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看起來既遙遠又正式,但其實是人際溝通技巧。學習談判技巧,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同時維持良好關係。
《FBI談判協商術》與每天都在談判卻不自知?《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教你把日常對話變成雙贏局面 都堪稱談判經典。不過《華頓商學院》有更多生活中的案例,甚至有專門一章講述親子溝通;而《FBI》則有更多劍拔弩張的場面,也更有故事性。但整體來說,我認為兩本書相得益彰,可以互為補充說明。
文末我也會稍微整理兩本書中異曲同工之處。
一般人認為聆聽是一種消極、被動的行為,但其實聆聽是世界上最積極的行為。
我們很難一心多用。
多數人在談判時,嘴巴上講著想說服對方的話,心裡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耳朵等待著自己想聽的答案。雙方腦子裡的聲音太多,就很難好好溝通。
稍安勿躁,與其一開始就占上風,不如先聽聽對方怎麼說,或許可以聽到對自己可以利用的資訊也說不定。
我們總有意或無意只透露對自己有利的資訊,並隱瞞對自身不利的。
作者根據與歹徒的談判經驗,發現歹徒會透過各種假資訊來為自己爭取時間,或是混淆視聽。無論有意無意,對方提供的資訊都會形成你的認知框架,而你下意識的確認偏誤,很容易讓我們忽略其他細微的線索。
心理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資訊判斷!?識別認知偏誤,避免掉入資訊框架
認知偏誤:同溫層都好棒棒,其他意見都是被洗腦的異類?
「你如果你對 no 感到恐懼,那你將淪為 yes 的人質。」
作者認為,說「不」是權利的展現。
給與對方機會說不,就是給予對方權利。
「......達爾回答了某種「Yes」,但那完全不是『真的yes』,只是為了讓我自我感覺良好,我才不會繼續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