甚至還有個野心勃勃的「小弟」企圖取而代之(儘管他們不承認),美元的地位當然也不如過去那般堅不可摧、至高無上,去美元化的聲音逐漸出現。

為選票討選民歡心

作者以災難救濟為例。當災後民眾接受政府的救濟方案,會感覺自己「賺到」(但其不然,因為這筆錢大多來自稅收),進而對該政治人物、單位或黨派產生好感,政府就能在下一次的選舉贏得更多勝算。

凱米颱風時,有一個社區的地下停車場淹水,住戶的行車工具全部泡在水中。住戶指責管委會「沒有廣播」、「早就說過要裝閘門」等等。不難看出,民眾不喜歡被政府「不理會」的感覺

就學貸款的出現,讓美國學生進入學校門檻降低,提高入學需求,供給相對變少的情況下,價格自然會上漲。就學貸款也成為美國第二大債務

不過這在作者看來,卻可能是「過度干預」。

自由包含了風險。政府不需要為所有的風險和痛苦負責。若不能自由地失敗,就不能自由地成功

通膨導向的政策,讓財政支出看起來大於稅收,好讓民眾認為自己賺到。

這是根據我的理解畫的圖,不確定實際是否如此,如有理解錯誤,還請指教

龐大的債務危機

美國的就學貸款不是普通的高,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學費很高。曾經和美國學伴聊到學費的問題,本來以為那些「一年花百萬」是謹向外籍學生收取那麼高的學費,沒想到他們自己本國籍學生也要負擔高額學費。

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獲得房屋貸款,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這兩個由政府介入的貸款單位降低房貸利率和標準。如此一來,促進了需求和價格。但房屋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因為它不能提升產能,於是根本無力償還債務的人依然無法負擔款項,甚至出現房屋增貸

美國的債務上限也是一大問題。為了發行過多國債來償債,因此設立債務上限。但事實是,每每瀕臨破表,就調高上限。

政府該做的

自由主義認為,政府唯一該做的是為人民做好基礎建設,剩餘的就讓自由的手隨意發揮。

不過,所謂的基礎建設還是該「花在刀口上」,要做的是能提高產能的建設,而不是無謂的蚊子館。

但,整本書讀下來給我一種「經濟至上」的感覺。若以此為基準,藝術在作者眼中是否是「無謂的投資」?藝術雖然也可能在日後帶來觀光消費,但若是生活在一個只重視利益最大化的社會,個人陶冶似乎也是浪費時間資源了。

不復存在的美國製造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講述一位美國人,試圖在一年內不購買中國製產品。

美國(甚至可能是全世界)高程度地依賴中國製造,避無可避。雖然美國銘定其軍武只能購買美國製造的設備,但這些零件也大多來自中國。

在故事的最後,原本在島際間普遍流通的貨幣失去公信力,中島帝國(中國)的皇帝帶著大量的貨幣,搜刮了小島上的物資。貨幣沒辦法採買島外的物資,於是,政府問了一句:「還有人會捕魚和製作魚網嗎?

中國低成本的勞力吸引國外設廠,中國當局外了鼓勵外銷,甚至補貼費用。

《隱形戰》一書中,也針對美國製造業進行抨擊。大量外移的製造業,使美國境內消失的工作數量大於經濟大蕭條。

佔領華爾街運動 occupy Wall Street:人民「認為」政府該做的

2011年,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啟發,示威者於 9 月 17 日開始,進入華爾街示威。

參與者認為, 1% 的人享有所有光環,但沒有人關注剩下 99% 的人民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勤奮努力,還是無法達成美國夢。抗爭者對於階級無法流動感到無力和憤怒。

不過,這場沒有明確領導者的抗爭活動並沒有具體訴求,最後無疾而終。

但,抗爭者希望政治、經濟或或是社會制度能「改變」——這是歐巴馬的競選口號——讓人民可以得到平等的機會。

結論

整篇看下來,作者認為政府介入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法定貨幣。

所謂「法定」,貨幣的價值是政府給予的,本身實際毫無價值。

但也因為如此,政府可以毫無限制地發行貨幣。因此,政府對經濟最大的介入是控制貨幣價值。

貨幣也可能因此成為金融戰或貿易戰的打手。若是貶值,可以促進外銷,提生產量。

感想:我怎麼看奧地利學派

作者是奧地利學派,是自由市場的信奉者。他戳破了很多政客的謊言,希望讀者看清經濟的本質。很多地方確實值得深思是否被政客說詞給騙了,但也不得不承認,有些地方真的需要政府介入,才能有良好運作

以奧運期間被揭發的韓國羽協為例,拿了錢卻讓幹部自己吃香喝辣,運動選手要看醫生還被嫌浪費錢。平時運作也不尊重運動員,沒有良好的溝通討論。

再回到經濟層面。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政府適時介入,才可以減少外部成本,但有些認為市場運作機制總會讓這些不良商家淘汰

但,若沒有政府或第四權介入調查,誰會知道這些企業有沒有製造汙染?又或者,企業一人獨大,民眾又被企業形象和廣告蒙蔽雙眼,一般市井小民哪會想到這些黑暗面?

如今我們努力倡議許多社會議題,從環境保護、動物權益和人權等等,很多道理其實一般民眾可能也略有耳聞,但知易行難,快時尚依然造成太多浪費,歧視依然無所不在,大量塑膠垃圾依然造成環境汙染

另一方面,媒體在這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就像前陣子台北市幼兒園,若沒有媒體報導,家長依然將孩子送進去,讓更多的孩子受害。確實,民間團體講著許多大道理,不能提供娛樂,不能為民眾創造價值,也不會製造假性需求,但他們傳遞的是社會上的問題,血淋淋又錯縱複雜,沒人喜歡聽大道理,可能甚至造成反感或迴避。但社會就是需要不停地倡議、監督政府、引起民眾的意識,才能讓社會更好。

過去修學校的經濟學,就有提到追求經濟最大化時,政府的介入越少越好,但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並不只有經濟,還有生活品質、人權,以及公平正義等等

在這樣的條件下,凱因斯經濟學確實比奧地利學派更符合我們期望追求的社會。最低薪資讓失業率永遠不可能為零,因為有人達不到基本產能,可是可以讓更多的人免於被壓榨剝削

我個人的工作經驗中,甚至有過兩次是低於當時最低時薪的。有時候會略高於最低薪資,當其增長之後,我們也獲得了加薪。若沒有這層保護,我們大概難有機會能加薪。

若是每個人都追求最大利益,這世界上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會更小,沒有人想讓社會更好,也就沒有人支持,因為那不能讓經濟最大化。因為捐款可以減稅,大企業可以扶植他們看中的小組織,所以小組織才能好好地關注社會議題,才能發聲讓更多人知道這世界上的問題。因為大家關注社會,所以大企業才會花錢做公益和教育,(例如前陣子兩大財團分別開了美術館詐騙體驗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小島經濟學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跨界闖關_資源分享與學習心得交流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