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輝鳳頭鸚鵡也愛吃點好的


輝鳳頭鸚鵡(Calyptorhynchus lathami)是東澳洲最小的鳳頭鸚鵡,體長約50公分,雄性黑棕色,有突出的亞末端紅色尾帶;雌性則是深棕色,頸部周圍有黃色斑紋,突出的亞末端紅色尾帶帶有黑色條紋。牠們的食物是木麻黃屬的植物種子。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輝鳳頭鸚鵡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由於牠們只吃木麻黃屬植物的種子,所以科學家對牠們是否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相當關心。但是過去的觀察發現,即使在看似適合的棲息地,這種鸚鵡的分布也是零散的。這讓鳥類學家非常擔心,想要了解是否是因為木麻黃的營養成分限制了輝鳳頭鸚鵡的分布?


於是,研究團隊從新南威爾斯州的BioNet資料庫下載了兩種木麻黃(黑木麻黃Allocasuarina spp. 與林木麻黃Casuarina spp.)的分布記錄(共16,922公頃),以及輝鳳頭鸚鵡的覓食記錄(共6,543筆)。


他們使用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將木麻黃分布區域分類為非鈣質沈積岩或其他類型。


為什麼要特別把非鈣質沈積岩給抓出來呢?原來這樣的土壤特別貧瘠,而木麻黃屬的植物在貧瘠的土壤中會跟Frankia屬的細菌進行共生。Frankia屬細菌會在木麻黃屬植物的根部形成根瘤,幫植物固氮。


數千年前新幾內亞的原住民便已經發現,種植木麻黃(Casuarina oligodon)可以提升土壤的肥力。在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Collapse)中,便有提到這件事。


Frankia菌來幫忙的結果,會讓木麻黃的種子填充率(seed fill,指含有健康種仁的種子的百分比)與種仁比率(kernal ratio,單個種仁重量與單個毬果重量的比率)提高。這樣,會不會讓輝鳳頭鸚鵡覺得這些種子比較好吃呢?


分析的結果發現,輝鳳頭鸚鵡在非鈣質沈積岩區生長的木麻黃上覓食的比例,是其他區域的2.78倍。研究團隊還特別挑出了10個幾乎都是由非鈣質沈積岩構成的區域,與輝鳳頭鸚鵡覓食的紀錄對照後發現,牠們在這些區域的覓食比例特別高。


有趣的是,雖然木麻黃種子的含氮量相當高(約7%),但是生長在非鈣質沈積岩區的木麻黃,其種子含氮量並沒有特別高。


所以,輝鳳頭鸚鵡也會找大顆一點的、紮實一點的木麻黃種子來吃。當然,覓食要花力氣,與其亂槍打鳥耗費不必要的能量,還不如依照經驗法則,總是去長著比較大顆、比較紮實的種子的木麻黃樹上覓食。這道理就像我們去買菜,如果去了A超市幾次總是買不到想買的菜,當然也就不會再去A超市囉。


參考文獻:


Crowley GM (2024) Geology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a seed-eating bird: Feeding-tree selection by the glossy black-cockatoo Calyptorhynchus lathami. PLoS ONE 19(8): e030832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 pone.030832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